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病趋势,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的血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例记录。
在全县开展晚血现况调查,重新登记晚血名册,对不符晚血条件的在册登记予以除名,对符合晚血条件则登记入册,对现有晚血患者提出处理意见。
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及发病率。
结果丹棱县晚血档案齐全、真实,未发现不符合晚血登记的情况。
丹棱县历史晚血患者共119人,其中,仁美乡(镇)45例、杨场乡(镇)35例、双桥乡(镇)20例;农民115例,干部4例;文盲7例、小学67例、初中44例、高中1例;30~59岁共有82例(68.9%);男性75例、女性44例。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P<0.01)。
现存晚血37人。
结论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在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晚期血吸虫病防治作为血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发病率和患者的生存状况是血防工作的重要指标,反映一地的血防成就。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报告数不断上升,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0年四川省开展晚期血吸虫病普查,丹棱县按全省统一的方案开展调查工作,现将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调查丹棱县晚血患者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等一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临床表现,救治情况及转归,逐个晚血的个案调查表、登记卡、救助情况及对现有病人的处置意见表,并用excel建立数据库。
1.2 调查方法
1.2.1 回顾性调查晚期血吸虫病例的历史分布采用回顾性调查,数据来源为历史档案记录。
1.2.2 现状调查全县通过召开村社会议,通知到户,让群众人人皆知,参与晚血普查。
由村医逐个询问群众,对常住人口中具有血吸虫病症状的群众,全部登记后,集中到县级医疗机构进行统一筛查、确认。
1.2.3 转归调查逐年调查新发、死亡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以5年为1个时段,统计各时段病例数。
1.2.4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17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概况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19例,分布在仁美、杨场、双桥、丹棱、石桥、张场、顺龙7个乡镇,晚血人数分别为45、35、20、11、3、3、2例。
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37例,分布在杨场、仁美、双桥、丹棱、石桥、张场、顺龙7个乡镇,分别为16、8、7、2、2、1、1例。
晚血患者中有3男1女共计4例为干部,其中3例男性患者的家属在农村,患者也常住农村;其余患者均为农民。
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分布,历史晚血患者分别为7、67、44、1例;现有晚血患者分别为2、22、12、1例。
历史晚血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44例,男性和女性各占6
3.03%、36.97%;现有晚血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男性和女性各占56.76%、43.24%。
2.2 晚血年龄分布及转归10岁~组、20岁~组、30岁~组、40岁~组、50岁~组、60岁~组、70岁~组晚血患者数分别为3、17、31、31、20、13、4例,其中男性分别为1、12、19、19、12、11、1例;女性分别为2、5、12、12、8、2、3例。
晚血登记连续60年,晚期血吸虫病发病率发病率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晚血患者死亡82例(表1),其中发病后5年内死亡31例、5~14年24例、15年以上27例。
2.3 血吸虫病治疗情况对现有37例晚血患者开展个案调查,血吸虫病治疗情况如下:
服驱血吸虫药1次、2次、3~5次、6~8次及8次以上人数分别为2、7、15、5、8例。
首次确诊血吸虫病后到首次服驱血吸虫药时间间隔:0~9年组有9人,10~20年组有11人,20年以上1人,共计21人。
首次确诊血吸虫病前,曾经服驱血吸虫药时间间隔:0~9年组有11人,10~20年有9人,共计20人。
实施救助31人65人次。
3 讨论
丹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丘陵地形,海拔450~1142 m。
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6℃,年均日照1140.3 h,年均降雨量1 232.8 mm。
辖5镇2乡、71个村、5个居委会,2010年人口16.2万,常年外出人口约占1/5。
1951年丹棱县确诊1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57年丹棱被确认为血吸虫病流行县。
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兴水库,致使钉螺不断扩散,1983年,全县血吸虫病疫情大幅上升。
有流行村/社区69个,流行村/社区人口15.4万,占全县总数的90.8%。
历史螺面926万m2,历史累计慢性血吸虫病患者9 186人,其中12岁以下儿童1715人,累计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19人,累计急性血吸虫病患者37人。
仁美、杨场、双桥3镇历史病情较重;顺龙、石桥2乡历史螺情较重。
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主要分布在仁美、杨场、双桥、丹棱4个镇,以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中年、壮年较多,且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
晚血发生人数各地差别明显,与当地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一致[1]。
与汪乐媛等的《成都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现况调查》现有晚血患者分布与血吸虫历史流行的严重程度分布一致,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一致[2],与其年龄大不一致,病人多分布在中年和壮年。
由于当地人口流动逐年增大,个别人未查或查出为阳性后因离开本地而未及时治疗[3],他们中的部分人有可能陆续发展到晚期;经调查该县多数人在发病前较少参与血防化疗或常年外出打工错过了查治病机会,有些中年、壮年人文化程度较低[4],自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没病,不需要查治病,结果放任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生。
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得到了救助,生命质量提高[5],一般存活时间较长[6]。
近年来加大了血防宣传力度[7],开展晚血救治工作,使晚血患者更多地被及时发现,所以登记在册的晚期血吸虫病病例逐渐增加,发病率增大,与血吸虫病患者的比例数上升[8]。
1981年以来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与当地因兴建水库致沟渠交错,而使疫情大幅上升对应[9]。
并且正值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血防经费紧缺[10],血防工作遭受严重阻碍。
在一定时期内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可能维持一定的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家园建设[11],尽早发现和治疗病人,预防晚期血吸虫病发生,降低晚期血吸虫病发病率,将是该县未来血防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