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北地区当代砖建筑的形式语言摘要:砖建筑的形式语言包括砖在建筑设计中具备的材料特征和生长规律即砌筑语法。
本文从砖的材料特性和砌筑方法两个方面总结了这种语言规律,并以陕西富平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为例对西北地区当代砖建筑的形式语言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the form language of brick building includes the material feature of bricks in building design and growth law,namely syntax for masonr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language law in terms of the material feature of bricks and masonry method; taking the shaanxi fuping ful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museums as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form language of modern brick building in northwest china.关键词:砖建筑;西北地区;砌筑语法;富平陶艺博物馆key words: brick construction;northwest territories;syntax for masonry;fuping ceramic art museums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109-020 引言砖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但由于我们对其材料特性的认知不足和片面导致了砖建筑在当代文化上的落后,只有深层挖掘砖的几何特性、力学性能和相匹配的文脉传承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延续。
1 西北地区当代砖建筑概述当代砖建筑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砌筑意义”的砖建筑,即以砖块砌筑的建筑实体;二是“表皮意义”的砖建筑,即建筑并非完全用砖块砌筑,但为了实现砖材料的砌筑感和厚重感,用砖片(如陶制劈开砖)模仿砖块的砌筑方式进行相似的拼贴,表现出类似砖建筑的表皮效果。
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很难完全用砖实现巨大的室内空间,为了追求砖建筑的人文内涵,建筑师用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建筑主体,然后用砌砖的方式构筑建筑的表皮,形成了当代砖建筑的一个普遍特征,即“皮骨分离”。
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粘土资源,自古就有利用砖石材料营造建筑的传统。
在这些地区,砖建筑表皮富有规律的砖缝能够使人有手工砌筑的联想,粗糙的纹理和厚重感更能唤起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对古老生活方式的回忆。
西北地区的当代砖建筑最具特色的有两个地区:一是陕西西安周边的现代风格的清水砖建筑,善于利用砖块在墙面的排列实现现代美学的构成方式,如陕西富平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西安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等;二是新疆地区的伊斯兰风格的陶砖建筑,利用伊斯兰特有的装饰性砌法获取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普遍认同,如乌鲁木齐大巴扎。
2 砖的特性与建筑美几何性——砖的尺寸适合手的抓取,形状规整,外表坚硬。
在构成设计中可以形成平面的点、线、面,甚至是三维形体,直接做为思想观念的表达载体,这些形式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能自由参与平面和功能的组合。
这正是砖在现代建筑的构成设计中的最大优势,既是似乎可以随意而为的构成元素,又具有刚性的外表,处处彰显秩序感,而砖的可塑性就是其存在秩序。
可塑性——砖的几何特征决定了其明显的可塑性。
在设计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砖的生长规律,即砖的排列形成的柱、拱券和墙面上凹凸的装饰性纹理,这种砌筑法则正是建筑秩序的清晰表达。
抗压性——砖的硬度大、强度高,受压状态(如墙、柱)比受拉时(如拱券)更加稳定。
同木结构和钢结构建筑的受拉形式所形成的轻盈感相比,砖建筑表现出更加浑厚和稳定的美。
视觉感——砖建筑的视觉感主要体现在砖在参与建筑空间的形成时,表现出明确的构造逻辑、建筑秩序和工艺表达。
砖材料真实地遵守结构的建构逻辑,即使是做为建筑表皮,仍然以模拟这种真实性为目的。
3 砖的砌筑语法砖建筑从形式上是砖的大量堆砌和排列组合形成的集合体,砖的砌筑语法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整个建筑的形式美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这种表现的载体可以是参与建筑构造的砖块,也可以是模拟砖建筑表皮的砖片,砖片的排列严格模拟砖块的砌筑语法进行铺贴,也可以形成类似的建筑表情。
3.1 砖墙砌筑平面砌法:砖墙的砌法通常是在平砖顺砌中加入丁砖进行拉结,形成竖向错缝。
根据“丁顺砖”的搭配方式细分为英式砌法、英式十字砌法、美式砌法、哥特式砌法、西里西亚砌法、佛兰密斯砌法等很多种类,形成丰富的墙面图案。
凹凸砌筑:砖墙除了平面上的变化外,还可通过凹凸砌筑追求丰富的肌理和强烈的光影效果,即利用砖块长短边的数量关系,将英式砌法(整层为全丁或全顺)的丁砖层出挑或顺砖层退入墙面,形成强烈的阴影线或虚线效果。
镂空砌筑:当砖不再充当承重角色时,便成为建筑师“游戏”的载体——镂空砌筑,这不是一种程式化的砌筑法则,用“搭建”来形容这一过程似乎更为贴切。
这种做法形式多样,可以形成丰富的立体效果,成为砖建筑中的雕塑,更直接地表达着设计者的个人思想。
3.2 砖拱叠涩拱是在砖柱的支撑下,以砖的层层叠压并逐层出挑,在顶部汇合形成封闭的室内空间。
叠涩拱与拱券外形相似但本质不同,砖缝为水平方向,砖块受压而非受拉。
拱券是人类在砌体建筑时代最重要的发明,利用砖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将来自顶部的竖向压力转化为水平的侧推力,避免使用承重的柱,扩大了室内空间的跨度。
拱券的形式非常之多,有平拱、弧拱、拱筒、十字交叉拱、内角拱、帆拱、肋拱、穹窿等,本文不详细介绍。
3.3 装饰性图案在砖墙表面形成装饰性图案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砖雕和装饰性砌法。
砖雕在当代砖建筑中使用较少,主要使用在纪念性建筑中,用来表达某种具体的内容情节。
装饰性砌法在伊斯兰建筑中最为普遍,用来表现特定的民族风格,除此之外,建筑师更多的是利用装饰性砌法来形成墙面的装饰韵律。
4 陕西富平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砌筑分析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位于陕西富平,占地300余亩,由七栋大、中型当代砖建筑组成,是用以收藏国内外500多名陶艺家作品的“当代陶艺”主题博物馆。
4.1 主馆(中国馆)——砖拱刘克成设计的主馆由两个反差较大的形体构成:主展厅位于空间的尽头,是一个巨大的砖砌穹窿,宛如一个倒扣的“陕西老碗”;两个平行布置的狭长展厅是进入主馆的必经之路,看起来像将一个修长的陶罐一分为二躺在地上。
狭长展厅由一套不规则的砖拱系统构成,建筑原型来自陕西窑洞,建筑内部几乎看不到一段直线,所有拱券结构都向内裸露,将砖的受力状况展露无余。
建筑师在拱的应用上显然是非常考究的,在一系列相互嵌套的砖拱中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拱,这个完全用拱券形成的连续起伏的室内空间正是砖自身想要的存在状态。
展览大厅是一个巨大的砖砌穹窿结构,顶部正中处有一个圆形洞口,整个室内的采光由这个天窗承担,顶光笼罩着整个空间,形成静谧的气氛。
4.2 美国馆——砖的点、线、面美国馆的主入口是一个由很多砖拱层叠形成的巨大门洞,每层砖拱都向内退入,形成密密麻麻却又整齐排列的光影线条。
门洞两侧严格对称,由两块丁砖叠压并出挑形成方形的点,阵列式均匀地分布在墙面上,光影斑驳,庄严而肃穆。
建筑的东西立面上各有四组等大的方形洞口,每组九个,九宫格排列,每个洞口的出檐方向都不相同,且每组均严格对称。
有序排列的洞口又融入以丁砖出挑形成的点阵之中,整个立面庄重却不呆板,更有突出墙面的砖砌圆拱窗洞配以黑色铁艺的玻璃窗,形成通透但不空旷的面。
4.3 斯堪的纳维亚馆——表皮的游戏斯堪的纳维亚馆的墙面由陶制劈开砖和釉面砖铺贴形成,其混凝土和钢结构的骨架给了建筑师在建筑表皮上更丰富的创作空间。
入口处的钢架玻璃结构面对太阳的方向,光照充足,高瘦的尖屋顶是北欧特有的建筑元素;劈开砖的反贴工艺和自由的拼贴方向在墙面上形成了走向各异的强烈线条;蓝白相间的釉面砖形成的马赛克效果与反贴砖片造成的粗糙质感形成反差;以及墙面上小面积的圆拱窗洞,不禁让人想起北欧寒冷的冬季中那纯洁明亮的阳光。
场馆北部是建筑师创作游戏的高潮,转折的院墙全部用砖块搭建成镂空效果,这些非承重构件如此自由轻松地存在着,仿佛告诉人们身居封闭住所的北欧人对自然和阳光的特殊情感。
5 结语在建筑形式趋同化的今天,现代建筑的飞速传播渐渐抹杀着建筑的地域性差异,但是工业材料显然无法代替自然材料长期以来积累的地域性和文化情感。
西北地区正是砖建筑存在的天然土壤,从这里诸多优秀的砖建筑案例我们知道,只要能够深层挖掘砖的特性,尊重材料自身的存在需求,我们就能继续书写砖建筑的辉煌。
参考文献:[1][德]普法伊费尔.砌体结构手册[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法]布鲁诺·吕萨克,周莽译,许东明,刘晖校.一项边缘上的计划一种情境化的现代性——刘克成设计的富平陶艺村博物馆群主馆、法国馆[j].时代建筑,2004(04).[3]井敏飞,林源.在两条战线上前行——由富平陶艺博物馆主馆和贾平凹现代文学艺术馆想到的[j].建筑与文化,2007(06). [4]贝斯出版有限公司汇编.建筑肌理系列2——建筑细部[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孙宝亮.“砖建筑”语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17.[6]刘斌.陶砖在建筑环境装饰中的表现形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86-95.[7]杨晓梅.烧结砖在建筑中的表现力与建构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8]李习宏.陶砖在建筑外墙上应用的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9]邵勋.传统材料在当今建构创作中的应用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0]孙宝亮. “砖建筑”语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11]杨永康.武汉地区近代砖建筑建构文化与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8.[12]肖元杰.现代建筑中砖石等砌体的建构及其思想蕴含[d]. 华南理工大学,2011.[13]李习宏.陶砖在建筑外墙上应用的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14]杨晓梅.烧结砖在建筑中的表现力与建构技术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15]陈越.砖砌体[d].东南大学,2006.[16]姚侃.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17]柯毅.砌筑之美[d].中央美术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