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

货币银行学第五章

第五章中央银行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央行的体制比较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第四节央行的资产负债第五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 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 是统领一国金融体系、* 控制全国货币供应、* 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一、为什么要有中央银行(必要性)1、货币统一的需要二、中央银行的发展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843年,初创时期。

第二阶段,从1844年至20世纪30年代,逐步发展完善阶段。

第三阶段,二战以后。

这一阶段中央银行的功能更加齐全,突出特点是确立了财政与中央银行分权制衡制度并重视政策调控职能的发挥。

这一职能的产生,大大提升了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中央银行日益被当作与政府并列的社会力量看待。

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掀起了国有化浪潮,并不断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起国有资本形式的中央银行制度,推动金融自由化发展。

特别是80年代以后,重视货币政策、减少政府干预、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把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作为健全中央银行制度的实践问题向其100多个会员提出来。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1、英格兰银行2、美国中央银行1791年美国国会暂时批准成立第一银行,但是在各州银行的反对中停业。

3、建立中央银行的途径私人或国有商业银行演变而成。

老牌资本主义中央银行一般由此演变,如英格兰银行。

三、中国的中央银行1、中国中央银行的演变。

在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户部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曾部分行使过中央银行的职能。

2、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次年开业.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1949年迁入北京,并在各地迅速建立区行、分行、支行等分支机构。

196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

1978年 3月恢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为部级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及组织结构(一)职能调节职能监管职能服务职能(二)组织结构1、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和货币政策委员会执行机构:行长办公会议监督机构:人民银行金融稽核监督局2、总行内部职能机构支付与科技司、货币发行司、货币政策司、信贷管理司、计划资金司、调查统计司、银行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司、会计司、国际金融司、金融稽核监督局、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金融稳定局等3、分支机构9家一级分行第二节央行的体制比较第二节中央银行的体制比较一、所有制形式二、央行的组织结构1、单一央行制。

国家专门设立央行机构,纯粹行使各项央行职能。

可分为一元式和二元式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讨论:中央银行是否应保持独立性?(中央银行权利与责任的界定)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弱与经济发展中的哪些因素(物价、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相关,关联度有多大?三、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一)央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独立性* 央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央行与政府的工作侧重点不同* 央行可与政府其它部门政策互补和制约(二)央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央行与政府的最终目标是统一的* 央行的宏观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 央行履行职责需要得到国家的授权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1)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2) 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3)独立管理和调控金融体系(三)央行与政府关系的类型1.独立性较强(美 / 德)央行直接对国会负责2.独立性较弱(法 / 意)央行隶属于政府3. 独立性居中(英 / 日)央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实际上拥有较大独立性我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四、央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五、美国中央银行1791年美国国会暂时批准成立第一银行,但是在各州银行的反对中停业。

美联储组织结构图1.联邦储备银行12家联邦储备区内各设有一家联储银行,并可在本储备区内的其他城市设立分行。

2.成员银行所有的国民银行(在货币监理处注册的商业银行)都必须是联储体系的成员,而在各州注册的商业银行则不必加入联储体系。

1980年通过了《放款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规定1987年之前所有银行必须在联储保有准备金,并且所有银行都能平等享有联储体系提供的各种便利,如贴现贷款和支票清算等。

这样就缩小了成员和非成员之间的差别。

3.联储体系理事会联储体系的最高领导层,设在华盛顿。

其7名成员由总统提名、征得参议院同意之后任命。

为防止总统控制联储体系,理事任期长达14年且不连任,同时理事的任期错开。

4.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由联邦理事会的7名成员加上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一、中国央行的性质1、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

2、央行的宗旨为社会公众创造灵活方便的支付手段,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

3、央行业务活动原则应处于超然地位,在执行业务活动时,不应受到行政和其他部门的干预。

二、央行的三大职能1、发行的银行(2)货币发行制度 currency issue system①经济发行:根据社会经济(交易和生产)需要而发行货币。

(3)中国货币的发行原则(4)发行程序(5)货币回笼 currency withdrawal• 货币回笼——向银行存入现金的过程及其结果:业务库把超过库存限额的人民币交入发行库。

2、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业务——清算业务我国票据清算业务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包括:库存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3、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

• 国家金库:简称国库,是负责统一办理国家预算收支的出纳机关。

* 央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原因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丧失了独立性,央行往往会沦为政府弥补预算赤字的工具,政府就可能滥伐钞票造成通货膨胀。

央行独立性:央行作为主管货币政策、垄断货币发行机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最高行政机构的意志。

第四节央行的资产负债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第四节央行的资产负债一、资产负债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单位:亿元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恒等式:资产总额=负债+资本项目资产总额=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所以,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资产总额-(其他负债+资本)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1、货币发行业务。

• 是央行主要的负债,为商品流通和交换提供手段,也相应筹集了社会资金。

美国央行的负债项目1)发行美钞,主要是联邦储备券,最主要的负债项目。

2)银行存款,即商业银行等各类存款机构存在联邦储备系统的准备金。

3)美国财政部存款。

增加,银行准备金减少。

4)外国及其它存款。

增加表明本国企业向外国签发支票金额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会减少,而外国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相应增加。

5)其他。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贷款和再贴现业务(2)再贴现rediscount商业银行用客户贴现过的面值100万元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假定商业银行实际取得贴现额88万元,票据到期日为180天,按月利率计算(6个月)2、央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与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相配合,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 缓解财政收支不足;* 协助政府的公债发行与管理。

3、央行金银外汇储备业务黄金的安全性强,兑换性和盈利性不及外汇,保管成本也很高;但外汇的持有有风险,所以适当确定此三者的比例。

美国央行的资产项目1)持有的各种证券2)贴现贷款,包括再贴现和再贷款。

3)黄金和特别提款权证书账户4)硬币,它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代表的是财政部的债权,所以联邦储备系统手中的硬币构成它的一项资产。

5)收款过程中的现金项目等。

四、财政赤字和基础货币政府财政预算赤字是一种间接影响基础货币量的因素。

为了弥补预算赤字,政府可以采用三种方法:增税、发债或发行通货。

1.税收融资政府为购买计算机征税1亿元,公众取出1亿元存款,交给政府,应缴税款也相应减少1亿元。

但是,在政府支付计算机货款时,又发生与前述政府存款减少相同的情况。

因此,税收融资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净结果是零。

2.债务融资公众购买债券时,准备金减少;政府支出后,准备金又增加。

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也为零。

但是,对此有争论。

如果债务融资引起债券供给增加,利率上升。

如果利率上升超过央行的目标值,央行不得不入市干预,买入债券将引起货币供给增加。

当然也有可能公众为了支付更多的税而预先增加储蓄,将使债券市场得到平衡。

由于债务融资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比较复杂,目前尚难定论。

3.发行通货融资在许多国家,财政部拥有发行通货的权力,可以通过发现通货来支付政府开支,这将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

财政部不能直接发行通货,而只能发行证券时:如果向公众发行债券,然后获得自己后再支出,这对基础货币没有影响;但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从公众那里购买这批债券,这将导致基础货币的等额增加。

第五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采用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贷规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

它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广泛概念。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1930s以前,西方各国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

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 二战后的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具体地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

* 1950s起,美国着重强调经济发展速度问题,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时的主要目标。

* 1950s末期以后,美国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

许多国家提出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

* 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发展为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含义* (1)稳定物价。

*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指在某一时期,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

* (2)充分就业。

*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

* 失业有两种情况:一是摩擦性失业,即由于经济制度的动态结构调整、技术、季节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而形成的失业;二是自愿失业,即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或嫌工作条件不好而造成的失业。

* (3)经济增长。

* 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 (4)国际收支平衡。

* 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通常指除外汇储备项目以外的其它项目的收支是否平衡。

3.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