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和免疫详解
心肌损伤,肾上腺 出血,外周神经麻痹
猩红热皮疹
神经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封闭抑制性N元活动 骨骼肌痉挛 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阻断乙酰胆碱释放 肌肉松弛性麻痹
霍乱弧菌
肠 毒素 金葡菌
肠毒素 肠毒素
激活细胞膜上 腺苷 酸环化酶
刺激呕吐中枢及肠壁
肠黏膜分泌亢进 严重腹泻呕吐
恶心、呕吐、腹泻
2、内毒素(endotoxin)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 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菌群失调。 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
原因:长期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耐药菌
eg. 金葡菌(耐药) 腹泻、败血症 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生素不敏感) 鹅口疮、阴道炎等
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 其他微生物群 人体局部环境的组合
160 ℃,2-4h才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 障碍、休克、DIC等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 细菌进入机体生长繁殖
机体免疫机制
一.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 概念 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多种 微生物,通常对宿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口腔、呼吸道、肠道、皮肤等)
生理性组合
微生态平衡
(microeubiosis)
手术、辐射、抗生素、医源性因素等
病理性组合 微生态失调
(microdysbiosis)
部位 主要菌类
临床意义
皮肤 口腔
鼻咽腔 外耳道 眼结膜 胃 肠道
尿道 阴道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等 化脓性感染
菌种类最多,大量为厌氧菌。 抵抗力下降,拨牙
毒素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1、 外毒素(exotoxin):
1)来 源:多数G+菌,少数G-菌产毒型(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 2)产生方式: 分泌到菌体外,少数溶菌后释放(痢疾志贺菌等)
3)化学性质:蛋白质 不耐热(60-80℃,30`),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4)结构:大多A—B型毒素;
致病条件
菌群失调
宿主免疫 功能低下
1.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大肠杆菌 (肠道)
腹腔
泌尿 道 血液
腹膜炎 尿路感染 败血症
2.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原发性:先天发育不全所致,多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
肿瘤、药物、放疗等 疲劳、失眠、营养不良等原因
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甲链、白念、放线菌等。
甲链侵入血流,引起亚急性细菌性
心内膜炎
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抵抗力下降→支气管肺炎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中耳炎
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结膜感染
胃酸→一般无菌
胃炎
大肠中菌量最多,占大便干重 1/3,大多为厌氧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乳杆菌、大肠菌、 白念
定居位置改变,尿路感染
产酸使阴道液呈酸性,抑制其它菌 生长。
内毒素 血压下降,血管阻塞,血液灌注不足 血管扩张,激活凝血系统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广泛性出血 缺血、坏死
区别要点
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分 活菌分泌,少数菌崩解后释放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 ℃,30min被破坏
特异多糖
1)来源: G-菌细胞壁
核心多糖 脂质A
2)性质:脂多糖(LPS)
3)特点:* 对理化因素稳定; * 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
4) 生物学活性:
* 发热反应; LPS 巨噬细胞 IL-1、 IL-6、TNF-(致热)
* 白细胞反应(先降后升) * 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2. 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
空间、营养、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产物
(2)营养作用
促进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等
(3)免疫作用
刺激免疫系统发育和应答
(4)抗衰老作用
A亚单位(毒性部分):决定毒素致病作用 B亚单位(结合部分):结合靶细胞、具有抗原性
B
B
B
ABB5)Fra bibliotek点:* 毒性作用强,具有选择性; * 抗原性强,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 种类多,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类别 细胞 外毒素 作用机理
体内效应
细胞 毒素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 溶血性链球菌 红疹毒素 血管扩张
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消除自由基(02-)毒性,抗氧化损伤,抗衰老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又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当正常菌群与宿 主间生态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而致病。
正常菌群的寄 居部位改变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致病性(pathogenicity)
* 细菌的毒力 * 细菌侵入的数量 * 细菌侵入的部位
毒力(virulence):是指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量的概念)
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 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 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毒力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素 (tonxin)
侵袭力
粘附素(adhesin) 荚膜等抗吞噬结构
菌毛、磷壁酸(G+)、外膜蛋白(G-)
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侵袭性酶(如透明质酸酶,DNA酶等)
细菌生物膜(biofilm)
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共同组成 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有利于增强细 菌毒力,与细菌耐药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