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最新整理)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最新整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药学研究重点已从仿制药物转向创新药物的研究。

尤其是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必须遵守国际惯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仿制药物将会越来越难。

在西药研究方面,西方国家实力雄厚,投资很大,目前技术先进;而国内创新西药的研究缺乏资金和技术,短时期内难以在和西方大制药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相对西药来讲,中药及复方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考验,疗效确切,而且我国具有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可以据此组方,药有限,而方无穷,这一点是西方国家难以学习和掌握的。

因此,从中药及复方中寻找新药对我国来说具有优势。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积极扶持、鼓励中药现代化研究,并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2]。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3]。

因此,许多学者对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对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认识和研究思路。

1.霰弹理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薛燕[4]等提出的霰弹理论,目前被大家广为接受。

该理论核心为:中药复方的物质组成和作用机理不同于传统的西药。

西药大多情况是单一的有效成分,要求能独立承担治疗疾病的任务;而中药复方一般是由多个不能单独起治疗作用的弱小成分组成,是通过多途径来治疗疾病的,即是多成分、多靶点。

依据霰弹理论所制订的研究方法有两个特点:1、制定了新的标准:以病定成分,以必不可少性取舍有效成分;2、提出了具体研究方法:包括全方药理研究、复方拆方研究、单味药有效成分研究、药物分析。

缺点:没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病定成分,可能会漏筛。

对于中医对证治疗的复方不适用。

实验步骤繁琐,可行性差。

2.天然组合化学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周俊[5]等通过对“生脉注射液”的研究,证明中药复方是多靶作用机理的天然的组合化学库,其植物化学成分类型多样。

研究表明,复方“生脉注射液”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参皂苷、麦冬中的甾体皂苷和黄酮、五味子中的挥发油和有机酸等类型的天然产物。

在人体内的作用靶点有钙离子通道、腺苷酸环化酶、NO合成酶、超氧化物歧化酶、NMDA 等。

缺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体外植物化学方法,分离到化合物后进行多种药理活性筛选,不能回答这些化合物能否吸收入血。

缺少把体外和体内联系起来的环节。

3.中药复方有效部分清华大学罗国安[6]认为,在中药复方各药味和单一化学成分之间应再增加一个层次,即中药复方有效部分。

所谓有效部分,是指中药复方中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

4. 长春中医学院王本祥[7]等对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他认为,任何一个具有特定疗效的中药复方,必然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只有具有特定药理作用或相关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才能被视为该复方的有效成分,而那些没有生物活性或有其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都不能视为该复方的有效成分。

在任何较好的和符合中医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中,君药经常为一种,其中主要成分不会很多,可能只有一种或几种化合物,而在臣药或佐使药中的其次要成分可能多至几种,诸种次要成分对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起到作用协同、相加、拮抗等影响,最后表现的综合效应,就是该复方的药理作用,而那些具有其它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则不能视为本复方特定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

当然,在中成药或水煎剂中,不能被吸收和无复方特定药理作用的许多化学成分都不能视为有效成分。

另外,吸收入血的某些成分,经过富集和提纯后需要加大到高于其原来在血清中的浓度许多倍时,才具有与本复方相关的药理作用,这样的化学成分也不应视为本复方的有效成分。

因此,他对“全成分论”和“多成分论” 持谨慎和保留态度,并提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的观点。

他的观点与“全成分论”和“多成分论”的区别,在于认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不是很多,而是有限和较少的;认为不宜提‘两多论’,因为‘两多论’既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亦不符合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它已经使许多人对中药研究陷于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

他们的研究方法为复方汤剂口服给药,利用HPLC-MS及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高效薄层色谱等技术对血液、尿液、粪便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

采用肠道菌群生物转化和尿液累积的方法获得一定量的化合物,再利用常规波谱技术进行鉴定。

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5.中药配位化学和物种形态北京中医药大学曹治权[8]认为,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既不能只考虑有机成分,搞“唯有机成分论”,又不能过度夸大微量元素的作用,搞“微量元素对号论”。

他提出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研究应根据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配位化学学说,以中药中的化学物种形态为核心,以有机成分和微量元素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来开展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才能真正解决有效化学成分在中药中的地位和实质,才能正确和全面认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从而为筛选、开发中药配合物新药提供正确思路。

优点是考虑到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

应该把该理论推广到体内情况,从生物无机化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6.中药血清靶成分由第四军医大学黄熙[9]提出,方剂进入体内与母方效应相关的原有组分或新成分(多个成分)称为中药血清靶成分。

中药血清靶成分的药效与母方疗效相关。

他还提出了证治药物动力学假说和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认为证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情况也不同。

他还认为,中药复方中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数目有限,可以定性定量分析。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目前不得已的假设,复方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并不一定很少,但是量足够大,可以达到药效浓度的成分则不会太多。

这种认识接近事实,缺点在于实施困难,血中成分的结构鉴定是个问题。

此外,取血时间点是个问题。

7.生物筛选法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刘德麟[10]等提出。

他认为,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种类多、含量差别大,能被人体吸收且发挥药效的成分只是一小部分。

可发挥药效作用的药物成分应该能进入人体内,并且能够被现代分析技术所检测。

基于这一思想,他们提出了一种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新方法。

该方法是将中药总提取物从胃肠道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对动物的作用,并取动物组织(血液和器官组织),分析动物组织内中药成分或其代谢物。

改变所给制剂成分,动物组织内中药成分的种类和浓度会随之改变,中药的作用也同时变化,由此可以发现对应于特定作用的有效分子组合。

他们把这种先利用动物的生化过程将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到动物体内,然后从体液中分析药物成分的方法称作“生物筛选法”。

这种方法接近事实,但是做起来难度较大。

8.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11]探讨了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并建立了“血清成分分析—代谢产物分析—药代动力学—药效解析—品质评价”的中药及复方研究模式。

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他们对茵陈蒿汤、远志、六味地黄丸[12]等中药及复方进行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口服茵陈蒿汤后,6,7-二甲氧基香豆素及茵陈色原酮以原形被吸收入血,而茵陈色原酮的量仅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二百分之一,因而认定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为茵陈蒿汤的药效物质基础。

口服远志提取物后,在血液中未检出皂苷类物质,而检出了3, 4, 5-三甲氧基桂皮酸及该化合物的代谢产物甲基3, 4, 5-三甲氧基桂皮酸,经药效研究证明这两个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

因此,以3, 4, 5-三甲氧基桂皮酸为苷元的酚苷类物质是为远志的药效物质基础。

尽管如此,目前尚无从含药血清中直接分得足够量的化合物并以常规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的文献报道,多为利用HPLC-UV-DAD技术与标准物对照鉴定结构。

此法执行起来困难,关键是很难保证空白组和给药组分离的平行性。

9. 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沈阳药科大学姚新生等曾经对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和思路进行了综述,总结出了七种思路[13]。

指出,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的较新的方法有两种[14]。

第一种为活性指导下的靶向追踪分离法,他们用此法研究了中药薤白中的活血化瘀活性成分。

第二种为体内代谢方法,用此法研究了桑白皮中的平喘成分和穿心莲内酯的体内代谢。

此外,还提出了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15]。

该法主要是从代谢物入手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中药直接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中药药理研究上升到化合物分子水平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合理阐明中药药效的必由之路。

作者同意此思路,不过,仅以代谢物反推吸收入血的成分,有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最好把吸收和排泄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应该更好一些。

10. 以体内吸收分布特点指导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石建功、高洁[16]等以体内吸收分布特点为指导对花锚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利用现代灵敏分析检测手段,以天然药物成分的吸收分布特点为指导,进行天然药物成分的研究是一种可行并且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方法。

他们认为,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尽管有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提出和讨论,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均缺乏实验基础。

该方法是对现有活性跟踪方法以及“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扩展和补充。

11.中药复方研究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筱杰等研制了一个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系统[17, 18]。

该系统包括中草药成分三维结构数据库、受体三维结构数据库、代谢库、具有生物活性数据的化合物数据库为核心的知识库系统;以分子对接为核心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计算机模块;以3D-QSAR为核心的构效关系及分子相似性研究单元以及包括量子力学、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方法等用于计算分子性质及进行构象分析等的计算模块。

他的课题组利用这一系统已经发现了一个具有较好的抗肝炎活性的化合物。

他们还计划用此系统研究:中药复方组分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溶剂对组分结构及性质的影响;中药复方成分及其可能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以及它们同各种受体的相互作用(多靶酶、多靶点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复方的可能作用机理及副作用;通过溶剂环境下的中药复方成分的计算机模拟探讨溶剂对中药复方药物作用机理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可以有效地确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改进复方或在此基础上开发单成分的药物或多组分的复方药物提供依据;中药复方成分同MDR库中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对比及相似性分析有助于探讨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中药组分及其受体和靶点以及代谢物的结构分析,得出该组分在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从而获得可能的药理和毒性的参考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