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规律(人物运动)
不同情绪的行走
兔子的走路动作之一
图例解析: 在图中,a时左脚接触地面,b时下沉压缩 位置,c时右脚抬起开始踏步,d时右脚抬起 到跨步的最高点。
图例解析: 图中,角色身体上下点跳动, 动作起伏很大,表现出愉快、自 信、欢快的情绪。一拍一,动作 细腻,a=u,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走 步循环。
角色夸张的走路动作 选自《木偶奇遇记》
有角度的跑步
一、人的正面跑步动作 人物正面跑步动作见图2-35。 二、人的背面跑步动作 人物背面跑步动作见图2-36至图2-37。
图2-36 人物背面跑步动作
图2-35 人物正面跑步动作
图2-37 人物背面跑步动作
人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视跑步动作
图2-38 人物跑步动作透视图
图2-39 猫人的透视跑步动作
图例解析: 图2-39中,猫从远处纵深跑近,冲出画面,共绘制了4张原画,每一单步拍4格, 猫的跑步动作幅度较大,皆为换脚的原画动作,是一个快而激烈的猛冲。 另外在侧面跑时,要注意透视的准确性。
图4 腰部的活动范围
(二)腰部的活动范围 腰关节可构成躯干前 仰后合,左右屈及横回 旋等动作。躯干的运动 会产生胸廓和骨盆在透 视上的变化(图4)。 (三)上肢的活动范围 上肢关节包括肩、肘、 腕、指,它构成上肢各 部位的伸屈、旋转、扭 动等动作。 (四)下肢的活动范围 图5 上肢的活动范围 下肢关节包括股、膝、 踝、趾,它构成下肢各 部位的伸屈、旋转、扭 动等动作。
影响人运动的几个因素
一、人的关节对运动的影
响
人的动作幅度大小受骨骼 关节的制约。人的骨骼有许多 可活动的关节,通过附在骨骼 上的肌肉收缩牵动关节活动, 从而产生各种动作。这也是我 们画动画时所要注意的部位。 图3 头部的活动范围 (一) 头部的活动范围 头部包括一个颈关节,它 构成头部的俯、仰、旋转等动 作,以第七颈关节为圆心,以 头部高为半径作弧形运动,可 前后左右移动(图3)。
走上楼梯
转弯走下楼梯
注意几个动态特征:人物行走的时候,跨步时会上身前趋;跨腿着地时, 头顶点最低;两腿收拢时,头顶最高。如图1。
一、人的走路动作规律 人走路时左右脚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 配合两条腿的屈伸、跨步,上肢的双臂就需要前后摆动(图2-11)。 为了保持重心,总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才能提起跨步。 在行走过程中,头顶的高低必然成波浪形运动(图2-12)。当迈出步子 双脚着地时,头顶略低;当一脚着地,另一只脚提起朝前弯曲时,头顶 略高。
人物的跳跃动作
2.奔跑助跳
奔跑助跳是将跑步和起跳连贯在一起的连续动作。
3.腾空翻滚
腾空动作主要是分析钟摆运动中改变力量的传递方向而完成翻滚。 基本动作段的分析是:助跑——起跳腾跃——到达滞空点——折叠身体—— 利用惯性翻滚——下落——点地——缓冲——恢复站立
图例解析: 人物在做高难度的动作时,要 时刻保持动态与平衡、姿态的变化 和重心的移动,也只有达到协调一 致,动作才优美。
图例解析: 图7中人物不小心绊倒是意外发生的动作, 可以看出人的下肢在失去重心后向前匍 匐;人的上肢动作,也因身体失去平衡 而出现了较大的运动轨迹。
第二节 人物角色的行走动作
人物的年龄、身份、工作、职业、性别的不同、加上不同感情的注 入,所表现出来的走路姿势也是不尽相同的。人物造型及拟人化的动物 的行走也是和人物行走的基本规律一样,不过类似的行走方法往往还需 要与角色的个性相吻合才行。
真实影像中人的跑步动作
人的跑步动作轨迹 1、概念奔跑 人物角色的奔跑概念动作是:跨步——换步——再跨步三个环节 构成的。 人奔跑动作的基本规律:身体重心前倾,两手自然握拳,手臂略 成弯曲状。奔跑时,两臂配合双脚的跨步前后摆动。双脚跨步的幅度较 大,膝关节屈伸的角度大于走路动作,脚抬得较高,跨步时,头顶高低 的波形运动线,相应的也比走路动作明显。在奔跑时,双脚几乎没有同 时着地的过程,而是完全依靠单脚支撑躯干的重量。有些跨大步的奔跑 动作,双脚可以是有一到两格是同时离开地面的过程。
图例解析: 几种特定情景下的行走 动作规律。角色行走动作 受环境和情绪影响会有所 不同。在表现这些动作时, 需要在运用走路基本规律 的同时,将人物姿态变化 与动作幅度、走路运动场 速度及节奏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人物不同情绪行走组图
第三节 人物角色的跑步动作
跑步的运动规律
跑步是动画片中最常见的动作之一。动画片中人物根据不同的情节、 心情、状态会有不同的跑法。如小孩的跑步,基本上全靠脚尖来支撑、 蹬出,尽量不让脚板贴地,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脚底和地面的接触面, 增加脚尖弹跃的力量,从而来获取更快的速度。 人在正常的奔跑过程中,身体要略向前倾,步子要迈得大;紧握双拳 用力甩动双臂,使身体平衡有力,不断向前迈进;脚步弯曲的程度大, 每步向前蹬出步幅也较大。并且在动画制作中要有一张双脚腾空的图片, 身体的波浪曲线运动也比走路要大(图2-30至图2-32)。
运动规律
人物常规运动规律
第一节 人的结构与运动
人的结构
人类属于脊椎动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猿人通过劳动,逐渐使 上肢与下肢得到分工,这样使得大脑也慢慢地发达了。人类通过劳动, 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以说,人类的生活内容远比动物 丰富和复杂。要研究人的运动规律,首先要了解人的生理结构。 一、人体的骨骼 人体的骨骼是构成各种动态的基础。人体的骨骼系统在结构和平衡 上是非常复杂和巧妙的,它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人体的骨骼除了 维系肌肉之外,还起到保护内脏的作用。骨骼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 有短、有圆有扁,所以能适应许多特殊的动作(图1)。
通过以上图例可以看出,跑步时攥紧拳头,手臂弯曲前后摆动,抬 得高,甩得有力;脚的弯曲幅度大,每步蹬出的弹力强,步子一离 地就要弯曲起来往前运动;身躯前进的波浪式运动轨迹的弯曲比走 路时要更大。
2.表演奔跑 行走时,后腿挨着地面; 奔跑时,后腿被抬起; 快跑时,后腿的位置更高了。 行走中,前腿伸出去,而肢体是直立的,表示速度较慢; 奔跑时,身体前倾,前腿园远远落于身体后面; 快跑时,身体进一步前倾,表示速度快,而且前脚也落于身体后方。
图6 下肢的活动范围
因此,我们在画一个运动过程时,要准确刻画出各个骨骼关节的变 化状态、没有骨骼关节的活动,就不能产生动作。 二、动态与平衡 动画表现的是连贯的、运动的形象,也就是表现姿势不断变化、重 心不断移动的状态。在生活中,重心不稳就要摔倒(图7);只有调 整姿势达到平衡,才能立得住。
图7 绊倒的动作
1 人体的骨骼图
2 人体的肌肉图
二、人体的肌肉是动作的能动力 人体的肌肉组织是牵拉完成动作任务的重要器官,人的力量是靠 肌肉运动提供的。 肌肉的唯一动能是收缩,它对骨骼牵动最明显的是手、腿的伸屈。 附在骨头上的肌肉收缩使骨头活动,能做出幅度很大的动作,如奔跑、 搏斗、跳跃等。 肌肉之间的联系十分地密切,一块肌肉的收缩往往会牵涉到许多 的肌肉跟着活动,没有肌肉的收缩,骨骼就不能活动,因此也就产生 不了动作(图2)。 三、人体的神经 人体的动作,还有一个组织严密而复杂的神经系统指挥着。这个 系统由大脑、脊椎和复杂的神经网组成,起着对身体活动的协调作用。 人体有两种神经组织,一种是感觉神经,另一种是运动神经。大脑通 过运动神经发布命令,使肌肉收缩,牵动骨骼做出各种动作。如果没 有神经系统的指挥,人就不能有条理地进行各种活动,也就做不出相 应的动作来。
第四节 人物角色的跳跃动作
1.立定起跳
立定起跳的动作可分析为:预备、身体前倾、扬臂——下蹲、摆臂—— 甩臂起跳——腾空等几个动作段落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物的分解跳跃运动姿态,注意手臂是用力伸出产生 冲力来帮助人物完成跳跃的动作。
图例解析: 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分解跳 跃运动姿态,首先是预备动作、身体 屈缩两手向后、蹬出腾空、跃起、拉 长、着地还原等姿势。在整个跳跃过 程中,人物的重心是以抛物线形式向 前移动的,身体的重心从不平衡的腾 空跃出,再经着地后不平衡到调整身 体,达到平衡稳定。
图2人走路的动作分解示意图
2、表演行走 注意人物角色的行动作会因为他的体型、性格、生活习惯、职业特征,以 及发生的场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 我们可以在概念动作的规律中加入动作的预备动作段和缓冲动作段,这样走路 的动作就充实为这样一个规律: 预备——迈步、展臂——踏地、蹲身、缓冲、换步、收臂——起身、迈步换臂、 展臂。
图2-11 走路四肢交替摆动示意图
图2-12 人行走时头顶波浪形的运动轨迹
走路动作过程中,跨步的那条腿从离地到朝前伸展落地,中间的膝 关节必然成弯曲状,脚踝与地面呈弧形运动线(图1)。 脚踝与地面所形成的弧形运动线高低幅度与走路时的神态及情绪有 很大关系。 人走路的动作分解见下图(图2)。
图1 双腿的压低与伸长形成的波形轨迹
人物的倒扑虎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