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概论第一章世界电视广播发展史论第一节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背景:传播技术的进步轨迹一.产生于人类本能需要:克服空间限制的需要1.图像传播2.语言传播第一种职业的传播者:吟游诗人3.文字传播最早被使用的文字:象形文字4.印刷传播5.电子传播二.真实地模仿、复制客观现实的需要1.模仿行为的功能:模仿是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的融洽;模仿有“善”的指向;模仿可以给人带来快感。
2.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模仿行为的进化“仿拟”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轨迹(填空或选择)一.广播技术的发展1.远距离传播信息的电子技术——无线电的发明2.声音录制,存储技术的发展3.收音机技术的发展二.电视技术的发展:图像和传播能力的双重进步1.光电效应和荧光效应:图像制作和显示的理论基础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英国工程师史密斯,他们发现金属物质硒是一种发电体,法国科学家白克勤尔发现,给某种化学物质充电以使其发光,就可以把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
2.图像分解和扫描技术1875年,美国人凯瑞发明了图像分解技术,最早的摄像头1880年,法国人勤布朗发现了眼睛扫描事物的原理——是将图像分解成许多像素以完成的1884年,德国工程师尼善普可夫用一个满螺旋状小洞的圆盘成功地传送了波动的图像,20世纪真正的电视发明。
3.机械电视和电子电视的发明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机,公认是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贝尔德发明的(P6)电子电视的核心技术是显像管4.电视记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对电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还包括图像技术和传播技术)(1).电视录像技术的发展70年代末盒式磁带录像机正式进入家庭,1947年“电视录像机问世”。
(2).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微波无线传播到卫星传播再到光缆传播第三节广播的黄金岁月一.“大萧条”对广播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社会动员作用的发挥(“炉边谈话”)2.流动人口造成的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广播优点:感染力强,伴随性收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广播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1.社会动员作用的继续发挥2.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第四节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媒介的飞速发展1.电视新闻显示了自己极强的生命力;2.电视的文艺、娱乐类节目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二.广播媒介的应对策略和持续发展1.调整节目结构,发展广播音乐的潜力(汽车音乐)2.广播继续发挥“伴随性收听”优势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167页)第一节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二.广播电视的特点:1.大众传媒通常由媒介机构组织来运作,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专业训练背景的从业者;2.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所面对的受众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和匿名性;3.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公开性、传递迅速,但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耐久性;4.与传统的纸质媒介不同,广电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将远方的世界带到受众身边;5.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技术密不可分。
从一般意义的传播方式上看,广播电视的特点:1.传播对象的广泛性;2.传播速度迅速及时;3.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4.接收方式的随意性和伴随性;5.线性传播、顺序接收,具有强烈的“现在进行时”的视听感受;6.转瞬即逝,难以保留。
三.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1.传播突破时空限制;2.抗灾害能力强;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4.除了上述优势外也存在一些弱点:不易保留、选择性差、难以二次使用。
电视新闻传播特点: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3.电视在传播上同样有着广播所具备的弱点:选择性差,不易保留,电视图像的多意性和浅显性。
注: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P168—173)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P174—180)1.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广播电视具有传递信息,监测环境的功能;2.广播电视具有连接、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3.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过程的重要基本元素;4.具有重要的娱乐功能;5.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6.服务功能。
二.广播电视社会功能的研究《火星人入侵地球》“涵化理论”(小孩的模仿)第三节电视的负功能:真相还是偏见(P181)英国学着古德温与惠内尔编著的《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判入门》1.公共电视广播政策的初衷;2.充满“偏见”的电视报道;3.电视对受众认知的“构建”;4.“偏见”的源头:阴谋还是不自觉。
第三章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第一节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基础首先,广播电视媒介的诞生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每一次新的技术进步都会给广播电视媒介提供关键的发展机遇;其次,技术的革新可以直接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乃至飞跃;再次,技术不仅是节目创意的源泉,有时还是媒介变革的力量。
第二节体制的类型决定广电媒介运作的基本理念一.国家经营型的广电体制国家经营型的广电体制的特色:1.不追求商业目的图像出资、任命人员、追求权力最大化2.宣传色彩严重是指有一个国家的政府独家经营的广播电视台,政府拥有所有的对广电媒介的管理权和控制。
3.受众地位不高二.公共机构型的广电运营体制1.经费:广电执照费+国家财政拨款+民间私人、企业赞助,指广电作为一种公共的社会组织而存在运行的媒介运营体制,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
三.商业型的广电体制1.首要目标:巨额商业利润,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2.经费:广告费+节目费3.特点:市场经济、消费市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四.国营和商业并行不悖的中国当代广播体制我国对广播电视文化的调整方式:1.宣传部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口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2.任免电视机构领导人的方式保证电视媒介正常、健康发展。
第三节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外部资源一.“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早就“文人电视”1.首先,是大型电视专题片和记录片的拍摄和广泛传播;2.其次,更鲜明的特征体现在80年代的电视剧中:一方面,在作为知识分子的电视制作人的眼中,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性,这体现在电视剧的中心思想要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电视剧的内容和形式要反映出精英文化阶层特有的高雅甚至古典的品味,这使得8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中蕴含了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怀。
二.市场经济大潮造就的商业电视1.大众文化:严格地说,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就初露端倪,整个80年代中国文化界对此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和观望立场;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终结了精英文化的优越感。
2.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视界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制片人体制的确立,其次是舆论监督定位。
中国电视事业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是更加细分的社会分层,不同的电视观众群也因此区隔越来越大,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第四节作为“媒介英雄”的个人是广播电视媒介变革时期的重要因素一.爱德华.默罗和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诞生二.中国电视“九三革命”中关键人物的作用1.孙玉胜和电视制片人制度在中国电视界内部的确立是“九三革命”的重要成果2.陈虻与纪录片栏目化第四章理解声音第一节声音的属性一.声音的物理属性音响指声音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所决定的)音高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指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二.声音的心理属性1.首先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各种声音的不同感知,即由听觉的生理反应带来的心理变化;2.其次,人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推广到相应的听觉体验中;3.再次,不同音质的声音还能激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思维。
完形心理学所谓的“格式塔”:声音同样也是人们“完形”的元素之一,因为在日常生活的认知过程中,声音也是认知事物的重要元素;同样,我们也能通过“声音”完形(还原)出相应事物的形象,人对声音的联想一般有如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声音联想声源的形象; 2)通过声音联想完形声音的环境三.声音的社会属性:1.声音的政治属性2.声音的经济属性:力量型音乐,流行性音乐,再流行性音乐,力量经典型音乐,经典型音乐3.声音的文化属性第二节音乐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一.声音的构成与分类;1.广播声音有三个重要部分构成:语言、音乐和音响2.就心理属性,我们可以把声音大致分为两大类:(1)语言性的声音:这类声音主要是指人们说话的语言,主要功能是告知、评论等;(2)音乐性的声音二.理解广播传播中的音乐性声音1.广播中音乐性的声音主要有两类:一是音乐,二是具有音乐效果的语言和音响2.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1)构成纯粹的音乐节目(2)作为配乐的音乐(3)作为节目穿插的音乐3.语言、音响在广播中音乐性的作用(1)语气是“思想情感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语气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情感,一方面是具体的声音形式”,简单地说,语气所描绘的就是人在什么样的情绪下说什么样的话。
(2)节奏语言在流动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规律性的变化,是以思维下情感为依据的声音的运动形式。
第五章画面传播的基本原理第一节图像传播的魅力一.单独图像的传播特征:(一幅电视画面具有的传播特性)1.证实性:证实性的特性导致观众能够特别认可电视传播的真实性,这使得电视在传播新闻等纪实性信息的时候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同样也为新闻造假留下巨大空间。
2.解释的多义性:单独的电视画面所表达的意义是既确定又多元的,电视更准确的传播需要进一步编辑,需要声音、文字、画面的配合。
二.受众感知图像的快乐:图像传播的魅力之源1.图像符号可以带来人们最直观的认知,具有认识论功能;2.模仿伦理学层面的意义;3.图像传播具有美学功能。
第二节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1.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2.图像的表达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对应物越来越一致:(1)视觉技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模仿和记录,这个过程是追求一种画面和真实事物外观的逼真;(2)人们所创制的画面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模仿与记录,这同样追求一种真实性、逼真性。
3.图像从整体看具有两种功能:(1)表意和叙事(即前面论述的国家的认识论功能)(2)抒情(也就是美学功能,单独画面和流动画面都是如此)4.流动画面叙事的两种基本模式:纪实的模式、技巧的模式纪实模式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尽量完整客观地记录下来。
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一:长镜头长镜头:指在时空上不间接的流动画面的描绘或者叙事,让观众获得一种统一的整体的时空印象。
这是纪实性画面叙事的一个基本手段。
(安德烈.巴赞)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二:叙事蒙太奇蒙太奇:导演把影片中不需要的镜头剪去,使影片更凝练、戏剧化、故事感更强,通过剪辑使上下镜头之间产生导演所期望的关系和新的意义。
蒙太奇也就是通过剪辑使上下镜头之间产生导演所期望的关系和新的意义。
(大卫.格理菲斯)注:1.叙事蒙太奇的组接不是画面的随意拼贴,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