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种族民族族群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族群及其认同的研究,可 归纳为两大理论派别:根基论和情境论。 根基论:也称为原生论。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
有爱德华· 谢尔斯、克利福德· 格尔兹、哈罗德· 艾萨克
斯、查尔斯· 凯恩斯。他们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根
基性的情感联系。
情境论:也称为工具论,代表人物有利奥· 迪思普 斯、冈纳· 哈兰特、阿博纳· 柯亨等。他们基本上将族 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 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
法国社会学家戈比诺《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
种族优劣是社会兴衰、文化高低的决定因素。黑种人
和黄种人是低级种族,白种人特别是雅利安种族是高
级种族,其中日耳曼人最高贵,而日耳曼贵族又保留 了更多的纯洁性,是一切文明的创遗者。高级种族的 文明不能渗入低级种族、否则必将导致文化的衰颓。 种族主义理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有密切相 关。
第二节 民族与我国的民族概况
一、民族的概念和内涵
民族,是民族共同体的简称。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
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
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六层内涵:
1.专指现存少数民族 。 2.指称像“中华民族”这样的对象范畴。
3.在单一民族或基本民族单位内部存在的各种不同
窝、棕色头发。
6.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
体征像亚洲的蒙古人种,门齿、头发和
亚洲人一样。
种族产生或形成的原因:
气候上的潮湿、干燥、高温、严寒,食物的类型、营养
水平和种类等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都可以使人群发生生 物结构上的变化。 (1)自然选择与适应是人类种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2)食物结构是种族特征得以形成的第二要素。 (3)性的选择和在实际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别强化和要求 等文化因素,也会对种族的外在体质特征产生影响 。 (4)用进废退原理也是古代人类种族形成的重要原因。 (5)由于人口的迁移和混血,人类又产生了新的或与原始 的人种不同的种族 。
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
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员都已具有高
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
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2 .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它发挥了凝聚 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 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3.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灭某一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的行为。
种族歧视,指的是一些统治者根据种族和民族特
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其
他种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现象。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 际公约》指出,种族隔离罪行指的是为建立和维持一 个种族集团对其他种族集团的主宰地位,并为有计划
地压迫他们而作出不人道的行为。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历代统治阶级的压制和地理条
件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初期,各民族不
同程度地保留着各种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经济结构和 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差异。
政策和法规概括起来有三点: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1.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
认同体 。
第三节 族群与族群理论
一、族群的概念
族群是个外来,英文为ethnic group,是一种关于 人类群体的分类概念。 各种定义中有两点不同:
一方主要是从群体内部的共同特征出发来作族群的
界定,强调的是群体内部的语言、种族和文化特征;
另一方是从群体的“社会边界”或综合的角度来界
定族群,强调的不仅是内部的特征,还有与外群体的 互动和认同。
三、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种族主义的理论,指的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上的 体质特征同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和道德发展能力 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即种族差异决定了各人类
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的理论。他们认为:
人类各种族之间绝对有优劣之分,高级种族天生具有
创造高度文明的生物本质,负有统治世界的使命;而
低级种族则无力创造或掌握高级文化,注定只能成为 被统治被奴役的对象。
5 .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
主,形成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6.各民族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
7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 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又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 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8.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
1。东北内蒙地区7个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
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2。西北地区14个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
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回族、
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
3。西南地区25个民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
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拉
祜(hu)族、纳西族、独龙族、怒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 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ge)佬族; 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4。中南、东南地区9个民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
三、我国民族政策、法规的原则
第三章
种族、民族与族群
第一节 种族
一、种族的概念 说共同语言的若干群体 具有同样体形、发色之类的遗传特征的群体 祖先不都相同的宗教群体 按体质特征差异分为若干亚类或次群 科学意义上关于人种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学
上的体质特征。
二、种族的类型、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1.高加索人种 欧洲人种,皮肤白皙,发色浅,一部分为金发
碧眼。
2.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 主要有俾格米人、尼格罗人和布须曼人三大部 分。 3.澳洲和大洋洲人种
澳洲土人身高约1.7米,发直或呈波浪型。
4.东亚人种
北方蒙古人种包括中国人在内,有20多
亿,黑色直发,黄色皮肤,鼻子较平。
5.印度次大陆人种
包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
不丹、斯里兰卡等国居民,身体特征是深眼
种族隔离,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白色人种和有
色人种、欧洲人和非欧洲人等种族集团强制实行的
分离,也称为种族分离。它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人身隔离或制度隔离,即在社会生活各领 域,通过建立各种族集团的平行机关或有色人种的 专门部门所实行的分离。 二是地域隔离,即对一定的种族集团在指定地
域Hale Waihona Puke 实行分离。种族灭绝,指的是某些统治阶级或种族集团,为 了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的 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蓄意全部或局部消
形式的民族支系或民族分支,以及较小的族体单位。
4.某些人数不多的人类集团,或者尚未在政治上得
到确认,但又具有某种独立性与文化独特性的族体单位。
5.包括民族共同体的一切历史类型及其处于过渡状
态中的各种族体形态 。
6.近代以来与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并通过统
一的国内市场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民族 。
民族特征一般存在于该民族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和
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的自我意识之中。
二、我国的民族概况
2011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 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
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
占全国总人口的8%。
55个少数民族若按四大区域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