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二:填空题题型三:问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

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

(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

(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

(3)图式加工的缺点:A、对于与图式相符的信息过于信赖;B、以与图式相符的信息来填补信息的空缺,实际上这种信息的填补往往有可能是错误的;C、人们有不愿意改变已有图式的倾向,进而影响社会推断。

4、了解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的内容和结论:(1)社会推论中常犯的错误、对人的理智行为的假设;(2)Kelley对核心品质的研究:核心品质是指与其它品质或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的品质。

在Kelley的研究中,热情-冷淡被设为老师的核心品质。

(3)认知理论的研究——“图形-背景原则”。

第三章归因理论1、归因理论的概念:指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理论2、归因的维度(韦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3、归因的理论凯利的共变理论-关注原因与结果在不同情况下的共同关系。

认为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物作出归因需要了解三方面的情况:(1)引起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特异性);(2)做出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一致性);(3)环境背景(一贯性)。

4、了解关于动机归因的实验和结论。

5、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和错误。

(1)突出性偏见:过多地对突出的刺激产生发应。

(2)将行为过度归因为性格。

(3)行为者与观察者:只有观察者会犯这一错误,行为者并不出现错误。

(4)错误的一致性:倾向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典型的行为,这种夸大自己意见和行为普遍性的倾向称为错误的一致性效应。

(5)自我服务归因偏见: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原因,否认失败的责任。

(6)自我中心偏见:夸大自己对某一共同活动的贡献。

第四章态度和态度理论1、态度的定义。

2、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成分-对这种行为的想法,具有复杂性。

情感成分-对这种行为的或喜爱程度,具有简单性(最简单的成分)。

行为成分-对这种行为会做出什么反应。

情感成分比认知成分更难改变,影响作用更大。

3、认知不协调理论(1)费斯廷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态度不一致时,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和压力。

当行为不能收回或不能改变时,减轻认知不协调的主要方式是改变态度。

(2)两种基本的认知不协调:决策后的认知不协调、违反态度行为带来的不协调。

(3)认知不协调出现的条件:行为理由不充足、不情愿行为的自愿性、决定的可改变性、行为后果的可预知性、对行为后果的责任感、努力的付出。

4、自我觉知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由白姆(Bem)在1967年对行为会引起态度改变这一现象提出的理论解释,他认为一个人对态度的表示只是一些随意的口头上的表示。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并没有很强的信仰或情感,因此态度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当一个人的态度很模糊很不清楚时,态度的改变一般是通过自我知觉的过程产生的。

相反,当态度很明显很清楚时,认知不协调产生的压力则可能是态度改变的原因。

第五章态度改变1、态度改变的过程的理论:信息接受、情感转移、认知一致性、反说明2、抵制说服的主要机制:贬低说服者、曲解说服内容、抵制说服、反说服、系统加工。

3、影响说服者效果的因素:可信度、可靠性、喜爱度、参照团体。

4、信息传递对说服的影响:(1)原有态度与信息的差距: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潜力越大。

(2)信息对动机唤起的程度:侵犯信息可提高侵犯动机,进而有助于侵犯主张的说服效果;经。

恐惧唤起的作用因条件而异,在低水平条件下,较强烈的恐惧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在高水平条件下,高条件往往不能起到成功的作用。

在大部分情况下,恐惧唤起可以说服效果,但是太强的恐惧唤起会破坏说服效果。

(3)信息证据的有力程度:反问的作用、重复的作用、周围线索。

第六章社会影响1、从众的概念:一个人由于他人做出了某种行为而自愿地做出同样的行为时,这种现象称为从众。

阿什和谢里夫进行从众研究时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在谢里夫的研究中,他在暗室里让被试观察一个亮点的流动距离(这点实际是静止不动的),由于错觉,被试对这点的流动距离的估计是很不一致的。

当一位被试做过几次深度后,研究者的助手以被试身份被带入实验室。

他的估计与真被试明显不同,但是每次的估计都基本一样。

原被试的估计很愉就与后进来的“被试”趋向一致。

阿什认为人们面临一个清楚、明显的问题时,他们会相信自己的感知觉,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使在别人都不同意自己的时,也会坚持自己的答案。

结果发现人常常是顺从多数人的意见的。

即使多数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矛盾时顺从也会出现。

2、从众的目的信息影响:对正确行为的希望,举例并说明在信息影响下和规范影响下出现的从众行为;规范影响:希望被人喜爱。

3、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团体的约束力、群体的大小、群体的一致性4、听从的概念:一个人不自愿地按照别人的要求去作某件事情的行为。

5、影响听从行为的策略和因素:奖励、强迫、专业优势、合理要求、参照力量、法定的权威。

6、外部压力局限性:逆反、过分充足理由(大量的外部奖励会破坏一个人对于某项活动的内在兴趣。

)7、增强听从的方法(1)逐步升级法:想办法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

(2)逐步降级法: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要求往往会实现。

(3)引诱法:先告诉一个人部分情况请他同意做某件事,然后再告诉他全部情况,这比直接提出整个要求效果更好。

第七章人际吸引1、合群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合群的倾向(即与他人在一起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2、依恋:孩子对一个或几个成人的出现产生积极的反应。

依恋对儿童的作用:提供安全感、提供信息3、增强合群需要的情景因素:沙赫特假设-一个人受威胁或感到恐惧时就产生合群的要求。

(1)分心假设-面临恐惧的人同别人一起时会把注意从自己所害怕的问题上转移开(2)社会比较假设-人们希望与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比较。

4、人际吸引的原则(1)联结-喜欢与好的经历有关的人,不喜欢与不好经历有关的人。

(2)强化-喜欢用不同方式奖励我们的人。

(3)社会交换-当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是利大于弊时,就会喜欢那个人。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性特征-诚实、热情、能力(2)相似性-喜欢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个性与我们相似的人。

(3)熟悉心-多次见到同一个人,会增加对他的喜欢。

(4)邻近性-空间上邻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喜欢。

6、爱情与孤独第八章社会交往1、社会交往的类型:无接触-留意-表现接触-相互依靠-密切关系2、自我呈现常用策略:遵循社会情景中的常规;模仿对方的行为;自我推荐和讨好;正确地运用谦虚;与成功的、有势力有地们的人或著名人物相提并论。

3、自我评价维持模式4、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意见、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要求;在没有直接的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人通过与其它人的比较对自己进行评价。

人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

5、社会比较的目的: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抬高、自我改进6、自我暴露的目的:表达、思维整理、社会肯定、控制社会环境、建立友谊7、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

人们要考虑从交往关系中得到的结果,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己的社会交往给自己提供最大报酬。

8、力量的平衡:一个人有意地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叫做社会力量。

影响交往关系中力量平衡的因素:社会规则、相对资源、最小兴趣原则。

9、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功利原则。

第九章群体行为1、社会促进作用:当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一个人的工作成绩要比没有他人在场时的工作成绩要好。

2、社会抑制作用:当其他人在场时工作成绩要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工作成绩要差。

3、社会惰化作用: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工作时小的现象。

4、社会作用力理论:研究旁人对个体的影响程度的理论。

旁观者影响力大小决定于这些人的特征-数量(正比)、强度(正比)、距离(正比)。

5、社会认同和去个体化的概念6、社会困境问题:指对于个体短期有益的选择最终导致全体受害的情景。

也就是当任何合理的个体生产单位聚焦起来会成为集体的灾难的情景。

如,人们在登山时把垃圾扔在路上,导致环境污染就是社会问题之一。

解决社会困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个体采取有利于社会的合作行为,以便使整个群体更加受益。

第十章性别研究1、性别定型:关于男性和女性个人特点的看法。

2、性别认同:关于自己是什么性别的知识。

3、性别差异:智力能力差异、侵犯行为(男性多于女性)、助人行为、服从行为(女性多于男性)、非言语沟通(女性比男性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1、利他行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决策理论:对需要的注意-承担责任-对利弊的考虑-决定如何帮助3、亲社会行为的学习理论4、助人行为的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相互性、公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