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 梅萍1.调查呈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较理性地对待生命, 注重生命的责任, 关注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现实、功利的价值观消解了大学生的生活满足感和精神信仰, 出现了信仰迷失和心理危机, 相当多的大学生把世俗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 对“如何而生”的生存关心已超出对“为何而生”的价值关心所以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生命的真义和内在的幸福, 建立明确和谐的人生目标, 投身于实现目标的有价值感的活动,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幸福感。

2. 生命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有关生命及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人生理想、人生信仰和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3.人首先是一个实体的存在, 生命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 所以生命是最宝贵的。

几乎80%的被调查的学生对待生命的座右铭是“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善待自己”。

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主要源于三点: 一是认为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为了父母而活。

二是注重生命的唯一性、神圣性, 把生命视为宝贵的东西。

在过去人们一向推崇的“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的名言中,有41.3%的大学生持“反对”和“坚决反对”意见。

在“过马路遇到红灯时”时, 85.8%的学生“认为闯红灯很危险, 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或“即使没有任何车辆通行, 红灯时也不穿行”。

在“对社会上报道的有些先进人物宁愿牺自己的生命, 也不向歹徒交出国家公款的行为”的评价中, 27.3%的人认为“很伟大, 但不值得提倡,因为命是无价的, 此时更应以生命为重”, 49.6%的人认为“精神崇高, 但应该智取”, 也就是说76.9%的大学生在选择利国利他行为时, 仍强调了生命的无价性和珍贵性, 强调社会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统一。

同样, 对“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身体多病甚至因病英年早逝”, 绝大部分( 90%) 的大学生持不认同的态度, 73.0%的大学生强调“追求人生理想的同时要注重锻炼身体, 力求保持两方面的平衡”, 12.3%的大学生强调应该“适当降低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三是注重生命的责任性。

在回答“您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吗”的问题中, 47.9%的人认为“没有, 生命是权利, 也是一种责任, 自由选择死亡等于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所以, 即使“遇到某种重大压力或严重挫折”, 一多半( 62.6%) 的大学生“从没有过自杀的念头”,20.4%的大学生“很少有自杀的念头”, 即使有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 但其中78.6%的大学生“这个念头不强烈, 一会儿就没事了”, 9.9%的大学生“极强烈, 过了一段时间才缓解”, 8.1%的大学生“很强烈, 但最终未实行”, 只有3.5%的大学生“很强烈, 并曾经实施过”。

也就是说,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4.成功与幸福是人们一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是最直接的人生理想。

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对成功与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追求现实( 世俗) 的幸福生活。

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在进行人生目标、人生幸福的规划时, 定位更加现实、具体。

在选择“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 40.9%的人选择的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 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这一点, 高16.1 个百分点) , 14.9%的人选择的是“有知心朋友”, 甚至11.0%的人选择了“自由自在”。

二是对待成功, 认识更加成熟理性。

在“对待人生的成功标志”的选择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 20.38%) , 其次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但是生命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理性认知上, 更体现在具体人生目标的设计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尤其体现在职业选择上。

调查发现, 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社会上功利价值观的影响, 日趋功利和短期化。

95.8%的人都认为“在高校这块相对纯净的环境里”, “大量或部分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交往的‘市俗化’现象”, 10.5%的人认为“人生的幸福和金钱的多少呈正比关系”, 70.3%的人认为“人生的幸福和金钱的多少有一定关系”, 还有3.1%的人认为“赚了很多钱的时候, 自己活得最有意义”。

在择业标准的选择中, 53.6%的人选择的是“单位适合自己今后的发展”, 17.0%的人选择的是“经济收入水平”,15.7%的人选择的是“工作单位的发展前景”, 12.3%的人选择的是“比较稳定和轻松”, 还有1.4%的人选择的是“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准”。

其中男生更看重经济收入和工作舒适度, 女生相对看重自我发展。

5.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 更是意义的存在, 对意义的追寻, 是人的生存方式, 人就是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生命的愉悦和心灵的安顿。

人生的意义实质上是生命的一种精神性存在, 这种精神存在源于生命有目的、有信仰, 信仰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具有终极意义, 是生命存在的最终归宿和精神支撑。

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喜欢对人生信仰进行理性的思考, 但因缺乏实践, 往往又会在太多的理性中迷失方向, 进行错误的选择和判断,揉合在《红楼梦》中的中国佛道思想人生有若一场尘缘, 来到世间, 荒唐悲辛, 不觉其中。

生命终了, 便是好了, 了即是好, 好即是了⋯⋯这些思想, 影响了三毛一生。

即人生本是一场空, 从来处来, 到去处去。

但为何又会痛苦和伤感呢, 因为还有未了的尘缘和情孽, 父母的恩情还未了, 动人的爱情也未了茫茫天涯路, 走的只有自己一个人。

醒来时永远是那么疲倦, 好似“有什么人在向我传达着梦中的密码⋯⋯在对我悄悄耳语, 那么细致, 那么缓慢地在对我说—苦海无边⋯⋯”“我也在心里轻轻地回答着⋯⋯好象在交换着一个不属于这个尘世的秘密。

懂了, 真的懂了。

”《梦里梦外》的这番叙述, 透着彻骨的寒凉和虚无, 反复出现的梦境, 又像当年《珍妮的画像》插曲一样宿命般地收捕了三毛, 她害怕又神往那个虚幻的世界。

最后, 身心极度憔悴的她还是选择了告别尘世, 自溢身亡于台北荣民医院病房, 死时四十六岁。

直到赴死之际, 三毛依然保持着《红楼梦》启示于她的生命观, 她是把自己的死视为脱离苦难的极乐康桥的。

三毛的文字和故事告诉我们, 在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的深处, 是一段寻找人生奥秘, 追求生命超越的心路历程。

形式上的流浪和实质上的寻求有机地统一于她一身, 构成了她作品的灵魂, 展示了她自始至终不懈寻求的生命历程。

最终当身体的伤痛和爱情的伤痛让她已无力跋涉人生之旅时, 为了坚守生命的严肃与完满, 为了不对生命形式苟且敷衍, 于是她选择了一种对生命最为厚重的关爱方式—结束。

因为执着生命的意义, 所以放弃生命, 这样的结束仍然是对生命的尊敬和另一种层面的坚持。

三毛很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我已经飞过。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和《麦克白》都使用了鬼魂形象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并通过鬼魂形象对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终极思考。

鬼魂的出现,加强了死亡与生存之间的对比,死亡并不是终结,生存也不是生命的最终目标。

生命永远都是一道难题,都要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生命因信仰而高尚。

鬼魂代表着死亡,与生存直接对立。

《哈姆莱特》中,在反映作者关注的“生存”和“毁灭”问题上,先王的鬼魂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

在文艺复兴时代,神的绝对地位已经动摇,莎士比亚更加提倡自我觉醒,所谓天助人自助者。

莎士比亚相信即使鬼魂存在,对人类自身的痛苦却束手无策;人要脱离痛苦,解决问题,只能靠自己。

而且,从掘墓人的口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另外一些对生与死的看法:“两腿挺直,一命归西,原来世界不曾有我。

”在他看来,不管是贪官污吏,还是旧时英雄,也终将化为尘土,更是敲响人们的警钟。

相比之下,《麦克白》中的鬼魂更像是麦克白本人思想中的一部分。

从后来三个鬼魂给的答案来分析,麦克白潜意识是相信自己不可战胜的。

人潜在都是有自己的骄傲的,但过分的骄傲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下场。

莎士比亚相信人的自由选择,支持人的自尊和骄傲,但是那都要在一个框架之内。

在剧中,这个框架便是上帝。

莎士比亚认为上帝是有启示作用的,但做出选择的是人类自己,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麦克白在行凶之后,向夫人描述被害者喊出了“上帝保佑我们!”,但他却连“阿门”都说不出口。

那一刻,他的信仰已经没有了,原来的精神支柱已坍塌,所以,莎士比亚是坚信人是要有信仰的。

从《哈姆莱特》和《麦克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理性的力量和信仰存在的必要。

否则,世界将会变成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同时,鬼魂的存在不仅仅烘托了气氛,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作者更通过生者的生存状态和逝者鬼魂的对比,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人文主义更应该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价值,对人性的把握上,人生而平等,人享有自由,人也依赖信仰而存在。

弗兰克尔同时更强调行动。

当我们碰到/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0 的追问时, 抽象的概括和泛论不能回答。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对人生的态度, 并认清一个事实: /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 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

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 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

面对这个追问, 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 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

0 ¹因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 甚至因时而异。

因此, 我们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 而是问一个人存在的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生命意义为何。

用概括性的措辞来回答这一问题, 正如去问下棋圣手:/ 大师, 请告诉我在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0 实际上, 根本没有所谓最好的一步棋, 而要看弈局中某一特殊局势及对手的人格形态而定。

人的存在亦如此。

人的生命无法重复。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更不可取代, 所以每个人的命运各有不同, 无法与别人互作比较。

当代社会,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青年人所感到的某些迷惘与困惑, 中年人所承受的压力及部分老年人所遭受的冷落, 都对社会提出了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要求。

随着物质匮乏时代基本过去, 在脱贫焦虑感大体缓解之时, 人们也将更为心平气和与深思熟虑地思考一些人文关怀的问题。

这不是说一些文化人想怎么样, 而是生活现实要求文化人只能这样。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是思想、理论的创造之源。

生活的推进, 使我们必须严肃地思考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而给出一个健康、积极又可行的答案更是何其不易!弗兰克尔做了这样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使千百万遭遇到/ 价值困惑0 和/ 意义困惑0 的人们走出困境, 成为生活的觉者。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没有正确信仰的人, 往往会被错误的信仰所俘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