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威海市高区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影响青年群体住房租买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两类,即价格因素和社会因索。
前者主要体现在当期房价、房价预期、收入水平、收入预期、所处城市、文化程度等相关层面,而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婚姻、年龄、性别、家庭人口、心理需求等其他层面。
当然,不论其购房状况如何,住房对于青年群体而言无疑是“大件”消费。
住房的“租”与“购”看似可互为替代,但很多租房者对其租住现状并不满意,房屋租赁市场失控,这些必然加剧住房买卖市场的竞争。
那么到底该如何缓解青年群体的购房压力、改善居住条件呢?一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给住房和婚姻“松绑”,以此缓解婚龄青年的购房压力。
二是要推行因城施策、分类治理的方法,地方政府应该用政策手段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进一步改观房价预期。
三是要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住房租赁市场:通过出台更为缜密的管理条例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住房租赁平台: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弱化住房的社会附加属性,为租房者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创造更多的便利,真正提高住房“租”与“买”的可替代性.四是要加强住房公积金等住房金融制度的保障作用,更好地发挥以公积金为代表的金融政策在支持青年群体住房消费层面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青年群体住房租买选择及其购房压力研究》,《调研世界》2018年第4期)材料二:欧美发达国家,住房市场早就实现了租售并举。
居民住房自有率不高,租房意识较强,而租金回报率普遍在 2.5%~5%之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租房率和租金回报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意味着租赁市场有着极大潜力。
近年来一些城市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纷纷降低落户门槛,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的措施。
这在刺激租房需求不断上涨的同时,也预示着租赁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相关调查显示,随着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居住观念的变化,年轻人对买房的执念在松动。
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居住品质,政策也鼓励发展规范化的住宅租赁市场,这使得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的品牌“长租公寓”日益受到青睐,不少以省心、质优为特点的长租平台成为租赁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政策再次按下“加速键”,住房租赁市场迎来新利好》.《工人日报》2019年8月7日)材料三:租房,让漂泊的青年人拥有了暂时的栖息地,租金却成为他们每个月必不可少的大额消费负担.这笔消费在青年人收入中的占比,直接决定了他们生活幸福感的高低。
在城市中靠租房解决居住问题的青年人,绝大部分会选择合租,因为整租与合租之间存在较大的成本差。
以整租一居室和合租单间进行比较,在几个城市的调研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整租一居室平均月租金(3629.8元)是合租单间平均月租金(1204.3元)的3倍多.随着年龄增长,青年人的收入和生活逐步进入新的阶段,租房理念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
具体来说,整租比例变高,80后选择整租的比例比00后选择整租的比例高出7.5个百分点:租房周期也变长:这些变化意味着生活的稳定性变高。
只有不到2成的00后租房周期在2年以上,90后中这个比例是3成,80后中则达到4成。
比较各个城市的实际房租收入比,更能体现青年人生活幸福感的高低。
一般来说,一般来说,生活在租房成本相对较低、而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的青年人的幸福感会超过其他城市青年人的幸福感。
2019年主要城市整租一居室房租收入比排名(摘编自《2020中国青年居住消费趋势报告》)1. 下列对“青年租房”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群体的住房租买选择主要受到当期房价、收入水平、所处城市、文化程度等价格因素和婚姻、年龄、性别、家庭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B. 想要缓解青年群体的购房压力,仅仅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不够的,政府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改善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现状。
C. 80后与00后相比整租比例更高,租房周期更长,这表明青年人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态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80后的生活稳定性高于00后的。
D. 租房费用是漂泊异乡的青年人每个月必不可少的最大消费负担,其在青年人收入中的占比,直接决定了他们生活幸福感的高低。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住房买卖市场竞争加剧,原因在于租房者对其租住现状不满意,进而导致房屋租赁市场出现失控局面。
B. 欧美发达国家,住房市场早就实现了租售并举;而在我国、住房被赋予了诸如就业、医疗、教育等附加属性,不利于租售并举的发展。
C. 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的品牌“长租公寓”是未来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这取决于青年人对居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
D. 从材料四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个城市整租居室的租金越高,该城市整租一居室房租收入比越高。
3. 当前.我国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请结合材料一和二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赣江上冯至在赣江上,从赣州到万安,是一段艰难的水程。
船一不小心,便会触到礁石上。
多么精明的船夫,到这里也不敢信托自己,不能不舍掉几元钱,请一位本地以领船为业的人,把整个的船交在他的手里。
我们从赣江上了船,正是十月底的小阳天气,顺水又吹着南风,两个半天的工夫,便走了不少的路程。
但到下午三点多钟,风向改变了,风势也越来越紧,领船的人把船舵放下,说:“前面就是天柱滩,黄泉路,今天停在这里吧。
”从这话里听来,大半是前边的滩过于险恶,他虽然精于这一带的情形,也难保这只风里的船不触在礁石上。
尤其是顾名思义,天柱滩,黄泉路,这些名称实在使人有些悚然。
才四点钟,太阳还高高的,船便泊了岸,船夫抛下了锚。
四下一望,没有村庄。
大家在船里蜷伏了多半天,跳下来,同往常一样,深深地呼吸几下,全身感到轻快。
不过这次既看不见村庄,水上也没有邻船,一片沙地接连着没有树木的荒山。
不管同船的孩子们怎样在沙上跳跃,可是风势更紧了,天空也变得不那样晴朗,心里总有些无名的恐惧,水里嶙峋的礁石好像都无情地挺出水面一般。
妻在赣州病了两个月,现在在这小船里,她也只是躺着,不能坐起。
在她病得最重,不省人事的那几天,我坐在病榻旁,摸着她冰凉的手,好像被她牵引着,到阴影的国度里旅行了一番。
这时她的身体虽然一天天地健康起来,可是她的言谈动作,有时还使我起一种渺茫的感觉。
风吹着水,水激动着船,天空将圆未圆的月被浮云遮去。
同船的孩子们最先睡着了。
我也在此起伏不定的幻想里忘却这周围的小世界。
睡了不久,好像自己迷失在一座森林里,焦躁地寻不到出路,远远却听见有人在讲话。
等到我意识明了,觉得身在船上的时候,树林化作风声,而讲话的声音却依然在耳,这一个荒凉的地方哪里会有人声呢?这时同船的K君轻轻咳嗽了一下。
此外全船的人们还是沉沉地睡着。
我也怀着但愿无事的侥幸心理又入了半睡状态。
不知过了多少分钟,船上的狗大声地吠起来了;船上的人都被狗惊醒,而远远的讲话声音不但没有停住,反倒越听越近。
我想,这真有些蹊跷了。
勇敢的K君披起衣服悄悄地走出船舱。
这时全船的人都惊醒着,屏息无声,只有些竈宰的动作,人人尽可能地把身边一点重要的物件,往不为人注意的地方放:柴堆里,炉灰里,舱篷的缝隙里……大家安排好了,静候着一件非常的事。
我守着大病初愈的妻,不知做什么事才好。
忽然黑暗的船舱出现了一道光,是外边河上从舱篷缝里射进来的;这光慢慢地移动,从舱前移到舱后,分明是那河上放光的物体从我们船后已移到船头了。
这光在船舱后消逝了不久,又有一道光射到舱前,仍然是那样地移动。
全船在静默里骚动着,妻的心房跳动得很快,只是小孩子们睡得沉沉地。
K君走进来了,轻轻地说,远远两只划子,一只在前,一只在后,船头都燃着一堆火,从我们的船旁划过。
每只划子上坐着两个人,这不是窥探我们船上的虚实吗?我听了K君的话,也走到舱外。
暗银色的月光照彻山川,两团火光在湍急的水上越走越远了。
这是他们去报告他们的伙伴呢,还是探明了船上的人多,没有敢下手呢?我望着那两团火光,尽在发呆,狗吠停止了,划子上的语声也听不见了。
除去这满船的猜疑.和恐惧外,面前是个非人间的、广漠的、原始般的世界。
最后船夫走到我身边,他大半被这满船客人的骚动搅得不能安静地躺在被里了。
他说,不要怕,这地方一向是平静的。
“那么夜里这两只划子是干什么的呢?”“那是捉鱼的。
白天江上来往的船只多,不便捉鱼。
夜静了,正是捉鱼的好时候,鱼见了火光便都跟随着火光聚拢起来。
你看,那两只划子的下面不知有多少鱼呢……”我恍然大悟,顿时想到“渔火”两个字。
第二天早晨,风住了,船刚要起锚,对岸划来一只划子,上边有两个渔夫。
他们好像是慰问我们昨夜的虚惊,卖给我们两条又肥又美的鳜鱼。
妻,幼年生长在海边,惯于鱼虾,对着这欢蹦乱跳的鱼,脸上浮现出病后的第一次健康的微笑。
一九三九年写于昆明(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集中地表现了逃难路上人们的不安情绪和惶恐心理,作者的心理经历了担忧——紧张——焦躁——惊恐释然的变化过程。
B. 夜半时分,狗的--阵狂吠将人们带人恐惧之中,人们的神情、言行都透露出内心的无助与无奈,与广漠的外部世界达成了一种契合。
C. 文章记叙的是一次逃难经历,读起来又像是一篇历险游记。
既有生活的惊险侧影,历险时的惊恐心情,又有游山玩水的淡然闲情。
D. 文章行文情景交融,写人写事写景,无不有声有色,风声鹤唳的气氛,使得那个夜不能平静,使夜色和江不能平静,悬念迭起。
5.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赣江上的一段历程,虽说是有惊无险,但文章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使人心惊。
请分别概括文中的三次波澜。
6. 文章结尾以含蓄、风趣的笔调写道:“他们好像是慰问我们昨夜的虚惊,卖给我们两条又肥又美的鳜鱼。
”又说妻“对着这欢蹦乱跳的鱼,脸上浮现出病后的第一次健康的微笑”。
请探究这样结尾的好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
《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
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
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