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过程的设计王吾堂

教学过程的设计王吾堂

教学过程的设计(1)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认知教学内容、提高学科素养、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2)“教学行动”六环节:就是教学过程的全部行为阶段,比较著名的提法就是“备、教、批、导、考、思”六环节。

具体来说就是——备(备课——预设)、教(上课——执行)、批(反馈——诊断)、导(辅导——跟进)、考(巩固——评价)、思(反思——调整)(3)教学“行动研究”八环节:计划诊断分析——教材价值研究——课案设计研究——教学实施艺术——教学诊断研究——教学辅导艺术——教学评价研究——教学反思研究(3)“教学过程”六环节:“课堂教学六环节”,也叫“教学实施六环节”或“教学过程六环节”,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六个活动阶段。

一般包括“旧课复习→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互动→重点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

“导学案”的过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预学设计指导学生科学预习的环节应遵循“读、画、写、记”四字法。

①读:就是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可能涉及到旧课知识。

②画:画出所读内容的重点(重要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难点(不理解的内容和问题)、疑点(理解但不深透、明白但存有疑惑),并就自己的疑惑、问题圈注出来。

③写:就是写预习笔记。

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中的书写有不同的方式。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些读书笔记。

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就已经理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以及对问题的质疑了。

④记:将所预习的新课重点知识纳入学科已有知识的网络中进行记忆,如预学了牛三定理后,将它纳入牛一牛二定理乃至整个的“力”与“运动”的总规律之中来识记。

所以说,预习就是指导学生“读”什么内容,找出(画出,或整理出)哪些问题和重点,记住什么现象、什么情节、什么定理等。

第二环节:反馈反馈设计就是设计出检查和反馈学生预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抽查导学稿②重点复述法③当堂提问题第三环节:点拨针对预习反馈情况设计点拨的要点,包括突出重点、强化识记的对象和方法,包括突破难点的铺陈、铺垫和分解等艺术手段。

第四环节:互动①什么是课堂互动?“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交流、情感交流、氛围影响、思维碰撞等方面的分享、启发、鼓励、合作等交互活动。

②课堂互动的意义A.加深课堂认知结果:课堂互动,既是对预习结果和交流的反馈,也是对个性化的认知和理解的分享,还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认知强化和巩固。

B.大幅增加课堂容量在课堂上,学习者获得的知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所承载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生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

课堂互动可以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大幅增加,从而大幅增大课堂容量。

③课堂师生互动的类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些行为进行归类,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师生互动的类型。

英国学者阿什利(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

利比特和怀特(R.Lippitt & R.K.White)等人根据教师和学习者行为的差异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我国学者也对课堂师生的互动类型进行了大量研究。

西南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导张大均教授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合作型师生互动、对抗型师生互动、合作—对抗型师生互动三种。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生导师吴康宁教授等人按教师行为对象划分的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A.师个互动:教师与学习者个体的互动。

这种互动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类型,约占全部师生互动的44.4%。

它直接表现为:师生之间的问答(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提要求,学生回应;学生作出反应,教师进行评价等。

B.师组互动:教师与学习者小组之间的互动。

它是教师针对学习者小组而进行的参与、指导与评价等。

它直接表现为:教师询问学习者小组的进展情况;参与学习者小组活动;指导并评价学习者小组的表现等。

在传统教学中,这种互动形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其罕见,仅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0.2%左右。

近年来,随着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兴起,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C.师班互动:教师与全班学习者群体的交互作用。

它通常表现为教师面向全体的班级教学,如集体授课、统一要求、集中评价等。

这种类型的师生互动是我们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也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约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54.4%。

④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设计原则A.互动目标要明确“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它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

课堂师生互动的长期目标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体的目标可以是为了在互动中促进和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技能的掌握,为了活动的开展等。

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将走入随意,从而影响互动的质量。

B.互动过程要连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朝着目标不断交互作用而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行为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者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理解,促使教师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来延续这种互动。

互动双方不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同时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

C.互动形式要多样师班互动是中国最常见的互动类型,提要求、问问题、整顿纪律是教师最常用的师生互动手段。

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交流,也应学会不忽视与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

同时,要丰富与学习者互动的形式。

如在手段上,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并用,有时,教师的目光、轻轻地拍拍头等比口头语言的作用来得更快。

D.互动效果要显著真正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不在于教师提了多少问题,关键是学习者能否获得发展,能否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了交流的兴趣,是否形成了课堂教学互动的习惯,是否掌握了一定互动的方法和技能等。

E.师生互动的和谐与对立由于师生各自对课堂、对教学活动、对对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便不可能完全由一方控制。

在开始一门课程的学习时,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师生共同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发动或回应师生互动,这一过程中有和谐的地方,也有矛盾甚至是对立之处。

这时,师生再根据前面对师生互动的理解,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高层次的师生互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在和谐与冲突、有序和无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的,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之间不断“博弈”和“磋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⑤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条件和策略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

在设计时,具体可以有以下策略——A.创设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

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积极、和谐的情感活动状态。

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习者能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B.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这里特指一种行动模式,建立合理的师生互动机制不是说要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指教师形成互动的意识,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这种意识;学习者养成互动的习惯,形成与教师互动的态度,掌握一些课堂师生互动的技能和技巧。

采取下面这些措施对你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将有所帮助:a.与学生讨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b.问学习者喜欢什么样的互动;c.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C.师生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

在许多课堂上,尤其是观摩课,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师生的互动更像是在做戏,让人觉得很“假”,“假”源于不一致,不真实。

教师表情夸张,学习者表现得不自然;同样,在平常的课堂上也有许多“假合作”“假互动”,许多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学习者为了配合教师的表演而故作互动态。

教师要使自己有真正与学习者互动的愿望,同时也要能激发起学习者想与教师互动的动机和兴趣;根据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互动类型。

D.教师的适当调控。

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调控。

张大均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调控:一是要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二是要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三是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四是要对知识传授状况的进行有效控制,五是对学习者思维进行灵活掌控。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6~46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E.采用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

变师生单向、双向课堂交往为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互动,努力提高每个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率。

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单向和双向交往,交往的面狭窄,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安排常常是针对部分优秀学习者,中差生较少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

教学中这种不平等现象限制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发展。

现代教学论主张师生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学习者,努力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潜力,使师生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

师生多向交往的有效策略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把分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由师生的双向交往改变为多向交往。

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切块拼凑法、小组探索法和共同学习法。

第五环节:巩固设计巩固就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强化,包括加深理解、迁移应用、举一反三等。

一般分为小结巩固、练习巩固和小结练习巩固等方式。

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许多数学老师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草草收场,使课堂小结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课堂小结的效果。

教师小结巩固的方法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设疑回应、画龙点睛等方法,学生小结方法或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议”,或放开手脚让学生“说”。

练习巩固,就是布置巩固性质的作业,以巩固当堂所学内容为目的,注重积累,注重迁移,注重应用,适合学科,解决问题。

巩固性作业有识记类作业、迁移类作业、应用类作业、实践性作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