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1.什么叫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一词源于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简称公关.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组织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信任、合作的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2.公共关系的特征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传播过程,它又与其他传播形式。
概括起来有6个方面:(一)以公众为对象:公共关系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以美誉为目标:在公众中树立社会组织的美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三)以互惠为原则:公共关系不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
(四)以长远为方针: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获得美好的声誉,让公众获益,所有这一切,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五)以真诚为信条:公共关系活动需要奉行真诚的信条。
(六)以沟通为手段:没有沟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存在,社会组织的美誉就无从产生,互惠互利也不可能实现3.公共关系与广告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联系:公共关系与广告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都要借助于传播媒介才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都是为特定组织目标服务的。
由此而形成的相互联系有如下几类: (1)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每种广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公共关系性质,因为每一种广告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公众宣传组织形象,都能从一定方面为扩大组织影响作贡献;(2)公共关系常常要借助广告的形式去实现其传播信息、建树组织形象的职能。
特别是那种以宣传企业为中心,旨在推销企业、塑造形象的公共关系广告,本身就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3)广告可以借助公共关系去增强它的说服力,因为公共关系往往可以为广告作铺垫,可以通过公共关系形成有利的环境气氛,使广告更快地得到公众的认同。
二者的区别:(1)公共关系与广告的行为导向不同。
(2)使用范围和活动领域不同。
(3)传播信息的原则和特征不同。
4.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二者的相同性:(1)人际交往是自古有之的最基本的社会行为。
(2)公共关系不仅要借助于人际交往的形式去实现自身的任务,而且其本身就具有人际交往的特点。
(3)公共关系必须遵循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
二者的区别性:(1)公共关系是对简单人际交往的一种扬弃形式;(2)公共关系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比人际交往复杂得多;(3)人际交往主要依赖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协调人际关系,它采用的基本手段是人际间直接的语言传播;公共关系的交往手段要复杂得多,它往往需要大规模地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现代传播技术,策划各种专门活动才能产生效果。
5.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的根本区别所谓“庸俗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被扭曲的、庸俗化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关系学”、“拉关系”之类。
1.产生的基础不同公共关系学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由于市场繁荣和物质丰富引起的。
而不正当之风的“庸俗关系”产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则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物资供应不丰富、商品匮乏、市场萧条。
2.活动方式截然不同公共关系主张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
而“庸俗关系”则是以请客送礼,吃吃喝喝为基础的相互利用关系,是以人情、礼情为筹码的等价交换。
3.目的、内容完全不同公共关系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根本目的的。
而“庸俗关系”的中心内容无非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捞一点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谋取一些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得到的某些利益或待遇。
4.实际效果不同公共关系有助于树立一种以诚相待的合作风气,有助于形成和谐、友善、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
而“庸俗关系”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严重污染社会风气,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
此外,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公共关系的气氛浓烈,“庸俗关系”的市场就会缩小甚至消失。
6.公共关系与宣传公共关系与宣传既有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二者联系上看:宣传活动是个人或组织有目的地采用各种传播方式,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对特定信息进行讲解、说明、传播,以便说服和鼓励受众的一种社会活动。
公共关系要塑造组织形象,扩大组织影响,引起公众的注意并进而引导公众的行为,也要开展宣传活动,并在自己所有的传播活动中利用人们在宣传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理论、经验、技术和技巧。
从二者的区别上看:1.从形成历史看,宣传活动是伴随着古代文明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在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社会行为;公共关系则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2.从活动内容看,宣传活动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说”字下工夫;公共关系的全部工作则不仅仅是在“说”字上下工夫,也重视在“做”字上下工夫。
3.从工作准则看,宣传活动既可能奉行实事求是的准则,也可能奉行惟宣传者主观需要为是的准则;公共关系则只能奉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准则,否则便无所谓公共关系。
4.从行为特征看,宣传活动偏重于单方面诱导式的影响、灌输;公共关系则必须注意双向交流,双方沟通。
7.Ivy Lee19世纪下半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美国经济开始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集中。
终于爆发了以揭露工商企业丑闻为主题的新闻“揭丑运动”,史称“扒粪运动”。
从1902年开始,第一个正面发起进攻的是《麦克卢尔》杂志.“揭丑运动”与罢工运动的打击,使美国的经济界开始正视新闻界与公众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开始转变思维方式以图摆脱危机,杜邦公司是最早觉悟的一家。
在这场为企业塑造新形象的热潮中一个新的职业——公共关系职业诞生了,开创这一职业先河的是艾维·李(Ivy Lee)。
1903年,他创立了第一家宣传顾问公司,业务是专门为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提供宣传服务,协助客户建立和维持与公众的关系。
公共关系职业,也由此发端。
1905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
作为开创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艾维·李,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
8.全员公关所谓的“全员PR”是指组织的全体员工都参加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人员。
全员PR,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最高层的决策者必须支持公共关系工作,具备强烈的公关意识,把公共关系列入领导工作议事日程,并使组织的方针、政策、主要行为活动都体现出公关意识,领导要有计划有措施地支持公关工作,同时督促、检查、指导公关工作。
第二,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
组织形象的建立,不能离开全体员工的支持。
第三,在组织内部形成公共关系文化。
要使全体员工自觉地认识到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维护好组织形象和声誉人人有责,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内外交往中自觉地注重公共关系。
9.第一章小结☆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组织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信任、合作的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
☆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巴纳姆时期、揭丑运动时期、艾维·李时期和伯内斯时期。
☆公共关系在中国产生发展的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公共关系的职能是采集信息、监测环境,咨询与建议,加强沟通、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应付突变。
☆公共关系原则是真实性原则、互惠互利的原则、双向沟通的原则、“全员PR”的原则、开拓创新的原则。
第二章1.组织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
组织是公共关系的第一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的主导,它决定了公共关系的状态、活动、发展方向。
2.组织的特征(一)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组织围绕着一定的目标而形成,参加组织的人必须服从这个目标,围绕它展开工作。
(二)成员具备协作意愿。
组织是由一些具有相互合作愿望的人们组成的集体。
组织的成员们互相协作,自愿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
(三)有规范的章程和权威的领导体系。
为了确保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组织必须建立起规范的章程,同时必须有权威的领导体系。
(四)存在广泛的信息联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组织都离不开信息。
组织成员之间的联系、组织目标的确定、章程的颁布等,都是通过信息联系的。
(五)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
人、财、物是任何组织存在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此三要素缺一不可,它们是组织存在的基础保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组织离开物质基础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3.组织的分类按照组织的社会职能来划分,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等。
按照社会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可以把组织划分为赢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互益性组织、公益性组织等。
4.公众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一个特定概念,是指一切与社会组织发生联系、利益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5.公众的基本特征(一)复杂性任何组织的社会公众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从具体形式看,公众可以是个人,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团体和组织。
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机构和人员要认真分析研究公众的复杂性,从中理顺公众体系内部的关系,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和制约程度,按照轻重缓急排序,有的放矢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以取得理想的工作绩效。
(二)变化性由于社会组织的运行处于动态过程中,这也就决定了公众具有变动性。
任何组织面临的公众,其性质、形式、数量、范围等等均会随着主体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同质性同质性是指社会组织公众的形成是因为公众的成员遇到了某个共同性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发展变化将对公众成员的生活产生影响。
(四)相关性公众与组织的相关性是指公共关系中的公众必然与组织存在着一条利益联系纽带,这条纽带使公众与组织总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之中在公共关系中有一句名言:在公众关系中区分什么是公众,什么是非公众,进而具体研究、分析不同公众的不同利益需要,从组织与公众互动过程的众多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
6.公众的分类公众分类是公共关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是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必要前提。
公共关系政策的制定和公共关系方法的运用,都有赖于科学地区别不同的公众。
(一)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可以把公众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首要公众是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
次要公众是那些对组织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公众。
(二)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将公众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1.顺意公众。
指对组织的政策、行为持赞赏、支持和认同态度的公众,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基本工作对象。
2.逆意公众。
指对组织的政策、行为表现持批评、反对甚至敌视态度的公众。
3.边缘公众。
指对组织持中间态度或态度不明朗,介于顺意公众和逆意公众之间,属于中间态度公众。
(三)根据公众构成的稳定程度可将公众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临时公众是因某一临时因素、偶发事件或专题活动而形成的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