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发表时间:2011-9-9点击次数:140来源:植保站
一、危害特点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通常分为4种类型。
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
苗期很少出现,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叶脉迅速向下伸长、加宽而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
病健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粳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
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
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
叶片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凋萎型:为系统侵染型症状。
多在秧田期至拔节期发生。
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
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
如折断病株的茎基部并用手挤压,则可见到大量黄色菌脓溢出;剥开刚刚青卷的枯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
根据这些特点及病株基部无虫蛀孔,可与螟虫引起的枯心相区别。
二、侵染循环
带菌种子、带菌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
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菌脓,借风雨、露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
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
在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
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田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一般中稻发病重于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杆阔叶品种重于高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
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易感病。
三、防治方法
(一)防治策略
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实施群体质量栽培为主导,注重发病初期防治,严防穗期暴发。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害流行区域,要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种植优质、丰产、抗病的品种。
2.农业防治:秧田严防水淹。
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
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使用过量、过迟。
3.化学防治:大田发现发病中心,即用药封锁,并进行全田预
防。
可亩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叶枯净胶悬剂100~150克,兑水50~60千克喷雾,或兑水15千克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