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病情严重。
种类 来源 存在部位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lar coagulation, DIC)指微血栓广泛沉着于 小血管中,导致的一种严重综合征
发病机理:
G-细菌败血症时,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 胶原组织暴露 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
凝聚 小血管内微血栓广泛沉着
导致DIC。 可在此基础上发生继发性纤溶,
3、各种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作用基本相似 4、抗原性弱,感染后体内一般不产生抗毒素,也不能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内毒素血症及中毒性休克 大量内毒素释放可作用于血凝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 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 血管舒缩功能率乱 微循环障碍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休克。
一、细菌的毒力 是指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是量的概念,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半数动物死亡/细菌或毒素
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三方面有关: 细菌的毒力强弱 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 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
1. 侵袭力: 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侵入机体,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中存在的微生物 群,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它们不仅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毒性强; 有组织选择性; 蛋白;A、B两个亚单位 对理化因素不稳定; 免疫原性强
类毒素
外毒素的种类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
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正常神经递质释放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正常菌群作用:
1.生物拮抗——作屏障 2.营养作用——产营养 3.免疫作用—— 有免疫 4.抗衰老作用——除废物
二、条件致病菌
机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平衡状态及正常菌群内各种群之间的平衡,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被打破 后,原来不致病的细菌就有可能成为致病菌,称为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也可称 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无菌毛细菌-与宿主细胞黏附
侵入
侵入(invasion) 毒力强的病原菌主动侵入非吞噬细胞的过程(伤寒杆菌、侵袭性大肠 杆菌等)
决定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侵袭基因(invasive gene,inv基因)
大多存在于质粒上
繁殖与扩散
细菌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繁殖与扩散能力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力
造成后果:局部扩散(表层、深层) 全身扩散(经血液、淋巴液)
决定细菌扩散能力的因素: 具有侵袭力的酶:如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 细菌能否侵入血流,是引起全身扩散的关键。
2. 毒素(toxin): 是细菌合成的对机体组织细胞有损害作用的物质。 外毒素、内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多由细菌合成并分泌至菌体外;
微菌落:粘膜表面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细菌集落,多为一个克隆,细菌间通过具有黏附作用的结构黏 连。
细菌生物膜:多个微菌落连接成的有序的 “社区”结构,不同的微菌落之间依靠伸出胞外的多糖结合, 一种膜状结构。
细胞表面大肠杆菌
牙表面链球菌
菌毛与宿主细胞黏附
黏附素与宿主细胞黏附
无菌毛细菌-不能与宿主细胞黏附
第五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本章要点
1. 名词: 正常菌群、毒力、侵袭力、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2. 内外毒素区别
第一节 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是指细菌等微生物侵入宿主机体,削弱机体防御机制,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引
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pathogen): 是指能感染宿主引起疾病的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侵袭力体现出病原菌在机体内的生存能力,它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如荚膜、粘附素、菌毛及细菌 产生的侵袭性物质等有关。
黏附与定植 侵入
繁殖与扩散
普通菌毛
细菌结构模式图 荚膜
细胞壁 鞭毛
黏附(adhesion) 是细菌侵入机体的首要条件 细菌可黏附于各种组织细胞表面– 黏附素 形成微菌落或生物膜。
荚膜、菌毛、黏附素等
肉毒素阻止神经递质释放
肉毒素作用机制
霍乱毒素作用机制
2.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 解后才释放出来。
Structure of Lipopolysaccharide
内毒素 1、主要由G—菌产生 2、化学成分为细胞壁外膜中脂多糖,耐高温,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
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改变
如大肠埃希菌从肠道进入泌尿道引起尿道炎和膀胱炎等。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菌群失调 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能引起宿主感染致病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