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学导论》笔记国际传播概念(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来往,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狭义)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为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理解:一种通过各国大众媒体而展开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主体单位——民族国家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焦点:国际传播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如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郭可老师的定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关系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中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进行了论述,这两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
区别:1、概念不同: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全球传播是指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和各种信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意见、态度、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2、传播的范围不同:国际传播立足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全球传播的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它立足于全球性3、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公司、企业甚至个人4、传播媒体:国际传播主要依靠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全球传播除了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之外,还包括与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5、关注的焦点不同:国际传播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人口、资源环境等国际传播的起源:出现于国家之始,因为国际传播必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帝国时代的传播方式:官方——马匹、烽火、官文非官方——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非和平时期非和平的交往方式:战争目的:维持帝国的有效统治,促进帝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五个阶段:初步形成时期、通讯社—电报时期、国际广播时期、冷战时期、多元化时期1、初步形成时期(罗伯特•史蒂文森)发展标志:两次传播革命(文字和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国际邮政体系的建立文字发明对国际传播的重要性:1)人类传播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2)使人类的文明和知识得以传承和保存,人类积累型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3)打破统治阶级对信息的垄断,挑战其权威,具革命性活版印刷术的重要性:1)传播速度大幅度的提高2)信息量大增工业革命:1)资产阶级寻求海外扩张,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交往成为必要2)西欧各国的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需要获取新的信息;殖民地的海外移民需要家人的消息3)工业革命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广告业、人口的更趋集中、印刷成本降低、交通等方面的条件1840,英国邮政总长Anthony Trolloy实行邮政改革,使用单一邮资,为国际传播提供便利1874,万国邮政联盟成立,确立了世界范围内的邮政体系。
主要渠道:书面和报纸2、通讯社—电报时期:始于工业革命中期到1927荷兰首次对外广播1835:世界第一个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成立;接着电报、海底电缆铺设、电话、无线电技术相继发明。
早期通讯社:哈瓦斯社、沃尔夫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前身纽约联合通讯社三大通讯社签订“连环同盟”,瓜分世界市场,直到被美联社的强大打破用公约和国际组织的形式规范国际间的传播活动(国际传播的国际会议期),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确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国际传播的管理,极大地促进现代国际传播的发展。
1)1865,国际电报联盟成立2)1932,国际电信联盟成立这些为国际传播的进一步有序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众多国际公约的制定,使国际传播日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现代国际传播的理念初步形成和确立特点:各国间有些摩擦,但更多的是合作和协调3、国际广播时期(1920美国西屋电器公司KDKA电台为开端)特点:国际传播政治化,使国际传播变成能达到政治目的的新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传播这种政治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等于国际宣传(是指在国际范围内运用各种符号传播观念,以影响人们主要是他国受众的思想,引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传播行为。
)4、冷战时期特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宣传的对峙(实质是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政治性依然突出、受政府控制,政治宣传工具;以国际广播为主,其他媒体处于相对次要地位。
1)苏联宣传机器: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和一部分“不听话”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南斯拉夫和中国)影响:①在西方受众和东欧国家中影响较弱(过分强调党的路线,不尊重新闻规律)②发射率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③苏联干扰西方节目,西方不需要这样做2)美、英宣传机器:VOA,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BBCVOA:①拿自由、民主大做文章,炫耀美,贬低苏联,激起不满和向往②用各类文化达到潜移默化、和平演变年轻人的目的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西德)成为结束欧洲共产主义的急先锋①引发匈牙利事件②给波兰的团结工会以支持BBC:相对国内公正、客观,但也帮助美国进行宣传战对象延伸到亚非发展中国家5、多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正式进入1)政治角度:发展中国家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的大辩论促进了传播多元化;一霸多强的政治格局及9.11后美单边主义带来的政治变数为多元化带来条件2)经济角度: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的全球化3)技术角度:同步卫星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原本以政治宣传的传播多元化多元化的表现:1)国际媒体的多样化 2)国际媒体市场化整合国际媒体的发展现状总:主要是西方国家媒体的发展现状一、国际媒体的多样化1、通讯社:媒体中的媒体在原有文字和图片的基础上开辟了广播电视业务(路透社电视网、全球电视网),主要提供电视新闻图片和直接新闻内容。
2、国际广播三个特点:1)调整机构和战略重点(如美成立广播管理委员会代替新闻署、强化对中国、俄、东欧的广播)2)环球广播迅速发展3)高新技术装备国际广播(如数字音频广播代替模拟广播,结合互联网和卫星技术)3、电视:突出对重大事件的全方位跟踪报道,强化了娱乐功能例子:1991年的海湾战争成就了CNN;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成就了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4、印刷媒体,以英美两国的媒体为主两大趋势:1)仍保持较大影响力,尤其在一些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议程设置,能左右国际舆论,原因在于其精英读者2)硬新闻比例下降,突出软性的分析性报道和深度报道5、网络媒体“第四媒体”1)改变了国际新闻制作和传送的传统理念,从受控、单向到互动、自由度高、24小时全天候的方式,使新闻控制不可能,例如克林顿性丑闻事件2)大大提高国际新闻传播的互动速度,例如北约轰炸南使馆3)强化了国际传播中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赛博殖民化(英语优势,技术优势)二、国际媒体市场化整合国际传媒也已步入混合战争时代,资本日趋集中,涌现出多层次的传媒产业集团两个特点:1、都是实力雄厚的国际媒体间的联合和兼并,目的是集合各自优势,增强整体实力,降低竞争成本2、实行跨行业经营,以一种媒体为主业,兼营数种媒体和多种文化产业例:2002《纽约时报》买下《华盛顿邮报》拥有的《国际先驱导报》新闻集团收购美国大都会媒体公司,组建福克斯传播网;下次新华社财经有限公司和法新社财经共同组建成国际联盟,收购其亚洲业务原因:与1996年美国通过的《电信改革法案》有关,鼓励自由竞争、放开电信市场,导致竞争过度,供过于求,资源过剩。
在21世纪,这种趋势会更加理性,基本局面仍是无止境的传播创新技术和高度的商业化操作,但不表明国际传播的政治属性减弱。
国际传播多元化的表现(20世纪70——80年代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1、目的多元化90年代前:政治性目的为主(公开的如VOA,隐性的文化渗透)90年代以来,强化了商业目的;隐性的国际传播,进行了文化的渗透(如电影、音乐和教育节目等)2、范围的扩大1)传统上,三个层面: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不包括国内传播80年代,卫星技术应用于国际电视传播后,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的界限正日渐模糊2)内容的多样化政治为主=〉无所不包3)规模变大,即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3、方式多样化1)四大媒体各有侧重——印刷媒体突出监视或调查性报道;广播媒体坚持“短平快”的原则;电视加强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网络集合声音、图像、文本全方位报道,突出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
2)信息比例发生变化——硬新闻比例下降,软新闻上升;国际新闻下降,地方性上升3)强调以争夺眼球为中心——分众化和娱乐化4、主体的多元化——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企业公司个人参与(得益于资金和网络)但国家仍起主导作用,例子美国1996年的电信法,由国家推动和支持5、功能的增强体现在不仅是国家对外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国家决策能力和国际形象),更是国家软权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包括国家的政治体系、民族士气、国际形象、国际战略、确定体制能力和科学技术等)具体讲:政治上1)沟通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2)拓展外交渠道,增强外交力度3)加大民主进程,加固政治基础4)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声望经济上1)了解世界经济形势,提供发展契机2)表达经济新主张,创新经济观念3)促进国际媒体产业化,开辟经济增长点军事上1)引导国内民众,形成统一舆论2)提高士气,瓦解对方军心,心理威慑3)树立正义形象,争取国际舆论文化上1)增进民族理解,消除误会,产生了文化的趋同性。
2)也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如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和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总之,国际传播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国家如何把握它的作用和影响力国际传播的两大因素:A.硬性因素(技术和资本)——体现一个国家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对国际传播有决定作用;B.软性因素(语言和文化):指开展国际传播的软性条件,主要指对语言和文化的依赖,因为语言和文化有排他性,所以容易造成文化摩擦、冲突。
且最终的矛盾集中在文化上,带来文化渗透、英语强势等问题。
国际传播在70年代逐渐形成一门学科的历史原因:1)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独立,要求在国际传播体系中取得平等地位,引发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的有关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大讨论,极大推动了国际传播学的发展(政治)2)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削弱了民族国家的控制力,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度3)跨国媒体集团的出现和高科技的普及,进一步促进特点:1、突出信息功能2、跨学科性3、排他性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析单位、研究方法和范围分析单位:即国际传播的研究主体或研究对象,是国际传播研究成为独立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说来为民族国家和国际媒体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现阶段分析单位呈现出多层面、多学科的趋势:1、在突出国际媒体和民族国家的同时,也关注国际组织、大型国际新闻集团甚至个人在传播中的作用2、以单一政治领域为主转向多个领域、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