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经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

或者二便失常, 有时下痢,有时便秘。

胸闷, 胸痛, 手麻, 四肢麻。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用四逆汤汁治疗。

厥阴病到了少阴还没治好, 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叫做厥阴病。

厥阴症就进入肝脏, 还有心包经。

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热外寒等。

-------------------------------------------------------六经辨证对应一天的时辰是:太阳:巳午未 9am-3pm阳明:申酉戌 3pm-9pm少阳:寅卯辰 3am-9am太阴:亥子丑 9pm-3am少阴:子丑寅 11pm-5am厥阴:丑寅卯 1am-7am-------------------------------------------------------如何理解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明厥阴■观天地知人事接触中医时间长了,我发现有一些问题看似平常,却一直没有搞清。

即使你问一些专业的中医师,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比如,为什么膀胱经叫足太阳膀胱经,胆经,叫足少阳胆经,而胃经叫足阳明胃经;同样,脾经为什么叫足太阴脾经,肾经叫足少阴肾经,而肝经叫足厥阴肝经。

这些经名前面的定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人如动物,朝天朝外一侧为阳,朝地朝内一侧为阴,这就是人体经络命名之谜先说说阴阳的问题。

中医从来就认为,世间万物皆分阴阳,这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因此,中医,不只是因为是中国传统的医术才叫中医,而是因为它是阴阳中和的医术才叫中医。

因此,中医上可以治国,中可以治人,下可以治病,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因为道理是相通的。

古人从自然世界中悟出的道理。

抬头,看到天,低头看到地,环顾四周看到的人,也就有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地、日月、山河,一阳一阴,就组成了世间的一切。

具体到人体,如何来确定阴阳呢?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题图上,选了一只猎豹作比喻。

对于地上行走的动物来说,都是背朝着天,腑朝着地,只有人除外,是直立行走。

朝着天的部分,接受着来自“阳”的天空--太阳的照射,给身体以能量和动力;而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阴”的大地,集中在腹部,靠着后背太阳给的能量,化解成血液流遍全身,滋养各个脏器。

因而人体中,外向的部分,就属于阳,而内向的部分,就属于阴;换言之,以人体作为四脚行走的动物比喻,朝着天的部分为阳,朝着地的部分为阴。

因而太阳经,就是走的后背,而太阴经就是走的大腿内侧。

说完人体阴经和阳经的分布,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阳经里又分为太阳、少阳和阳明;而阴经里又分成太阴、少阴和厥阴。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是这样说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足太阳膀胱经解析足太阳膀胱经,就是足三阳经的“开”。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什么意思呢?州都:州,水中可居住土地也;都,故君旧宗庙的城为都;州都为河流口岸之处。

津液藏焉:津,水渡也,有舟船之意。

津来源于饮食,出于腠里为汗,下达膀胱为尿。

(腠:皮下空隙。

)液,气之所煦成液也;液从水谷化生,其清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

藏,收存也。

气化:气,云也;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膀胱的特点有三:其一,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根,故为都;二,人体水分泻下之前停留于此,水来土囤,故有州意;三,人体水分由火之气化于此,如同大地清气上升为云,云遇寒降下为水,完成天地相交。

膀胱,又名净府、水府、玉海,位于下腹部,是水液聚积之地。

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水液,经过气化后排出小便,其功能隶属于肾。

治宜: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等法。

膀胱经为什么叫足太阳膀胱经?“太”是什么意思,是“极端、过”的意思。

太阳,也就是最大的阳气出处。

膀胱经在12经络中的主要作用是升发人体的阳气的,换言之,人体有没有精神,气力是不是足,都依赖于膀胱经是不是通畅。

为什么不通呢,是因为湿闭住了,无法气化。

当按摩师将我们后背走一遍罐之后,我们就会感觉后背很松快,就像卸掉一块盔甲一样的轻松,这就说明我们的阳气得以升发了。

同样,运动也能达升发阳气的效果,一出汗,也气化了,也会感觉轻松,“动则生阳”就是这个道理。

■足少阳胆经解析说完足太阳膀胱经了,我们再来说说枢,足少阳胆经就是足三阳经的“枢”。

少,是什么意思?是缺少了意思。

少阳,也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说门处于半掩状态为少。

在《黄帝内经中》胆被称之为“中正之官”。

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中,纳入也,纳入范围(口),加一竖含上下通彻之意;正,是也,一为上位,放于止上,是上位止于正道。

中正乃不偏不倚,符合规矩,上下通彻。

决断:决,行流也;断,截断也,喻为人诚实专一却没有别的技能。

决断二字用于胆之职能,贴切而妙哉。

决断含义有二:一拿主意做决定;二决定事情的魄力。

胆不像其他脏腑的功能显而易见,如:胃化食,小肠分清浊,大肠吸收水分。

胆只是一个装着绿色胆汁的囊。

可是他的职能是诚实专一的,就是决断事物。

胆,中正的禀性与其他的脏腑有着显著的区别。

腑为阳,阳主动、主泻。

小肠、大肠、胃、膀胱,水谷一类在其中处于流动和下泻的状态。

脏为阴,阴主静、主藏。

心、肺、肝、脾、肾,藏精华而不泻。

胆却一腑两性,没有单一藏或泻的偏性,它藏中有泻,泻中有藏,如:肝的胆汁充足时,藏而不泻;而肝的胆汁不足时,泻而不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以储存和排泄胆汁为职责,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因无传化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胆汁,与脏相似,与腑有别,归属为“奇恒之腑”。

胆默默得担负着十一脏腑免疫功能的职责。

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少阳,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门处于半开的状态。

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开车挂档踩离合时那种“半连动”状态,踩下去就离开,抬脚就连上。

因此胆经非常的重要。

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中,膀胱经最多,达67个,而第二多的就是胆经,有44个。

大家都知道《人体使用手册》当中敲胆之说,为什么陈玉琴老师这么强调敲胆经呢?不是膀胱经不重要,而是我们自己很难敲打到膀胱经,因而退而求其次,只好敲胆经。

何况《黄帝内经》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可见重要性。

■足阳明胃经解析足阳明胃经是足三阳经的“合”,此时阳气处于关闭状态,不再往外释放。

阳明,日月为明,日为阳,月为阴。

我们吃的食物本身都是带着阳气,带着能量的东西,而到了胃里,它将被阴血消化变成阴血,因而它是一个阳和阴相伴随的过程。

这样你就不难理解“阳明”这个概念了。

胃,与脾相表里,仓廪之官。

《素问·刺法论》曰:“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仓,谷藏也;廪,发放。

仓廪,即管理财物并按时发放的官员。

五味:酸、辣、苦、甜、咸各类食物的总称。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降为和。

胃管理食物予以加工,再按时向人体输送营养。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人的生存靠食物,食物靠胃的加工方可被吸收,所以胃是人所需要的气与血的大海。

既然五脏六腑之气皆如江河归于胃之大海,善医者用下泻法,将病聚于胃泻掉,可事半功倍。

胃为六腑之主,胃燥则六腑不宁。

胃为火炉,万火之源,不可燥热。

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

胃为什么是足三阳经的合呢?我们吃的食物,是不是都是带有阳气的东西,都是见过太阳的东西,这些带有阳气的东西,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带给我们能量,而进入到人体的什么部位呢?这个部位,就是胃。

进到胃里,阳气就此关闭在此进行消化了,消化食物本身是需要阳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吃饱饭后,会感觉有点困,因为大量的气血都集中到了胃去消化食物。

■足太阴脾经解析说完了足三阳经,我们再来看看足三阴经。

先说说足太阴脾。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太阴,就是阴经的完全开放状态。

脾作为后天之本,它主运化。

它将阳经“合”后的胃里的东西,变成可被人体体吸收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小肠、肾、大肠、膀胱、肝等。

因而,它是需要完全开放吸收的,因而它是阴经的“开”。

脾,谏仪之官。

《素问·刺法论》曰:“脾为谏仪之官,知周出焉。

”谏仪:谏,正也,以道正人行;仪,论事,言得其宜为之仪。

谏仪是以正确的立场,论述适宜恰当的事情。

知周:知,用口陈述;周,密也,善用其口则密,周密之意。

知周之意,是用口做周密的陈述。

“知周”是对君主之官而言。

谏者,多别善恶以陈于君。

谏仪官需备有三德:一正也,以明是非,以辨善恶;二义也,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具有薄云晴天气概;三大度,公而无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