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段冰(201020093)
《以自由看待发展》被誉为是最有良心的一步经济学著作,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效率,主要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问题,而公平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则往往被认为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而《以自由看待发展》这本书的问世改变了这种情况。
这本书的影响已经不光在经济学,甚至扩展到了政治哲学和其他社会学科,作者阿马蒂亚。
森被誉为是“经济学的良心”,尽管一直认为学者研究学术不能被自己的感情冲动所左右,但是还是觉得一流的社会学术里应该有许多的终极的关怀,是对正义,自由的寻求,是对人类此岸困境的解答,是对彼岸的希望。
森是一个重新回归传统经济学到道德哲学的大师,这样的回归是重新把在道德哲学分野下的伦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回归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最为根本但是常常却被忽视的问题――发展究竟为了什么,它的目的何在?
阿玛蒂亚森的经济思想突出了一个观点:以人为本。
我们可以把“以人为本”概括为以认为出发点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换句话说,“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对人本身的尊重,具体包括:
尊重人的生命。
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价值,生命承载着众多的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嘲笑有缺陷、不健全的生命。
尊重人的正当利益。
尊重人的劳动。
让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具体的劳动岗位,提供发挥其潜能的机会和条件。
尊重人的价值。
努力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尊重人的权利。
尊重、维护并正确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各种权利,如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决定发展方向的途径的权利等;在注重自身权利的同时,应重视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尊重人的人格。
视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性别、年龄、职业、民族、职务、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辱及人格尊严;将诚信、重承诺。
尊重人的自由。
自由意味着一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尊重人的能力。
努力提高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以自身能力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可以看出,森正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展开了他的福利经济学、贫困、不平等、发展的论述的。
在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中,发展本身不是重要的,而发展的目的,人类的发展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同样的,自由本身不是重要的,真正的自由才是更加重要的。
经济和自由本身不是割裂的,而恰恰是紧密联系的。
由于极端贫困而造成的经济不自由,会使一个人在其他形式的自由受到侵犯时成为一个弱小的牺牲品。
经济不自由可以助长社会不自由,正如社会和政治不自由也会助长经济不自由一样。
目前,不仅在国际学术界,而且在中国,形式化的经济学或者纯技术性的经济学研究几乎成为一种潮流。
事实上,经济学的“思想性”与“技术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甚至可以说,“思想性”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技术性”,因为“思想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技术性”是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只是把西方技术性或形式化的东西拿过来,而没有把它的思想性学过来,就失去了经济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因此,处理好经济学的思想性和技术性的关系会更加提高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
而阿玛蒂亚森的把经济学和哲学结合研究的方法抵制了长期以来经济学的技术性大于思想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哲学论辩的方法。
他所研究的饥荒、贫困、不平等、性别歧视以及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印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森用他一声的时间频繁的穿梭于他的祖国印度与英国、美国之间。
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他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主流经济学的根据地(他对社会选择理论的重大贡献大多是他在印度任教时做出的),关键在于他能够利用主流经济学,并将之应用到对印度的研究中去。
相比之下,如果中国经济学家不和国际学术界保持接触,不能够充分利用主流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就无法对主流经济学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所谓创建自己的本土经济学,梳理本土意识,实质上就是树立本土的问题意识,这一点与学术的规范化(研究方法的国际化)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
他通过把贫困、经济不平等进入到经济权利以及公正等哲学概念,强调经济活动中的平等、民主、自由,体现了西方现代公正观、人权观的主流思想,融合了多学科的观点,对于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比如他提出的是否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享有避免饥饿的权利是一个典型的道德哲学问题;再比如,他认为,贫困是基本能力的缺乏,而这些基本能力体现为教育、预期寿命、健康、医疗保障以及养老保障等等,这些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学所关注的;而在政治学方面,他主张民主政府才有利于发展,他还认为独裁、不民主以及信息不通会导致饥荒的产生,集体选择或社会选择应该扩大信息基础等等。
总之,在森对福利、贫困、不平等分析的同时将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该书中,他对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为了突破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对社会选择理论的规范型命题做了基础性工作。
一是将阿罗低浓度管理的公理性条件做了更为明确的表述;二是对阿罗定理进行了修改与扩展。
此外,森还提出了著名的“自由悖论”,即当帕累托条件与自由选择条件应用于无限制定义域的社会选择框架时,二者将会出现矛盾。
其次,他对以伯格森、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正统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不懈的批评。
他的批评主要是反对伯格森、萨缪尔森将社会福利仅仅看作为个人效用总和的函数。
他认为,除了个人效用,还需要考虑到诸如不允许虐待、剥削等道德规则。
这些道德规则之所以必须遵从,是因为它们有利于个人福利。
他指出了单纯用效用指标衡量福利时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1)个人获得的效用的测量值取决于个人的特征及其所处境况,但是,从道德和政治角度看这些因素与福利无关;(2)忽略了“个人成就是个人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人们都有有待执行的行动计划,都有渴望实现的目标,当这些计划和目标得以实现时获得的乐趣也是一种福利。
他最为重要的批评是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太缺乏“信息基础”。
在此基础上,森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衡量福利的标准,即“能力理论”。
该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个人能力的评价上。
森有意识的回避效用概念,引入功能概念作为衡量幸福、快乐的标准。
森明确指出,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福利时,我们需要着重关注他的功能或者能力,或者同时关注两者。
这是因为,功能以及能力
概念为规范经济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基础,它们能对社会福利做出较为满意的测度。
当今的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而是哲学思想的巨大危机,即所谓的“哲学的贫困”问题。
在最近的50年里,发展经济学领域发生了显著的研究范式的转变。
1982年,郝胥曼(Albert Hirschman)语言了发展经济学理论即将死亡。
森反驳其观点,并证明了发展经济学的存在和日益丰富。
他认为,实际上,一个理论是否死亡或者是否有活力依赖于它试图会大的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分析以及实践意义。
发展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范围已经从诸如平衡增长、土地改革、完善市场以及政府行为动机等方面逐渐进入到了福利、生活标准、权利、能力、剥夺、人类发展、生活质量以及最终实现自由这样的主题。
他在这些领域无疑是一位先驱。
他使得发展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以及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的交叉中丰富了发展经济学(Bagchi,1998)。
他成功的构建了一个完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学。
他的基本贡献在于从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那里复活了人类价值和社会福利的概念,并且就发展指数可观察性以及确实性而言,给这些古典经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鲜的内容和范围。
新古典经济学过多的考虑和关注增长、资源分配、技术变化以及宏观经济行为的微观基础。
当人们思考森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所进行的详细考察时,他的研究重新发现了作为人类社会科学必要组成部分的以及曾经激励亚当·斯密对人类命运和自由进行充分关注的发展经济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业
题目: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学生姓名 段 冰
学 号 201020093
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年 级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