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课后探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课后探究


殊 读 音 ,“ 燕 、骑 ”
( 2)



愿为市鞍马:
字。 第一句抓住
( 3) 从 此 替 爷 征 :
(4) 旦辞 爷 娘 去:
关 键 词“ 赴 ”、 “ 度 ”,并 借 助 工
( 5 )但 闻 黄 河 流 水 鸣 溅 溅 : ( 6 )万 里 赴 戎 机 :
具书弄清“ 戎机” 的 意 思就 不 难翻
5.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
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
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答 ,也 可 以 用 自 己
的 话 概 括 ,也 可 以
两者结合。

语 பைடு நூலகம் 含义 是 指成
语 的 比喻 义 或引
申 义。
一、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略写征战生活。这样处 理使结构疏密有序,更好地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 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二、《木兰诗》中许多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小弟闻姊来,磨 刀霍霍向猪羊”等。这些诗句口语化很明显,朴素平实,亲切自然。三、略。通 过文章内容分析出木兰的品格,找到让你最欣赏、最敬佩的地方叙述原因即可。 四、略五、略。可按木兰从军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记忆、背 诵课文。
课 后思 考 探究
自主预习
名 师点拨
1 、 下 面 是 某 同 学 制 作 的 知 识 卡 片 , 请 你 帮 着 补 充 完 第 二 空 有 点 难 ,可
整。
以 借 助工 具 书解
《木兰诗 》,北朝
决 。它是汉乐府民 (体 裁), 选自 宋朝郭茂倩编 的
歌 中纪实性叙 事诗
《 乐 府 诗 集 》。这 是 一 首 优 美 的 叙 事 诗 ,又 称《 木 兰 辞 》。 的 代 表 作 , 其 中 名
2. 愿为市鞍马 ( 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 ( 五 ) 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 六 ) 成语积累 1. 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当局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 迷离。 ( 七 ) 名句积累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 ① - ③ ) :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 ( ④ ) :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 ( ⑤、⑥ ) :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 ( ⑦ ) 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 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五、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 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 ( 知道 ) 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 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 木兰没有兄长, ( 木兰 ) 愿意为 ( 此 ) 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 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 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
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 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
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
( 迎接木兰 )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
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
杀猪宰羊。 ( 木兰回到家里 ) 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
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
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
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
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 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
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
( 7) 关 山 度 若 飞 :
( 8) 赏 赐 百 千 强 :
译 。第 二 句 注 意 用 了 互 文 的 修 辞 。四
( 9) 愿 驰 千 里 足 :
( 10) 著 我 旧 时 裳 :
个 框 ,首 先 要 准 确 地 把 文章 分 成四
( 1 1 )雄 兔 脚 扑 朔 :
( 1 2 )雌 兔 眼 迷 离 :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
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
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 ( 论功行赏 ) 。 ( 木兰被 ) 记最大的功,
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 ( 木兰 ) 想要什么,木兰 不愿意做官 ; 希望驰骋千
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
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
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 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 “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个 部 分 ,然 后 分 别 4、
概 括 四个 部 分的
内 容 ,最 后 把 每 个 参 照 课 文 注 释 , 翻 译 下 列 句 子( 1)万 里 赴 戎 机 , 关
部 分 的内 容 分别
压缩成四字词 山 度 若 飞 。 ( 2) 将 军 百 战 死 , 壮 士 十 年 归 。 5 、 通
语 。 6、 7、 8 可
它 与《
句“孔雀东南飞, 》 并 称 为 我 国 诗 歌 史 上 的 “ 双 璧 ” 。 2、 给
五 里 一 徘 徊 ”便 是
加点字 注音 。可汗(

鞍鞯 (
) 其 中 广为 传 颂的
燕 山(
) 辔 头(
)戎 机(

名句。注意“可”
胡骑(
) 金柝(

朔气(
) 3 、 与“ 汗 ”搭 配 为 特
解 释 下 面 句 中 加 点 的 词 。( 1 )木 兰 当 户 织 :
7.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 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 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 “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 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 一片喜庆气氛。 9. 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 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8 课《木兰诗》 知识点 +课后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 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 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 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 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 《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 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 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 一 )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 帖:同“贴”,贴上 ) ( 二 ) 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 三 ) 一词多义 1. 帖:昨夜见军帖 ( 文告 ) 对镜帖花黄 ( 同“贴”,贴上 ) 2. 市:愿为市鞍马 ( 买 ) 东市买骏马 ( 集市 ) 3. 愿:愿为市鞍马 ( 愿意 ) 愿驰千里足 ( 希望 ) ( 四 ) 词类活用 1. 策勋十二转 ( 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