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研究论文

鲁迅研究论文

论“吃人”命题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浅谈祥林嫂之悲剧“吃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汇,它总是与鲁迅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狂人日记》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吃人”问题,更因为它常常被认为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做出的独特发现和惊人概括;所以,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那里,“吃人”便被赋予了非同一般词汇可比的特殊意义:它是“鲁迅文化观中具有一贯性的思想”,也是鲁迅“理想人性思考的一个反题”,更是“鲁迅思想研究中具有基石意义的内容”。

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很多都包含有“吃人”的寓意,例如《祝福》,相较于《狂人日记》、《孔乙己》,还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吃人主题的延续。

祥林嫂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贫苦农民,同样是被那样一个社会吃掉的。

祥林嫂是悲剧的,祥林嫂之死是很凄惨的。

那么,祥林嫂究竟是怎样被“吃掉”的?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文本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这是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后,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大家对她的称呼。

然而祥林嫂已经再嫁,大家都不叫她“贺六嫂”,为什么仍然叫她“祥林嫂”呢?
小说写于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祥林嫂改嫁是“有罪”的,在“大家”眼里,祥林嫂是克夫克子的命,克死了第一任丈夫,第二任丈夫也死了,连她的儿子都被狼吃掉了。

所以大家都认为祥林嫂是“不吉利”的,雇主鲁四老爷把她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用不着她沾手。

镇上的人们也以挖苦祥林嫂为乐趣,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

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吓唬
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本来祥林嫂在倍受打击之后就有点神经失常了,在听了这样的话后,就更加不安了,硬是花了一年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而在捐门槛后,她仍被禁止参加祭祀,最后她精神崩溃了,最终被解雇,沦为乞丐,惨死于除夕夜晚。

祥林嫂是悲剧的,是活生生被这社会吃掉的。

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祥林嫂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那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自古起,女子就要遵守“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祥林嫂既死了丈夫,儿子也死了,势力的大伯又要来收屋子,封建礼教容不下祥林嫂这样“伤风败俗”的女人,她的死,冷死,看似偶然的,而在那个社会,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

鲁镇上的人们从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

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家族忠孝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部分组成,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中,自觉地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史要求相适应,在稳固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坚固,忠臣、顺民、节妇的追求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于是,无数像祥林嫂这样的人就被封建社会和它的忠臣、顺民们给无情地吞噬了。

作为标题的“祝福”,它首先是文化代码,向读者传递着知识――中国由远古流传至今的社会风俗。

并且还担任着“提出谜面、保持悬念和最终揭示谜底”的释义代码,它还最终指向一种抽象的含义:那就是与死亡、献身、甚至意识形态的牺牲有关。

表面上祥林嫂是被鲁镇上的人逼死的,但真正的凶手却隐藏在背后,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一种关于家庭、祖先崇拜、妇女的理学的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在中国人民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即使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后,这种意识形态也并没有消除。

这个社会是“吃人”的。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旧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