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蜀山兀.(wù) 辘辘.远听(lù) 鼎铛.玉石(dānɡ) B .囷囷.焉(qūn )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 .阿.房宫(ē) 剽.掠其人(piāo ) 金块珠砾.(lì) D .锱铢..(zhī zhū) 逦迤..(lǐ yǐ ) 媵嫱..(yìn ɡ qián 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B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民族 C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冥迷:迷迷糊糊 D .戍卒叫,函谷举.举:高举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杳不知其所之.也 B.⎩⎪⎨⎪⎧ 使.负栋之柱使.六国各爱其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独夫之心,日益骄固.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则足以..拒秦 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⑤用之如泥沙..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⑦多于市人之言语..A .①③④⑥B .①②⑤⑦C .③④⑤⑦D .②③⑤⑥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A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B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C .虽董之以严刑D .不拘于时,学于余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对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7.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3分)()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8.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分)(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
好用兵.。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
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卒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往事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起者,卫人也。
好用兵.兵:军事B.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不厚,不善待C.而君用起,则是弃.卫弃:疏远,得罪D.鲁君卒疑之,谢.吴起谢:辞退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文侯以为....将B.亲裹赢粮C.其父战不旋踵..,尽能得士心..D.廉平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且鲁卫兄弟之国也.子卒也.B.啮臂而.盟浮西河而.下C.往年吴公吮其.父妾不知其.死所矣D.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起乃之.鲁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8分)14.仿照画线句,续写一句话,要求与画线句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4分)读杜牧的诗,像欣赏一件古玩,既有爽目清新的情趣,又有古朴凝重的风貌。
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但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试分析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C[A项铛chēnɡ。
B项椽chuán。
D项锱zī。
]2.A[B项族:灭族。
C项冥迷:分辨不清。
D项举:拔,攻占。
]3.D[D项都是助词,表判断;A项助词,补语标志/动词,到;B项动词,让/连词,假如;C项动词,巩固/动词,顽固。
]4.C[“足以”“骄固”“泥沙”“言语”古今意义均相同,分别为“完全可以,够得上”“骄横顽固”“泥土和沙子”“说的话”之意。
其他三个均属古今异义词。
] 5.D[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B[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
]7.B8.C[“同情”不正确。
]9.(1)戍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
(2)假如秦国人能再爱惜六国人民,那么可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能将它灭亡呢?(3)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后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