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前一般毒理学评价
毒理学评价不仅能测出记性毒性的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 ,LD50),概要地了解受试药物 单次给药的毒性剂量,而且也能了解连续长期给药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
(二)确定安全剂量范围
通过毒理学评价,可确定单次或多次给药有效(主要药效学)且不产生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剂量 范围,即临床用药的安全范围。
急性毒性试验的总结报告中应包括摘要、供试品、试验动物、试验环境、给药方法、 观察方法等试验基本情况,同时应将观察到的毒性反应症状及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 持续时间,以及体重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和死亡出现的时间等记入报告中,其中组织 病理学检查应有报告及病变组织的病理照片,报告中应附有病理学检查负责人签名和药 品注册申请人盖章。根据所得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计算LD50和LD95及其可信限,分析毒性 反应的剂量-反应及时间-反应关系;初步推测受试药物的安全范围。根据所发生的毒性 反应,预测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或系统;进一步根据大体解剖中肉眼可见的病变和组 织病理学检查初步确定可能的毒性作用靶器官。
四、新药毒理学评价的原则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 管理法》的规定,新药毒理学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 验、局部用药毒理学试验等)需在符合GLP规范的实验室内进行,必须 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ase by case)的原则。动物试验则应按照随机、对照和重复的原 则进行。
• 国内GLP发展历程
我国自1985年实施《新药审批办法》,1994年开始实施《药品非临床研究 质量管理规定(试行)》,2001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使 GLP监督管理进入了强制执行的法治阶段。2003年执行的《药物非临床研究质 量管理规范》及《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办法(试行)》开始对药物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实施GLP检查和认证工作;2007年修订《药物非临 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办法(试行)》,并更名为《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 规范认证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研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新 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制度、标准、技术要求亦从相对空白发展到目前法律体系 建设相对完整和规范的状态。
最后应根据试验结果对急性毒性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判断所出现的毒性反应与药 物作用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受试药物的安全范围、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及其可逆性,初 步推测其毒性作用靶器官。
第三节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指反复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 观察该要所引起的动物毒性反应。 一、目的与意义 (1)确定毒性反应及其特征; (2)发现毒性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组织; (3)推测临床用药的安全范围; (4)判断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5)寻找受事药物中毒的解救措施。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临床前毒理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 急性毒性试验 第三节 长期毒性试验 第四节 局部毒性试验 第五节 影响毒性试验的因素
第一节 临床前毒理学评价概述
新药非临床毒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是人类对于新药毒理学 认识与发展的过程,其中折射着药物对机体严重损伤带给人类的一次次伤害。 1937年美国的二甘醇磺胺事件源于未经性任何动物毒性试验而造成107人死亡; 1954年法国的有机锡胶囊致102人死亡、百余人视力障碍事件则起因于急性毒性 试验观察时间仅为24小时;发生于1962年、被美国《月球》杂志列为20世纪十 大科学错误之一的“反应停”事件,即孕妇服用了止吐安眠药——沙利度胺 (thalidomide,俗称“反应停”)导致四肢短小甚至无四肢畸形儿出生的原因, 是未全面检验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一、我国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概述
•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急性毒性试验及长期毒性试验要遵循药品非临床研究 质量管理规范(GLP)的要求。我国现行GLP即《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于2003年9月1日起公布实施,包括九章四十五条。其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品管理法》,对药品非临床研究中的相关事宜进行管理。以此保证新药实验资 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为提高药物非临床研究的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 全提供保障。
随后,建立与完善新药评价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972年,新西兰最早立法要 求所有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进行注册,即为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1973年丹麦提出蕾丝的“国家实验理事会法案”。1976年美 国开始试行GLP规范,197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颁布世界第一部药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规 范,即《药品非临床安全研究工作质量管理规范》。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进行了GLP立法, 从此GLP成为国际通行的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规范。
表7-1 常用试验动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常用容量
3.给药频率及期限 动物试验前应在实验室观察饲养1周,一般采取一次或24小 时内多次给予受试物的方法。一般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
(三)观察指标 给药前后对动物的一般状况、毒性症状及死亡时间等指标要密切观察并记录,
具体观察指标如下: 1.一般指标 包括动物的体重、进食、进水的情况,动物的外观、行为、对刺激 的反应、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其中动物体重变化在给药前、观察期间、试验结束 时均应称重并记录。 2.毒性反应 给药后注意观察动物毒性反应出现的时间及其恢复时间、严重程度、 动物死亡的时间等。 3.动物死亡情况 4.病理学检查 所有的试验动物均应进行大体解剖,观察组织器官有无体积、颜 色、质地等的改变。对疑问或确有病理学改变的组织器官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做好
一、目的及意义 急性毒性试验是新药开发研究必须首先进行的毒理学观察指标,拟用于临床的药物 均需要进行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的目的和意义如下:
(一)揭示药物的急性毒性作用
任何化合物达到一定剂量均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急性毒性试验可 观察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给予药物后机体的中毒症状及特征、死亡情 况,明确剂量-毒性反应关系,预测受试药物对人体的可能危害,推测 受试药物毒性发生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等。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尚可根 据受试药物的中毒症状及病理学检查等,了解急性毒性作用的主要靶 器官等,为受试药物的毒理学研究提供初步的实验数据,并可以为长 期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等提供参考。
• 按照GLP管理规范的要求,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试验必 须在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FDA)批准、GLP认证资质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研究机构进行。其主要内容如下: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符合要求的实验设施、设备和实验材料 标准的操作规程 规范的研究工作流程
3、动物的分组 一般情况下,应为雌雄各半。如长期毒性试验周期在3个月之内,则啮齿 类每组动物数量不少于20只,非啮齿类每组数量6只;试验周期为3个月以上,则啮齿类每组数量 应为30~40只,非啮齿类每组数量6只。
长期毒性试验动物的分组应设置对照组和给药组,前者是指空白对照组、溶媒对照组,给药 组要分别给予动物受试药物的高、中、低三个剂量。
2.动物的质量要求 一般小鼠选用6~8周龄,体重在18~22g之间;大 鼠选用6~8周龄,体重为120~150g,同批次试验中动物体重相差应小 于20%。所选动物须雌雄各半,如只采用单性别动物用于试验,必须在 报告中说明理由。在新药研究中若拟将受试药物用于儿童,可用幼年动 物进行试验,但需在报告中说明其合理性。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
(一)半数致死量试验 (二)最大给药量试验 (三)最大耐受量试验 (四)近似致死量试验 (五)固定剂量试验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一)试验动物 1.动物的选择 原则是尽量选择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可选用一种啮齿类和一 种非啮齿类动物进行试验。其中啮齿类动物一般选用成年小鼠或大鼠,非啮齿类动物用成 年价
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 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毒动学实验 生殖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致癌试验 依赖性试验
免疫原性试验及其他相关试验
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 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通常分为一般毒理学评价和特殊毒理学评价等, 前者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动物的饲养条件应严格遵循GLP的规定。 3.动物的分组
一般急性毒性试验选用大鼠、小鼠时,每组至少20只动物。
(二)受试药物及给药方案 1.受试药物的要求 用于急性毒性试验的样品质量和稳定性应与药效学、长期 毒性试验及临床试验相一致,制备工艺应稳定,并符合临床试验用质量标准的规 定。 2.给药途径和剂量的设计
第二节 急性毒性试验
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一般于新药开发研究的早期阶段进行, 主要是观察一次或24小时内反复给予实验动物受试药物后,所产生的毒性症状、症 状严重程度及其症状出现和小时的时间,以及动物的死亡率等,以此计算出药物的 LD50等参数。急性毒性试验具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特点,常作为新药药效学、 长期毒理学试验以及进一步开发研制的基础。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1)受试动物
1、动物的选择 一般需选受试药物的生物转化与人体相近的敏感动物进行,且该动物最好已 具有大量实验研究的数据可供参考。采用啮齿类(大鼠)与非啮齿类(Beagle犬),必要情况下 而选用疾病模型动物进行试验。
2、动物的质量要求 一般需在正常、健康和未孕的成年动物进行,动物的品系及遗传背景 应清楚,宜选用封闭群动物,动物应来源于实验动物合格证的生产单位。
• 新药非临床毒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是人类对 于新药毒理学认识与发展的过程,其中折射着药物对机体严 重损伤带给人类的一次次伤害。
➢ GLP颁布的背景
这些惨痛的教训,尤其是“反应停”事件促进了人们对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 认识及相应法规的建立,人类以高昂的代价促成了1964年《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 的制定,即著名的“赫尔辛基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