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第6期 收稿日期:2012-07-09 作者简介:李 论(1983-),男,辽宁锦州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生;长春 130012资源平等与资格理论:评德沃金与诺齐克的平等之争李 论 [摘 要]罗伯特·诺齐克对模式分配正义原则提出了三个批评:模式原则肯定会被自由所扰乱、再分配政策是不正义的、要维持模式原则就必须侵犯自由。
诺齐克并没有为其观点提供成功的证明,他对自由和资格概念的使用并不能支持他的绝对财产权的论证,对模式原则的三个批评也都有大量的反对理由和反例存在。
罗纳德·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虽然也属于模式原则和诺齐克的批评对象,但资源平等被证明是与自由高度相容的,其本身的目标也为再分配提供充分的理由,背后的理论假设和概念运用似乎比诺齐克的论证更有合理性。
因此,资源平等能够成功地避免诺齐克的批判。
[关键词]资源平等;模式原则;罗纳德·德沃金;罗伯特·诺齐克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6-0030-06 自约翰·罗尔斯发表《正义论》以来,在罗尔斯平等观的深刻影响下,罗纳德·德沃金和罗伯特·诺齐克分别成为平等自由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的代表人物。
这两个理论学派之间的交锋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界的一个辩论主题。
具体说,作为平等自由主义的德沃金,提出了资源平等理论。
就资源平等形式的完备性和内容的深刻性而言,是任何一个关注平等价值的人都不能忽视的。
但是,资源平等受到了诺齐克的资格理论的批评。
德沃金在著作中很少回应这一批评,那么资源平等能避免诺齐克的这一批评吗?这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资格理论与资源平等(一)初始拍卖和保险如果威尔·金里卡的归纳是正确的,那么德沃金的目标与罗尔斯是一致的,“德沃金接受了‘敏于志向’和‘钝于禀赋’的目标———正是这个目标激发了罗尔斯的差别原则”[1](P142)。
正是为了追求这个目标,德沃金提出了资源平等理论。
德沃金试图分配给每个人一份平等的资源份额,这个资源份额是由每个人获得的资源给其他人造成的成本决定的。
那么,怎么来描述和衡量这一标准呢?德沃金认为只要没有人嫉妒其他人的资源份额就行了,因为如果一个人获得的资源价值非常高,给别人造成的机会成本高于另一个人的资源份额,后者就会嫉妒前者的资源份额。
创造一种机制让所有人都不羡慕其他人的资源份额,就是初始拍卖的作用。
德沃金相信真正平等的方案至少在理论上应该有一个平等的起点,于是他假设一群海难的幸存者来到一个陌生的荒无人烟的小岛,由于没有人对这个小岛拥有权利,人们决定对这些资源进行分配。
德沃金指出一旦分配通过了妒忌检验(envy test),那么这个分配就是公平的。
妒忌检验是指“一旦分配完成,如果有任何居民宁愿选择别人分到的那份资源而不要自己那份,则资源的分配就是不平等的”[2](P63)。
虽然可能每个人所得的资源份额并不相等,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份额很满意。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妒忌检验呢?德沃金提出初始拍卖的方式,即假定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购买力(100个蛤壳),人们会对每个人想要的那份资源进行拍卖,拍卖者要不停出价,“看看这种价格能够清场,也就是说,在那个价位上是03否只有一个人购买,而且每一份都能卖出去。
不然拍卖者就调整价格直至达到清场价格”[2](P64-65),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人人都表示自己很满意,物品各归其主”[2](P65),拍卖就结束了,妒忌检验也通过了。
初始拍卖的优点在于通过出价的方式展示出每份资源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这对德沃金来说很好地表现了每个人的“志向”。
但是,初始拍卖之后,是不是就能保证一直没有人羡慕其他人的资源份额,从而保证持续的资源平等呢?德沃金认为,“假如拍卖如所描述的那样取得了成功,移民这时便有了资源平等。
不过也仅仅是在这一时刻,因为在拍卖完成之后如果立刻让他们自己随便尝试生产和交易,妒忌检验马上就会失效”[2](P70)。
因为人们尽管获得了平等的资源份额,但是由于人们的劳动技能、勤奋程度、生活目标,尤其是运气的差异。
很快,在人群中就会出现贫富差距。
某些人就会“更喜欢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那份”[2](P70)。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资源平等要纠正这些不平等么?答案还得回到德沃金的理论目标那里去寻找。
根据德沃金“敏于志向、钝于禀赋”的目标,如果这些贫富差距是由人们的选择所造成的,就不应该得到纠正;相反,如果这些贫富差距是由人们的禀赋所造成的,就应该得到纠正。
进一步地,德沃金按照同样的标准将运气划分为选择运气(optional luck)和无情的运气(brute luck)。
于是,由选择运气造成的厄运,就不应该得到纠正,这反映了个人选择的责任。
而由无情的运气造成的厄运,就应该得到补偿。
因为个人无法,也不应该为此负责。
现在看来,德沃金的目标是通过某种机制来补偿人们禀赋所带来的资源上的差距。
这如何能够实现呢?毕竟我们不能转移人们的禀赋,更不可能控制无情的运气。
德沃金认为,如果找到一种方法可以使无情的运气转化为选择的运气,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个人责任,并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补偿了。
德沃金的思路是先作出反事实的假设。
假设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几率失去他所珍爱的某种禀赋,并在初始拍卖中提供相应的技能保险。
这种保险会根据每个人愿意投保的金额,在一旦失去相应技能的时候提供补偿,并且越能带来巨大利益的技能将会有更贵的保险费。
如此,再根据人们的保险金额拟定税率,以所得税的形式向技能不足者提供帮助。
很显然,如此一来,禀赋较差者将被看做是在初始拍卖中购买了技能保险的投保人,因此现在予以的补偿就可以看做是社会支付的保险金了。
这样,资源的再分配就获得了合法性。
虽然过程复杂,德沃金最终还是回到他的平等目标———“敏于志向,钝于禀赋”了。
(二)诺齐克的资格理论诺齐克的资格理论建立在他对模式分配正义原则的批评的基础上。
他认为“如果一种分配原则规定分配随着某种自然维度、自然维度的权重总和,或自然维度的词典式序列而变化,那么让我们把这种分配原则称为模式化的”[3](P186)。
实际上,模式原则就是按照某一标准或标准序列而进行的非历史的分配的原则。
“几乎所有被提出来的分配正义原则都是模式化的”[3](P187)。
他还幽默地表明,模式的分配正义原则实际上是在做一道填空题,即“按照每个人的__给予每个人中填空”[3](P191)。
在这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分配正义确实如他所说,每一个分配正义的方案都可以在空中填上一个词来表明他们的分配标准。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可以在空中填上“同等自由和社会处境”等等。
很明显,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强调给每个人一份平等的资源份额。
这实际上就是在遵循一个单一的分配维度。
因此,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也属于诺齐克所批评的模式原则。
诺齐克还进一步向我们证明模式原则是如何不可欲的,他举了一个后来非常有名的例子。
假设一个社会普遍承认资源分配D1是合理的(你可以把D1想象成任何你推崇的分配),那么经过人们之间自愿的资源或财产的转移形成的分配情况D2不也应该是合理的么?假设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具有高超篮球技能的张伯伦与球队签订了从每场球赛中提成25%门票收入的合同,如果有100万人乐于观看他的比赛,那么他就获得了25万,这远超过其他人的财产。
由于整个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都出于自愿,并且以一个公正的资源分配D1为起点,即使它可能破坏了原有的某种模式原则(使人们之间出现巨大的资源不等),在道德上似乎也是完全正当的。
当然,虽“说每一种模式化的(或最终———状态)原则都注定被个人的自发行为所破坏,而这些个人自发的转让他们在这种原则下所得到的一些份额,这也许有些言过其实”[3](P196),但是“任何带有平等主义成分的分配模式都会被个人的自发行为所颠覆,每一种令人十分满意以致实际上被设为分配正义之核心的13模式化条件,也会如此”[3](P197)。
这个例子的说服力是明显的,它似乎能够解释我们的很多道德直觉,但是政治哲学家不可能满足于此,他们力图分析这个批评究竟包含了哪些貌似符合我们道德直觉的观点。
乔纳森·沃尔夫认为这个例子至少包含三个对模式原则的批评:(1)任何模式原则都会像D1那样最终受到人们自由行动的破坏。
D1分配模式无论是什么,都很快会由于人们的自愿转移和馈赠而遭到破坏;(2)如果D1是正义的,那么由D1经过自愿的步骤产生的D2不同样是正义的么?任何分配模式,只要由正义的起点经过正义的程序产生,那么它也一定是正义的;(3)与第一个观点相联系的,一个模式原则要想维持下去,就必须禁止人们的自由行动,从而侵犯了人们最宝贵的自由[4](P178-179)。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资源平等的条件下,这三个批评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二、资格理论与资源平等的分歧诺齐克对模式原则的三个批评是很重要的,后来很多研究分配正义的学者往往都不厌其烦地重复引用张伯伦的例子来进行相关论证。
具体到资源平等理论,上述批评意味着:资源平等是否支持任何形式的自愿转移?如果我们以初始拍卖作为起点,然后让他们去随意交换,那么结果一定是正义的么?试图修正这种结果的残障保险和技能保险否是多余?维持资源平等所采取的初始拍卖、残障保险和技能保险是否侵犯了自由?具体地说,这些机制是否侵犯了人们的财产权?它们导致的再分配税收是对有技能者的奴役么?这一系列问题对于资源平等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资源平等就会面临严重挑战。
(一)自由搅乱模式自愿交换在任何一个与市场经济相容的社会正义制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诺齐克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重新分配的计划都将不断受到自由馈赠和交换的困扰,因此重新分配不可能不经常受到人们馈赠和交换物品能力的干扰”[5](P162)。
这就是诺齐克对模式原则的第一个批评———自由搅乱模式。
在资源平等的条件下,资源交换是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德沃金的假设中,荒岛幸存者的生存意味着人们必须以自己的技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果没有劳动成果的自愿交换,生存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用德沃金的论述:“即移民们在初始拍卖之后,形成了一个单一的经济体而不是一些互相分割的经济体”[2](P83)。
这样,自愿交换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人不可能生产出自己生存所需的全部物品。
因此,某种形式的自愿交换成为必要,成为资源平等的一种内在要求。
那么,我们关心的是,资源平等准备接受任何形式的自愿交换而不加以限制么?资源平等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志向去生活,初始拍卖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优越性。
通过拍卖的形式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志向,都公开地表明某种生活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同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平等者的德沃金肯定不会反对康德的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立法者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