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非常实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非常实用


2.翻译重点句子。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 免别人的怨恨。 (3)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 不成大事。
2.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③其何以行之哉
④于斯二者何先
研读选文1--5则,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诲:教导。女:通“汝”,你 ①诲女知之乎 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②知之为知之 是:指示代词,这。知:通“智”,智慧,明智 ③是知也
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结构,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④如之何 末:没有办法。已矣:常放在句末,表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之过也 过:过错 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 如日月之食焉 译。食 : 通“蚀” 更也 更:改变,改正 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 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 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 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 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 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 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 :“越之劲不过鲁,吴之 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 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修饰
学而时习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诸君而有意
连词,表假设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用法。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②人能弘道
名词用作动词,掩饰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避免 使动用法,使……充足
使动用法,使……光大;使……显耀
③则远怨矣
④足兵
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答案]D(“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于文无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 君也。 译文: 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反对,下无百姓责难,能 够孤立君王、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 (2)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译文: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使越国国内兵力空虚, 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 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 ,辗转于各国,利用 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之才,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 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 亡了,而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军被晋军打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 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 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 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4.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 道?这对我们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答: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 启示:①求知方面——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②与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③从政方面——切记“欲速则不达” ④为人治国——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⑤为人处世——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 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B.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 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C.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 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D.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 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答案]C(参考原文: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 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 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 王救鲁攻齐,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惧怕越国,说‘等我攻破越国才 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况且有报复人的志向,让人 知道了, 这是不安全的。”勾践听完叩头拜了两拜,于是就问子 贡(该怎么办才好)。 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 伍子胥因直 言进谏而被赐死,太宰伯嚭当权,顺从君王的过失来保存自己的私 利。这是灭亡国家的政治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 合他的心意,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来表示 对他的尊重,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如果这场战争败了,就 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 我请求北上去见 晋王,让他共同攻打齐国,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①知 知道 知之为知之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智慧 与副张胜相知 熟识 ②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 愿望车骑过之 拜访 ③之 代词,代他 过也,人皆见之 其何以行之哉 助词,不译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④而 过而不改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转折
【参考译文】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 力,所以调遣他们的兵力想用来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 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国家如此危难,你们几个 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劝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 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不如攻打吴国。 如果攻打吴国失败了,百姓死在国外,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 您上无强大的群臣反对,下无百姓责难,能够孤立君王、控制齐 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 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攻齐救鲁,您就趁势率 兵迎击他们。”
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果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 占领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大王感到危险。 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 国。”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练自身、优养名士, 有报复我的打算。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 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 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攻 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啊。勇敢的人不避危 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 义,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 吴国,您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 东去会见越王,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使越国国内兵力空虚, 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从中得到的启示。 2.把握本文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特点。 3.理解并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交际的名言警句,进 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孔子的“道” 关于孔子的“道”,清方宗诚在《论文章本原》中是这样说的:《论语》形容道体 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 真善形容道体者也。 2.如何抓准文言句子翻译得分点: ①词类活用时要翻译出。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活 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等,翻译时务必要突出它们。 ②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所谓关键的实词,是指那些在句中起关键意义的,通 常与现代汉语解释为不同的意思。其中,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 ③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来。文言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子,如疑问句、倒 装句、省略句等,在翻译疑问句时要体现疑问语气,倒转语气要将颠倒的语序理 顺,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
2.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给 我们什么启发? 答:人必须修养自身来使道发扬光大,反过来,用道 来装点门面,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 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为正义事业努力学习、 工作、奋斗等是“弘道”,哗众取宠、恶意炒作、 面子工程、表面政绩等,就是所谓以道“弘人”。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请 鉴赏这句话。 答: 它说明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人的高尚品质, 告诫人们要不惧逆境,不怕艰难。孔子意在说理, 但表达得形象生动,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语言简约, 含义深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 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 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 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 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 许诺。 子贡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 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 ,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 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 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 之中,五国各有变。(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都是齐国握有 实权的卿大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