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有创意地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信息社会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重视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关注现代公民素质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应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要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体现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积累,发展语感;要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强调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特征分析与教学条件把握、影响教学各要素的决策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的版本多种多样,但其内容大都包括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和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部分。
其中阅读部分是教材的主体。
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来进行一般性的分类。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③解读文本(课文)。
通过解读文本可以确定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对文本的解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不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
对文本的分析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要深入挖掘文本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和教育价值,细致分析文本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文体特征的把握,教材选文文体形式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等不同体裁的文章,要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特别是有利于文本解读的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部分的内容相对单薄,且系统性不强。
对写作教学内容的分析应更多地围绕《语文课标》中的“写作”课程目标,参照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并充分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教材中没有单独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因此,确定“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首要任务。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应以《语文课标》为依据,进行系统建构并逐一分解为各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之后,再对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析。
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人教版教材每册6个专题)。
这些综合性学习专题一般与本单元阅读部分内容相关。
因此,对综合性学习专题内容的分析应有单元意识,尽量与阅读教材联系在一起,形成教学内容上的呼应。
同时,还要力求将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整合于其中,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学情研究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特别是针对将学内容,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研究学情,可以帮助我们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情况进行预设,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创设贴近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境,策划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2)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综合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应注意以下问题:(2)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切忌“假大空”,要细化到可以操作,能够达成。
(3)教学目标不能游离教学内容,避免为追求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盲目延伸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内容脱离文本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行为特征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和风格,分析教师特征有利于选择恰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教学条件(包括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的可能性,寻求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
教要有法,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有效地运用。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
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们各有作用,各有所长,课堂教学中要有机的综合使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运用图书馆、教学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出发,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流程,即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
课堂教学结构要具体、严谨,体现可操作性,便于把握。
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利用好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广播甚至网络等现有资源。
同时还应提倡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外课程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
当前,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和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应注意的是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运用,体现适用性、辅助性价值,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的。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为了更好地生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为生成留有更大的空间。
《语文课标》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很大变化。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阅读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
语文阅读课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因此,设计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要重视文本的解读,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准;另一方面要调动可能的教学手段,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标》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教学应成为农村学校和七年级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知识的教学应以知识的运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出发点。
过份重视和过于忽略语文知识的教学都是不科学的。
语文知识教学应以有用、好懂、简要为原则。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设计写作课的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有意识贯彻到教学目标之中。
同时,写作教学还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设计口语交际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为目标;应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口语交际情景,不必过于重视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以培养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并提倡跨领域学习。
严格来说,已形成的教学设计在实施前应有一个评价、反馈、调整的过程。
但常规教学中,一般会忽略这一点,往往是形成的设计直接进入课堂,得以实施。
因此,教学实施中教学设计的调节和教学设计的监控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
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的交织,容易使得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现象。
此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甚至创新。
语文学习重视感受和体验。
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尤为重要。
而其中关键在于学习动机的维持。
有时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节,以营造和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这就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观因素增大,可变性增强。
语文教学不应追求程式化和标准化,而应强调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
因此,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前提,课题教学中的生成又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及时对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应为了贯彻实施教学设计,而以教师的主观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教师的感受来压制学生的体验。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学习中的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和提炼,以补充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深思熟虑后所形成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方案。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设计实施中的完整性,避免有所缺漏,不能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进行随意的删减;另一方面要对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监视,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科学的评价和不断的完善。
学习“培养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体会北京二通州中分校周文术对历史发展线索的分析综合,建立在对不同时期同类史实归纳的基础之上。
为了避免简单重复,运用矛盾分析综合法时,应特别侧重于主要矛盾的变化上。
例如,对凡尔赛体系演变的认识。
该体系形成中,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有两类矛盾。
法德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是战胜国之间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主要矛盾。
在战后初期,两对矛盾中以战胜国英法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而英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无论是结盟防德和结盟围德,还是在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法国都处于被动地位。
其结果是法国的大陆霸权受到严重打击,英国的均势政策获得胜利。
受主要矛盾斗争的制约,在法德矛盾中,德国是渔翁得利。
而到了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走上了法西斯化的道路,法西斯势力与资本主义民主势力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凡尔赛体系也就瓦解了。
对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综合,建立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性质史实归纳的基础之上。
分析综合应注重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对国共十年对峙历史时期的分析综合。
这一时期有新老军阀的矛盾,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共产党内部正确路线同“左”倾路线的矛盾,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的矛盾,爱国将领、爱国学生与蒋介石卖国政策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