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1、课程教材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是文选:此为感性认识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学体裁的古文代表作品,帮助自学者辨析、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常用词词义;一是常识:此为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讲述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律以及一些其它的基本知识如修辞、古注、标点、今译、诗词格律、工具书等,使读者最终能够达到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和正确分析相应文言语法现象和阅读材料的水平。

除此,教材篇首的3篇文章:《序》、《凡例》、《绪论》,提纲立领,切中肯絮,弥足读者细心阅读体会。

2、文选部分除唐诗宋词13首外,共53篇。

其中,精读篇目25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〇”标示;背诵篇目10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标示。

从自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除背诵篇目务必精熟之外,其它篇目,由于同样皆为古文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著名佳作,因此,精读和泛读篇目,其实不宜再分,自学者一定要认认真真,全部吃深读透,做到字词能详,句段能析,篇章能译。

3、常识部分共有22节,份量颇足,学习记忆上可以和《语言学概论》联系起来,借助语言学理论的大背景来看待和解析这22节文言常识的逻辑架构。

我们知道,从大的角度来讲,语言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大版块:语言本体、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思维;语言本体之中,又包括了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等子系统;子系统之中,词和句子又是2个最重要的单位,承载着语法和语义系统不同层面上的功能意义。

22节常识,基本涵盖和体现了前2大版块的内容,并且,显而易见,词和句子的功能地位,非常突出。

我们不妨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按语言学本体的有关知识,分列检视如下(注:“()”内数字表示常识的第几节数、“【】”内注脚表示相应的语法单位):①语音:古今语音的异同(19)、古音通假(20)、诗律(21)、词律(22)②语汇: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古书中的用字(3)③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7)、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8)、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9)、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0)【句子层面】;代词(11)、副词(12)、介词和连词(13)、语气词(14)【词层面】;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5)、古书的注解(16)、古书的标点(17)、古文今译(18)【语篇层面】④语义:古今词义的异同(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同义词的辨析(6)⑤文字:汉字的结构(2)至于语言和社会,自不待言:古代汉语之所以为古代汉语,正是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好例证。

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文观念的发展,铸就了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分水岭。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无一不体现在语言本体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1、经过上述思路梳理之后,课程知识的学习线索,也就相应清晰:对于文选部分,没有任何捷径花招可言,逐篇逐段逐句逐字理解辨析即是;对于常识部分,可在理解上述逻辑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课材最后【附录】部分的考试大纲进行。

该考试大纲非常精湛,是站在一个总体的制高平台上,对教材文选、常识2部分知识以及与学习考试相关的古文阅读、句读、分析、翻译等考核要求的有力归纳,足以帮助自学者透过53篇古文文选和22节文言常识的纷繁点面,厘清和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

因此,笔者将其整理如表3-2-1所示。

其中,在编排次序方面,兼顾上述语言本体的知识分类和实际的内容要点,笔者作了某些调整和归并,相信并不妨碍而是更加有助于读者的记忆理解。

附带说明的是,该学习线索表中的第壹大部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也是本课程【笔记】栏目的目录。

通过这种统一的方式,希望可以让读者沿着清晰的学习线索,逐一掌握教材中的相应知识点。

2、各相应知识要点,罗列如表3-2-2所示。

表3-2-1 《古代汉语》学习线索概览表表3-2-2 《古代汉语》知识要点概览表一、文字1、汉字的形体结构:①象形(六书“四体”“二用”)②指事③会意④形声:-形符和声符的结构关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形符和声符的特殊结构:-合成字作为声符或形符-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声符和形符互相穿插-省形和省声⑤假借⑥转注2、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①本义:结合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具体文献用例3、汉字书体的演变:①大致演变历程:商代金文、甲骨文→周代金文、史籀大篆→秦代小篆、秦隶→汉代隶书→魏晋楷书→沿用至今-西周后期宣王幽王时代,金文中基本不用肥笔,汉字由图画性向符号性过渡,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两方面的变化:-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破坏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彻底改变古文字以圆转为线条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4、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③异体字:-狭义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通常包括古音、本义、各个义项)而形体不同的文字-广义异体字:包括狭义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④繁简字:-同形字(注意区别)-同音替代字-两字共简为一形二、词汇1、一字多义现象:①词的义项:-词的原始义-词的本义-词的引申义:-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②引申义的引申方式:-连锁式引申-辐射式引申③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相似类比-相关借代-相因推导2、古今词义的变化:①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基本类型)②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3、同义词及其辨析:①同义词概念辨析:-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范围广狭不同-性状情态不同-程度深浅轻重不同-侧重方面不同-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互训-递训-同训-古注或字书中对同义词的直接辨析三、语法·词类1、古代汉语词类:①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②虚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2、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①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名词的使动-名词的意动②代词:-疑问代词:-指代人:何、胡、曷、奚、胡为、曷为、奚以安、恶、焉此、是、斯尔、若、然吾、我、余、予、尔、若、而、乃:彼、之、其侪、属、曹、辈-或:表肯定-莫:表否定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构成者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或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3、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①副词:-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向(嚮、郷)、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方、正、适、会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行、将、且等-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久暂:俄、暂、姑、常、雅、素等-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表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但、特、只、直、止、弟(只管的意思)、独、徒、仅、唯等-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少、稍、略、微、颇等-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加、更、愈(俞)、益、弥、兹(滋)等-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俱、并、闲(间)、微、窃、故、固等-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等-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等-否定副词:-表示一般的否定:不、弗-表禁止性的否定:毋、勿(无)-表已然性的否定:未-特殊用法的否定:非(先秦又写作匪)、微、否等-指代性副词:-相-见-谦敬副词:-表敬副词:敬、请、谨、幸、惠、辱、垂、蒙等-表谦副词:敢、窃、忝、伏等-表示确认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等-表委婉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其、盖、殆等-表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曾-表祈使语气:其-表反诘语气:岂、其、庸、巨(讵)、宁等②介词:-组成介宾结构,多用作补语-表示关于、对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成介词-“以”字结构独立作谓语,即为动词(少见);作状语或补语,即为介词-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

引申为依靠、凭藉的意思,动词。

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介词“因”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状语i,常用基本义是“做”。

虚化为介词,读wèi。

-动词“为”带宾语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介词“为”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

由此虚化为介词-基本用法主要有3种: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引进比较的对象③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性或动词性词组-连词“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以:-连词“以”从介词“以”虚化发展而来-通常后接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构成联合或偏正语法关系-而:-连接谓语(动词、形容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表示两种行为、性质或事件的联系-连接的前后两项的意义关系情况很复杂,总的可分为顺接和逆接2类-则:连接谓词性成分,表条件、推论、层递等语义关系-用在句首或句中,其中有的还能用在句尾-现代汉语没有这类词,因此没有办法对译出来都可用于句尾,用于句中语气词,一般表提顿语气、提示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语气词连用,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但语气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三、语法·句类1、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①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②谓语前置:-表示疑问的句子(常见句型)-表示感叹的句子③动量成分:-数词+动词-动词性成分+者+数词2、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①主语省略:-承上省略-蒙下省略-暗换主语-宾语省略②宾语省略:-及物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3、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特殊结构格式:①特殊结构格式:②复合关联固定词语:因此“然”引起下文的转折“而”引起下文的转折-然则:-“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既然如此,那就4、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常见格式:①判断句:-6种基本格式:-主语+(名词性)谓语+也-主语+者+谓语+也-主语+者+谓语-主语+(名词性)谓语-主语+副词+谓语+(也)-主语+为+宾语-2种基本表达功能:-表示类属关系-表示等同关系-表示比喻-表示主谓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②被动句:-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于”字句:及物动词+介词“于”+名词(施事者)-“为”字句:介词“为(wéi)”+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见”字句:助动词“见”+及物动词;“见”+及物动词+介词“于”+名词(施事者)“为…所…”句:介词“为(wèi)”+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被”字句:介词“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四、修辞1、修辞手法:①用典②委婉:-谦敬语-避讳语-迂回语③分承/并提④共用⑤复合偏义⑥互文见义五、古注1、基本体例:①传注体②义疏体③集解(集注、集释)体2、主要内容:①解释词义②串讲文意③分析句读④提示语法⑤说明修辞表达方式⑥诠释典故成语⑦校勘文字3、常用术语:①曰、为、谓之:一般性释义或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②谓: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③犹:被释词语在前,解释语在后,用于义训④貌、之貌:相当于“……的样子”⑤之言、之为言:声训⑥读曰、读为、之言: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⑦读若、读如、如字:注音⑧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⑨衍、脱:指明古书中多出或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六、音韵1、古音基本常识:①古韵今韵变化:-古诗押韵,今音无韵-连绵词读音变化②古今声母变化③古今声调变化2、古音通假:-通假原理:-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中写了别字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包括后代沿用的通假字-通假条件:-前提是借字的读音与本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并非只要音同或音近就可以自由通假,而是有一定规范性,是一种约定成俗的社会现象-以同音通假占大多数,音近通假的现象相当罕见七、诗词格律1、诗律:①诗歌体式:②律诗特征:-句数-押韵-平仄-对仗八、工具书使用1、使用方法:①编排体例②注音方法2、常用辞典:①《说文解字》: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②《汉语大字典》: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③《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④虚词辞典类:-《经传释词》-《助字辨略》-《词诠》⑤古典诗词曲辞典类:《诗词曲语辞汇释》⑥古音辞典类:-《汉字古音手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