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摘要】死者作为特殊的一个主体,其作为物质载体的人身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亡,但其生前所取得利益,却作为人类既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客观存在。

死者的人格利益事关人格尊严和善良风俗,民法应当予以保护。

其保护的方式便是仅仅侵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对死者人格利益进行独立保护的直接保护,和当侵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行为同时侵害了其近亲属的人格权,通过保护死者近亲属的人格利益,实现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间接保护相结合,来实现对死者人格利益的合理有效保护。

【关键词】死者;人格利益;权利能力;保护一、我国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相关学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死亡,是每个自然人不可抗拒的规律。

但是,并不能因为自然人的死亡而抹杀其生存时的价值,其所创造和享有的精神、物质财富,于是便存在这样的问题:死者的人格利益是否应该保护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

我国在保护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也采取积极的态度,并且经过学界的讨论,一致认为:死者人格利益应当受民法保护。

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死者权利保护说该学说观点是,自然人死亡后,仍可以继续享有某些人身权。

如有的认为,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权利能力仍部分继续存在,如死者名誉权。

有的认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可以分离,即尽管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但自然人仍然可以在死后享有某些民事权利。

即死者可以成为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人身权、隐私权的权利主体,直接受法律保护。

(二)死者法益保护说该学说观点是,自然人死亡后,不能成为民事权利主体,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不再享有人身权。

对于死者,法律保护的是法益,而不是权利。

法律不仅仅保护权利,而且还保护超出权利范围的合法权益,保护死者的法益,这不仅仅是死者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利益的需要。

“因此,死者名誉应该作为一种合法利益而存在,并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

”(三)近亲属权利保护说该学说的观点是,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权利能力终止,名誉权即告消灭,但是在我国现阶段,根据公民通常的观念,死者的名誉、好坏,往往影响对其近亲属的评价,因此侵害死者名誉可能同时侵害其亲属的名誉。

如果侵害,则亲属可以以自己的权利为依据要求承担侵权责任。

同时有学者指出,纯粹侵害死者名誉时,因为死者人格已不存在,所以不是侵权行为;如果侵害死者名誉导致死者遗属名誉受损,则属于侵害了遗属的名誉权;或者损害了遗属对死者的敬爱追慕之情,也侵害了遗属的人格利益,遗属均得请求停止侵害和损害赔偿。

(四)人格利益继承说该学说的观点是,人身权是专属权,不能继承,但是人身权和人身利益不可混为一谈,后者具有可继承性。

就名誉而言,继承人所取得的不是名誉权,而是名誉利益的所有权。

死者的身体利益、人格利益和部分身份利益都可以继承。

名誉利益也可以由法律主体以遗嘱方式遗赠给他人。

与此类似,有学者主张名誉权包括名誉所有权(一种无形财产权),自然人死亡后,名誉权消灭,但是名誉所有权成为遗产,可以继承。

以上几种学说较具有代表性,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些学说,但无论学者主张何种,都认为对于死者的某些人格利益,须予以某种方式和程度进行保护。

只是当我们在“瓜分”这些学说,迫切想找到归属感的时候,有两个问题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死者的人格利益的性质。

二、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死者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必然会涉及到死者是否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问题,这关乎到死者能否成为权利主体,能否保护其权利。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一个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能力,也即作为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的能力(或称资格)。

或者说,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权利义务的归属资格。

这种资格意味着一种可能性,即具有了民事权利能力才存在取得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就没有这种资格,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具体的民事权利或者义务。

德国学者拉伦茨曾说:确定某人具有权利主体资,意味着将通过行使权利所获得的利益归属于权利主体。

也即能作为权利主体者必然是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者。

对于死者是否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争论,有的学者主张死者拥有民事权利能力,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死者是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也就是说,在我国,死者是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

虽然我国民法大量来自于大陆法系,但不是所有的大陆法系国家都有明确规定民事权利能力终止的时间以及确认死者的民事主体地位,这也成为某些主张死者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学者的有力支撑。

不过,从民事权利能力存在的实质分析,死者是不应当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的。

首先,具有自我意识。

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具有自我意识。

死者,不管是医学意义上的脑死亡者,还是终结于生物生命的主体,他的意识已经不存在了,也就当然不具有人格生命,更不可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主体。

其次,能够表示意志。

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将其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但是,人只有将自己的意识表示于外,才能证明其意识的存在。

因此,只有当人能够“表示意志”之时,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

比如婴儿,其虽没有语言能力,不能将自己的意志通过说话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其出生后通过啼哭、手脚的动作等仍能独立地向社会不特定人表示意志,表达他的喜怒哀乐,因此民事权利能力可以认定为始于出生。

但是,死者是不可能“表示意志”的,个体的死亡意味着人的意志的灰飞烟灭,在没有意志的情况下何来“意志的表达”,因而权利能力也就终止于死亡。

(二)死者人格利益的性质死者的人格利益究竟是权利还是利益,又或者是法益,一直以来都是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有学者提出,死者的人格利益是死者生前权利,这也是死者人格权利说的主要观点。

但是,经过推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权利的存在必然依附于一定的主体,也就是说,不存在没有主体的权利。

赋予死者权利就等于承认死者拥有民事权利能力,这同民法的基本原理是相违背的,甚至导致民法整个基础理论的动摇,因此,死者的人格利益不是死者所享有的权利。

那么,死者的人格利益保护究竟保护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保护死者人格利益其实是保护死者的法益。

史尚宽认为法益乃法律间接保护之个人利益;洪逊欣认为法益是法律之反射作用所保护之利益。

也就是说,法益是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而不是权利。

利益作为适合社会主体存在与发展需要的因素或条件,它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因为主体状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比如“名誉”。

名誉作为一种道德约束机制,追求好名誉是每个公民的共同心态,好的名誉有利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而不好的名誉则会降低主体的社会地位。

因此,名誉作为社会对死者生前各种因素的评价,这些评价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是死者生前进行社会交往和生存的条件。

虽然主体死后,不会再有荣辱是非观念,也不会因为名誉被损还而感到痛苦或受到任何的经济损失,但是死者的名誉是否受到损害,却会影响人们对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的公正评价。

这种名誉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说死者人身的灭亡就等于他生前积累的精神财富也随之消失。

中国人自古就有“死后留名”、“流芳百世”的朴素情感,侵害死者名誉,无疑是在贬损死者在生者中的形象,更是对死者亲属精神寄托的一种打击和毁损。

因此,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是保护死者“身后安宁”的道德需要,也是保护生者精神慰藉的法律需要。

三、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路径(一)对死者人格利益的直接保护曾世雄先生曾《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中指出:法律上之主体,指依法律之规定,得享有或负担生活资源变动效果之单位实体。

从法律适用于何者之角度言,即法律规定之适用对象,从生活资源变动之角度言,即变动效果归属之单位实体。

生活资源之变动,有享有之一面有负担之一面,有涉及权利、法益,亦有涉及自由资源者,范围广泛。

权利(义务)之主体,指依法律之规定,得享有权利负担义务之单位实体。

权利(义务)之主体,虽然包容有权利面及义务面,但仅涉及生活资源中之权利,并不及于法益及自由资源。

鉴于民法从权利本位出发而作规定,因之,权利(义务)之主体一辞,通常简称为权利之主体。

也就是说,曾先生将法律主体与权利主体拆分开来,这里的法律主体涵盖权利主体、法益主体、自由资源主体,而死者则是法益的主体。

这一划分方法恰好解决的死者的主体问题,也就是说侵害死者的人格利益,其实质就是侵害了死者生前的法益。

解决了死者的主体地位后,就涉及到有谁来保护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了。

在这里,近亲属作为死者最亲近的人,其本身对死者就有一种道德情感的维系,因此由近亲属来保护较为合适。

只是不同于“近亲属权利保护说”,这里的近亲属是以死者的名义提起诉讼,而不是以其自身的名义起诉。

这时,近亲属的地位类似于“代理人”,即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主张权利,只是这里的“代理”是特殊的代理,不需要经过死者的授权,并且是全权代理。

一般人对死去的亲人都有深深的怀念之情,对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损害往往会使死者的亲人感到愤怒、屈辱,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近亲属对死者的人格利益保护更为积极。

作为“代理人”的亲属与死者之间也存在着亲疏之分,因此应当将“近亲属”的范围限定在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并且近亲属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是不存在顺序之分的,只要侵害了死者的人格利益,此范围内的近亲属都能提起诉讼。

法院可通过合并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同一个受害主体的侵权之诉。

但是,这里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死者没有近亲属的情况下如何维护其人格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近亲属的范围扩到亲属、受遗赠人,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也可以主张保护,只要这种侵害行为严重打击了其对死者的敬仰之情。

有学者提出可以由检察机关提出保护,笔者认为这种方式较适合对历史名人的名誉权的保护。

历史名人作为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精华,其人格利益已不仅仅属于其家族成员,而是作为整个国家的文化而存在,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

对历史名人的诋毁、污蔑,会影响这个国家民众的价值观趋向,是与一个国家的道德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由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比个人提起侵权诉讼的影响更大,效果更明显。

(二)对死者人格利益的间接保护对死者人格利益的间接保护其实是一种补充性的保护,其立足点在于: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侵害的同时也可能会侵害到近亲属的人格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近亲属可以以自己的人格权受到侵害为由,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要求侵害者赔偿其因此所受到损失。

通过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实现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近亲属可以获得较多的金钱赔偿,并且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

但是在近亲属的人格利益未受损害的情况下,仍需通过直接保护的方式来实现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四、结语综上所述,死者的人格利益作为客观存在的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死者虽然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但并不影响其成为法益的主体,通过其近亲属以死者的名义提起诉讼的直接保护方式和近亲属以自己的名义提起侵权之诉的间接保护的结合,死者的人格利益保护是能够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