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文讲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去北海公园划船的情景,通过所见的美景表达他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
2.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分别指的是什么。
4.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感悟诗歌的表达形式。
【重点】
1.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分别指的是什么。
3.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难点】
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感悟诗歌的表达形式。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分为三个小节,每节的结构基本一致,内容浅显易懂,但是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也应当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照从远到近,从静到动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远处的白塔、绿树、红墙,后写水中的鱼儿。
在写鱼儿的时候,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最后一节是写小伙伴的质疑“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可以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中得出答案。
歌词中有两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每一次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朗读的情感也应该不
一样。
第一次是被美丽的风景陶醉,可以读得轻柔一些;第二次是面对活泼的小鱼,可以读得轻快一些;最后一次出现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快乐之中,声音可以适当地提高,读出愉悦、欢快的感受。
【教师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2.和本文有关的阅读文章。
3.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搜集到的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预习基础知识。
2课时
第课时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词。
2.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重点】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词。
【难点】
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方法一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放给你们听,说说感受。
(教师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生自由说感受)是啊,《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美妙的歌词。
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
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
今天我们就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背景,让我们划动想象和联想这两只桨,领略人生无限壮美的风光!
[设计意图] 借助音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一读为快的迫切愿望,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方法二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写的是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
它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首歌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美妙的歌词。
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
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
(媒体播放歌曲)
2.介绍北海:(出示北海公园图片)它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意图] 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感悟,朗读时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让学生练说时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以及课外活动经历等资源,鼓励他们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3.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生字。
(2)把生字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加深印象。
(3)注意形近字的辨析:“洒和酒”、“愉和偷”、“浆和桨”。
(4)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提醒学生注意“洒”、“愉”的写法;(“洒”右边是“西”,不要多写笔画;“愉”是竖心旁,不要写成单人旁。
)“荡、桨、墙”要写得紧凑。
2.认读词语。
PPT出示:
双桨白塔四周红墙环绕
轻轻洒在悄悄愉快安排
(1)读准字音,“洒”是平舌音,“绕”是翘舌音。
(2)注意叠词“轻轻”“悄悄”的读法。
3.进行朗读课文接力赛,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一读,赛一赛。
4.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读这首诗歌,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这节课就让
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走进那美丽的北海公园。
二、精读感悟,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PPT出示: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1.细读第一小节。
(1)自读课文。
首先请学生阅读词组,通过词组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后让学生朗读。
PPT出示:
双桨白塔四周
环绕红墙轻轻
[设计意图] 生字多集中在课文的第1小节。
以词组形式出示生字,有利于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课文研读分析打下基础。
(2)小船是怎样“推开”波浪的?
师:在河流、湖泊、大海边,同学们看到过波浪吗?看到过波浪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会举手或者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波浪)
师:小船是怎样“推开”波浪的呢?是“轻轻地”还是“重重地”呢?
生1:我觉得是“重重地”,孩子们在北海上使劲地划船。
生2:我觉得是“轻轻地”,因为是小小的船,波浪是很小的。
生3:我觉得还是“轻轻地”,因为孩子们是在游玩,不是参加比赛。
师:是啊,游玩时心情是放松的,那就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海面上,轻轻地划船,尽情地享受美好的时光吧!
(3)研读“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师:海面为什么能倒映白塔?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生1:因为海面平静,水比较清。
生2: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海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师:是啊,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景物,颜色又这么艳丽,才感觉公园美。
(4)“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
生1:“四周”是海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海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生2:对照图画,我们来理解“四周”和“环绕”。
师:同学们看到了景物的美丽,感受白塔的高大雄伟,体会“环绕”一词所体现绿树之茂密、红墙之绵长。
2.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儿又是怎样的状态呢?
(指名提问,用手势演示)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读这一小节诗,感受景色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荡舟北海,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那么同学们在游玩时又做了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3.组词。
【参考答案】
3.飘荡鸡汤豆浆船桨推开一堆波浪狼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