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数学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培优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培优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培优练习题一、填空选择题:1.如下图1,等边△的边长为3,P 为上一点,且=1,D 为上一点,若∠=60°,则的长为( ) A .32B .23C .12D .342.如上图2,△中,D 、E 分别是、的中点,平分∠,交于点F ,若=6, 则的长是( )(A )2 (B )3 (C )25(D )4 3.如上图3,点A 的坐标是(2,2),若点P 在x 轴上,且△是等腰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 不可能...是( )A .(4,0) B .(1.0) C .(-22,0) D .(2,0)4.如上图1,==,若∠A =40°,则∠的度数是( ) A .20oB .30oC .35oD .40o5.如上图2,△中,==6,=8,平分么交于点E ,点D 为的中点,连结,则△的周长是( ) A .7+5 B .10 C .4+25 D .126.如上图3,在△中,,∠36°,、分别是△、△的角平分线, 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7.在等腰ABC △中,AB AC ,一边上的中线BD 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12两个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A .7B .11C .7或11D .7或10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º,腰长为4 ,则其腰上的高为 . 9.已知等腰ABC △的周长为10,若设腰长为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10.在△中,=,的垂直平分线与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到锐角为50°, 则∠B 等于_ 度.AD CPB60° ED CBA(第6题)BA DC1 2 3 4-1 12xy A11.如下图1,过边长为1的等边△的边上一点P ,作⊥于E ,Q 为延长线上一点,当=时,连交边于D ,则的长为( )A.13 B .12 C .23D .不能确定12.如下图2,等腰△ 中,,∠20°。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D ,交于E ,连接,则∠等于( ) A 、80° B 、 70° C 、60° D 、50°ACDB13.如上图3,△内有一点D ,且,若∠20°,∠30°,则∠的大小 是( )A.100° B.80° C.70° D.50°1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7和3,则下列四个数中,第三条边的长是( )A .8B .7C . 4D .315.如下图1,在△中,D ,E 分别是边,的中点, 连接.若平分∠,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2 B .∠A =∠ C .=2 D .⊥16.如上图2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A 、B 是两格点,如果C 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 为等腰三角形.....,则点C 的个数是( ) A .6B .7C .8D .9BA第8题图AD BEC17、如上图3,把等腰直角△沿折叠,使点A 落在边上的点E 处.下面结论错误的 是( )A .= B .=C .=D .=18.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x 、y 满足方程组2-3,328,x y x y =⎧⎨+=⎩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 .5B .4C .3D .5或419.如图,点C 是线段上的一个动点,△和△是在同侧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分别是△和△的高,点C 在线段上沿着从点A 向点B 的方向移动(不与点A ,B 重合),连接,得到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面积变化情况为(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始终不变 (D) 先增大后变小20.如图,吴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已知点E 、F 分别是边、的中点,量得=5米,他想把四边形用篱笆围成一圈放养小鸡,则需用篱笆的长是( )A 、15米B 、20米C 、25米D 、30米 21.如图1,△中,,∠80°。

则∠B 的度数是( ) A .40° B .35° C .25° D .20° 22.已知:△中,x ,6,则腰长x 的取值范围是( ) A .03x << B .3x > C .36x << D .6x >2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是( )A .55°,55°B .70°,40°C .55°,55°或70°,40°D .以上都不对 24.如下图1,小红作出了边长为1的第1个正△A 1B 1C 1,算出了正△A 1B 1C 1的面积,然后分别取 △A 1B 1C 1三边的中点A 2,B 2,C 2,作出了第2个正△A 2B 2C 2,算出了正△A 2B 2C 2的面积,用同样的方法,作出了第3个正△A 3B 3C 3,算出了正△A 3B 3C 3的面积……,由此可得,第8个正△A 8B 8C 8的面积是( )A .731()2⨯B.831()2⨯C .731()4⨯ D .831()4⨯ (第20题图)FE CB A……图③图②图①25.如上图2所示,已知△和△均是等边三角形,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与交于点O,与交于点G,与交于点F,连结、,则下列结论:①=②=③∥④∠=∠,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A.1个B.2个C.3个D.4个26.如上图3,△中,垂直平分交于E,∠30°,∠80°,则∠.27.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9,则它的周长是 A.17 B.17或22 C.20 D.22 28.如下图3,将第一个图(图①)所示的正三角形连结各边中点进行分割,得到第二个图(图②);再将第二个图中最中间的小正三角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得到第三个图(图③);再将第三个图中最中间的小正三角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则得到的第五个图中,共有个正三角形.29.如上图1,等边△的边长为6是边上的中线是上的动点是边上一点.若2的最小值为 . 30.如上图2,在△中,13,10,D是的中点,过点D作⊥于点E,则的长是。

31.如下图1,等腰三角形中,已知=,∠A=30°,的垂直平分线交于D,则∠的度数为 .32. 如上图2,在ABC△中,13AB AC==,10BC=,点D为BC的中点,DE DE AB⊥,垂足为点E,则DE等于() A.1013B.1513C.6013D.751333.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A.15 B.16 C.17 D.16或1734.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35. 已知等边△中,如上图3,点分别在边上,把△沿直线翻折,使点B落在点Bˊ处,ˊˊ分别(第26题)EDCBA交边于点F ,G ,若∠80º ,则∠的度数为36. 在等腰△中,∠90°,=1,过点C 作直线l ∥,F 是l 上的一点,且=,则点F 到直线的距离为 .37. 如下图1,等边三角形中,D 、E 分别为、边上的两个动点,且总使,与交于点F ,⊥于点G ,则FGAF.38. 如上图2,在△中,,∠的角平分线交边于点D ,5,6,则.39.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一边长为4,那么,它的底边为 . 二、解答题1. 如图,已知点D 为等腰直角△内一点,∠=∠=15°,E 为延长线上的一点,且=.(1)求证:平分∠;(2)若点M 在上,且,求证: .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中,∠90°,D 为边上中点,过D 点作⊥,交于E ,交于F ,若4,3,求长.GFE CBA第37题D3.如图,等边△中,是∠的角平分线,D 为上一点,以为一边且在下方作等边△,连结. (1) 求证:△≌△;(2) 延长至Q, P 为上一点,连结、使==5, 若=8时,求的长.4. 已知:如图,锐角△的两条高、相交于点O ,且,(1)求证:△是等腰三角形;(2)判断点O 是否在∠的角平分线上,并说明理由。

5. 已知:在△中,,∠900,点D 是的中点,点E 是边上一点。

(1)直线垂直于于点F ,交于点G (如图①),求证:;(2)直线垂直于于,垂足为H ,交的延长线于点M (如图②),找出图中与相等的线段,并说明。

BAEDF C6.(1)如图,已知AB AC AD AE ==,.求证BD CE =.7.如图,点E ,F 在上,=,∠A =∠D ,∠B =∠C ,与交于点O . (1)求证:=;(2)试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8、如图,△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交于F ,分别交,于点G 、H 。

试猜测线段和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ACED BADB EF CO9.如图,BCD∆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D为边上一点。

ACB∆(1)求证:△≌△;(2)若5,12,求的长。

10.如图1-28所示,D为△的边的延长线上一点,过D作⊥,垂足为F,交于E,且=,求证△是等腰三角形.11、如图1-29所示,在△中,∠=90°,⊥于点D,点E在上.=,过点E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12.如图,点E、C在上,,∠∠45°,∠∠90°.(1)求证:;(2)若交于M32,将线段绕点C顺时针旋转,使点E旋转到上的G处,求旋转角∠的度数.B13.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14.如图, 已知等边三角形中,点D ,E ,F 分别为边,,的中点,M 为直线上一动点,△为等边三角形(点M 的位置改变时, △也随之整体移动) .(1)如图①,当点M 在点B 左侧时,请你判断与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点F 是否在直线上?都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 (2)如图②,当点M 在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的结论中与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利用图②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点M 在点C 右侧时,请你在图③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判断(1)的结论中与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15. 如图1,在等边△中,点D 是边的中点,点P 是线段上的动点(点P 与点C 不重合),连结. 将△绕点P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角(0°<α<180°),得到△A 1B 1P ,连结1,射线1分别交射线、射线B 1B 于点E 、F .(1) 如图1,当0°<α<60°时,在α角变化过程中,△与△始终存在 关系(填“相似”或“全等”),并说明理由;(2)如图2,设∠β . 当60°<α<180°时,在α角变化过程中,是否存在△与△全等?若存在,求出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3,当α=60°时,点E 、F 与点B 重合. 已知4,设,△A 11的面 积为S ,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图1图2图3111图① 图②图③A· BCD EF··N MFEDCB ANMFEDCBA·16、如图,△中,,∠36°,的垂直平分线交于E,D为垂足,连结.(1)求∠的度数;(2)若5,求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