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疼痛的康复

慢性疼痛的康复

压痛明确
深 部 痛
内脏痛;肌腱、关节、韧带、骨 筋膜等部位的疼痛。 特点:内脏痛定位不明确,对刺 激分辨能力差,一般为钝疼
概述
分类 按疼痛的表现形式分类 • 特殊的扩散痛,指内脏痛扩散
到远离脏器的体表,出现疼痛 • 神经根、干、丛或中枢神经受到病变刺激,
疼痛不仅发生于局部,且沿受累神经向末 稍方向传导,使其分布区也出现疼痛
再立即进行可动关节活动度内的牵张手法 牵张方向与肌肉运动方向相反;重复2~3遍 直至获得最大程度的牵张
最后在治疗区进行热敷复温,以缓解牵张后 的不适;并嘱患者作主动关节活动度的活动 3~4遍,适用于治疗大面积肌肉紧张、肌筋 膜性疼痛(扳机点)等急、慢性疼痛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运动治疗
PNF技术: • 用于缓解疼痛的方法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运动治疗
②牵张训练:
主要应用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以预防和 治疗软组织挛缩,保持肌肉的正常长度
在冷喷基础上采用牵张技术—— 应用氯乙烷或冷空气等冷喷产生局部阻滞 的基础上进行牵张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运动治疗
②牵张训练: 先直接、快速地冷喷痛点
然后以倾斜的角度、约10cm/s的速度沿肌肉 走行冷喷牵涉痛区,注意勿在皮肤上产生霜冻
概述
分类
急性疼痛
由皮肤、深部结构、内脏的损伤和/或疾病、肌肉或 内脏的功能异常产生的有害刺激所诱发。
急性疼痛的时间标准通常为<30天。
若治疗不当,疼痛持续存在,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改 变加重,可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疼痛
概述
分类
慢性疼痛
是指一种疾病或一次损伤的疼痛时间持续超过正 常所需的治愈时间的情况。
非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
镇痛作用强,常用于治疗治疗顽固性疼痛,特别是癌 痛。包括吗啡、可待因、美沙酮、芬太尼等,口服或 静脉给药。此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应尽量避免用于慢 性疼痛患者。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烦躁、 失眠等症状,需联合使用辅助药物治疗, 包括抗抑郁药(丙咪嗪、阿咪替林、氟 西汀、舍曲林等)、抗惊厥药(苯妥英 钠、卡马西平等)、抗痉挛药(地西泮、 巴氯芬等)等。
7强痛
8剧烈痛
9很强烈的痛
10严重痛
11极剧烈痛
12难以忍受的痛
3刚刚注意到的疼痛 4很弱的痛 5弱痛 6轻度痛 7中度痛 8不适性痛 9强痛 10剧烈痛 11很强烈的痛 12极剧烈的痛 13很剧烈的痛 14不可忍受的痛 15难以忍受的痛
康复评定
评定方法
简化 (SF-MPQ)
M c G i l l 疼 痛 问 卷 由11个感觉类和4个
概述
分类
亚急性疼痛
疼痛持续时间介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间, 被视为是疼痛可完全治愈的最后机会
亚急性疼痛可以疼痛产生后的第100夭左右为界,在此之前,接 受充分治疗尚可使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在此之后,大部分患者虽 然可恢复大部分缺失的功能,但不会完全恢复或仍会存在不适感
概述
分类
再发性急性疼痛 为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后再度发作的“孤立”
为保持-放松、节律 性稳定、反复收缩慢 反转-保持
按摩和关节松动术: • 按摩用于解除由肌肉内
粘连和水肿所致的疼痛, 常用技术包括抚摩、摩 擦和揉捏等。 • 关节松动术可用于治疗 由关节疾患导致的疼痛, 具体技术包括牵张、摆 动、振动和手法等
放松训练: • 尤为适用于慢性疼
痛的治疗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运动治疗
辅助性镇痛药物
康复治疗
行为治疗
降低慢性疼痛患者心理不良应激,控制病态行为(如减少 用药量和就诊次数),改善生活习惯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行 为,强化健康行为(如增加体能锻炼及日常活动、逐步恢 复工作等)。为此,必须阻断伤害性刺激的输入,缓解紧 张和压抑,引导患者重新安排和强化新的健康行为
可采用的治疗方法:生物反馈疗法、认知行为矫正、放 松训练、疼痛想象转移、注意力训练等。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物理因子治疗
3)光疗法 包括红外线、红外偏振光、激光、紫外线等
4)超声波疗法 特别适合神经肌肉、骨骼系统所引起的疼痛。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物理因子治疗
5)生物反馈疗法 常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疗法,帮助患者 体会紧张和放松的感觉,学会对疼痛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康复评定
口述分级评分法
4级评定法 5级评定法6级评定法 12级评定法
15级评定法
1无痛 2轻度痛 3中度痛 4严重痛
1无痛 2轻度痛
3中度痛 4严重痛 5剧烈痛
1无痛
1不引人注意的痛 1无痛
2轻度痛
2刚刚注意到的疼痛 2极弱的痛
3中度痛
3很弱的痛
4严重痛
4弱痛
5剧烈痛
5轻度痛
6难以忍受的痛 6中度痛
牵涉痛
放射痛
局部痛
• 病变部位局限,多为感 受器或神经末稍受刺激 所致
扩散痛
• 指一个神经分支受到刺激时,除疼痛在 该分支支配区放射外,尚可扩散到另一 个神经分支
概述
分类 按受累的神经分类
周围神经痛 • 躯体神经痛:躯体神经介导的疼痛,局部痛或放射痛,多为表浅痛 • 自主神经痛:交感神经介导的疼痛,也叫交感神经痛。表现为扩散
包括感觉成分和反应成分,是体内、
外受某种能引起即时或潜在组织损
伤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感觉
概述
生物学意义
有利面——警报作用
不利面——病因
疼痛是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方式
• 根据疼痛避免危险、做出防御性保护反射 • 剧烈疼痛可引发休克等一系列机体功能变化
• 患者→看医生
• 慢性疼痛常可使病人痛不欲生
6)其他 磁疗法、石蜡疗法等。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运动治疗
①关节活动度训练
主要应用于急、慢性疼痛所致的关节活动 功能障碍,或已诊断为慢性疼痛的患者
急性疼痛发生后,应早开展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目的
避免制动造成的疼痛痉挛-压迫-疼痛的恶性循 环和组织挛缩、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功能
A感觉项




1.跳痛
0
1
2
3
2.刺痛
0
1
2
3
3.刀割痛
0
1
2
3
4.锐痛
0
1
2
3
5.痉挛牵扯痛
0
1
2
3
6.绞痛
0
1
2
3
7.烧灼痛
0
1
2
3
8.持续固定痛
0
1
2
3
9.胀痛
0
1
2
3
10.触痛
0
1
2
3
11.撕裂痛
0
1
2
3
B情感项
1.软弱无力
0
1
2
3
2.厌烦
0
1
2
3
3.害怕
0
1
2
3
4.受罪、惩罚感
0
1
2
3
感觉项评分(S):_____
的疼痛模式
是在慢性病理基础上由外周组织病理的急性发作所致 与慢性疼痛和亚急性疼痛不同,是不连续的急性发作的再现持续数周以 上的疼痛可能为亚急性疼痛,而在数月或数年中数次有限的发作(例如头 痛、脊柱退行性变和关节疾病等)即为典型的再发性急性疼痛
概述
分类 按疼痛的深浅部位分类
浅 表 痛
位于皮肤粘膜 特点:定位明确,局限,锐痛,
其他疗法: 牵引用于治疗颈、腰疾病导致的疼痛。
支持用具如矫形器、颈围、拐、杖等可缓解疼痛 但不宜长期使用
姿势和步态的矫正可缓解异常姿势和步态间接导 致的疼痛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主要为非皮质类固醇消炎镇痛药物、 类固醇类药物。前者是临床首选的镇 痛药物,潜在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等。后者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主要 为全身性反应,使用时应谨慎
慢性疼痛的时间标准通常为6个月以上。
慢性疼痛并非是急性疼痛的延续,而本身就是一 种疾病
概述
分类
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慢性疼痛主要存在3大方面差别: ①心理反应不同 ②产生疼痛之外的各种失能表现 ③慢性疼痛形成之后,则完全缓解的可能性极小
概述
分类 慢性疼痛,除疼痛之外可有 6 大类失能表现 :
①疼痛组织的代谢改变,如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水肿增加、 营养不良、局部肌肉缺血等 ②运动控制不良,如运动技巧水平降低、本体感觉水平降低、 运动对策功能欠佳 ③自主神经功能不良,如自主神经反应不良、交感神经活动 性增高、肌张力增高、感觉过敏和刺激过敏等 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良,如疼痛耐受性、痛阈、内啡肽水 平、5-经色胺水平降低等
⑤自我感受差,如内疚感、羞耻感、自我价值感降低等
⑥心理障碍,如孤独、抑郁、躯体症状化、失眠
概述
分类
时程 失能 情绪 药物 成瘾 诊断 治愈
急性疼痛
诊治时间短 短暂、少
疼痛伴焦虑 对症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少见 单纯 易于实现
慢性疼痛
长期存在,反复发作 6大问题
疼痛伴抑郁 非麻醉性止痛药及抗抑郁药
多重成瘾 复杂
很难达到
物理治疗——物理因子治疗
2)热疗和冷疗
根据病情可选取单一方法或热疗和冷疗交替使用
热疗——包括电热垫、电光浴、热水袋、热水浴、中药熏蒸等 作用:抑制疼痛反射,提高痛阈;使肌梭兴奋性下降,减轻肌肉痉 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冷疗——包括冷敷、冷喷、冰按摩、冰水浴等 作用:降低肌张力,减慢肌肉内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轻肌肉痉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