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概论体育的发展
我国古籍记载: “燧(sui)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 令人无腔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 故为燧人。” ——〈太平御览》
(三)体育起源
1.体育萌芽于生产劳动
石球
大约l0万年前的丁村人文化遗址首先出土,4 万年前的许家窑人文化遗址大量发现。4、5千年 前的西安半坡人文化遗址,除发现大量石球外, 还意外地发现了为小女孩陪葬的可能是用于游戏 的石球。后来在江苏、安微一些地区还发掘出不 少镂空陶球。石球最早是狩措用具。 我国西南边境的纳西人过去打猎用中国古代 小说中关于武术技艺的神话故事的就是一根绳两 头接石头的“飞石索”,可以作为旁证。
第64页)
“[庖牺]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 丝柔为瑟,均土为埙(xun),礼乐于是兴 矣。”(《拾遗记》卷一,《百子全书》第七册)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zhuo)木为耜 (si),揉木为耒(lei),耒耨(nou)之利以教天 下。”(《周易·卷二·系辞下传》第64页)
3.体育产生于军事训练活动
如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场大战(炎帝族和蚩 尤族的战争,黄帝、炎帝联军共同打败蚩尤族的 “涿鹿之战”,黄帝族和炎帝族之间的“阪泉之 战”)和后期的禹伐九黎三苗的战争,均属此类。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 之野。”(《山海经 大荒北经》)
“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 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 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 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抵。汉造角 抵戏,盖其遗制也。”(《述异记》卷上,《百子全书》第七
《世界体育史纲要》(程登科) 凡是一个生物,要战胜一个环境, 一定要有运动,这种运动就是“体育”。 ——超社会的观点
(三)精力过剩说
德国大诗人薛来尔(1759-1805)所首创,英国著 名哲学家斯宾塞附和之——薛斯学说。 他们认为:“儿童充满着原始的动物能力, 肌肉能力,而无法静止。”薛来尔说游戏是“过 剩精力无目的的放散。”又说游戏是“发散过剩 精力之方法。” 斯宾塞说“人类和高等动物,因为高度进化 之结果,于生存以外,还有余力 ”,又说“休息 以使精力的一部分,能够分予其它事物,因为上 述原因,所以产生游戏性无目的之活动。 ”
清末新政” ( 三 ) “ 清末新政 ” 与近代体育教 育制度的初建
“清末新政” 《奏定学堂章程》 (1903年)颁布实施,它 是我国第一个实施的新教育学制。
二、西方近代体育 (一)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16世纪末) 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 16世纪末)、 世纪 16世纪末 宗教改革(15世纪 世纪—) 宗教改革(15世纪 ) 启蒙运动(18世纪20年代) 启蒙运动(18世纪20年代) 世纪20年代 批判禁欲主义,提倡“灵肉一致” 1.批判禁欲主义,提倡“灵肉一致” 2.复兴古代希腊体育 3.近代体育思想形成
第二章
体育发展
舒盛芳
副教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理论教研室)
导 学:
1.了解西方体育(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 中国体育(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的发展脉 络 2.了解各个时期体育发展的主要事实、人物 和特征
世界历史长河九曲十八湾
文 艺
古希腊
兴
复 15 世 纪 ) ( 现 代
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4.体育萌芽于原始宗教信仰和娱乐活动 (1)原始的舞蹈与娱乐
戏剧史家认为;人类歌舞最早产生的动因大约有如 下几点; 1.对于劳动成功的庆祝; 2.对于自然的祟拜; 3.对于祖先的崇拜; 4.对于两性的诱惑。
(2)宗教祭祀
用于娱乐和劳动预备训练的舞蹈,在 宗教信仰出现后增加了一个新功能——用 于祭祀和祈祷。“在祭祀中用巫歌巫舞, 这种艺术活动便由娱乐变为娱神了”。
一、体育起源学说
(一)神仙传授说
新约(基督教的圣经的故事) 一些人遇难落于陷阱之中,那是万 丈深渊,于是上帝令一个神蜘蛛吐了一 条丝,叫他们爬上来,从此人们学会了 爬绳运动。
中国古代小说中关于武术技艺的 神话故事 张三丰的武功 程咬金的斧法 ——唯心论
(二)本能练习说与环境决定论
葛罗司(瑞士科学家),他把游戏的 起源归入本能。认为“游戏因本能而起,本 能因游戏而发达,以为将来生活之预备的练 习。” ——纯生物学观点
夏商时的学校教育重视习射、御, 西周的学校把射、御列为学校的必修课。 学生年满15岁开始学射、御。 商周时期,无论在宗教祭祀或是重 大庆典活动,都要献舞助兴,盛行乐舞。 因而学校把舞蹈作为教育内容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周学校乐舞教 育兼有体育和德育两种职能。
2、春秋战国学校的教育的目标是“文武兼 备” 孔子,是继老子之后的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 《史书》记载,“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 者如堵墙”。
代表——《黄帝内经》 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
(2)“静以养生”的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3)“动以养生”的思想 以杂家的《吕氏春秋》为代表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2.代表人物
华佗,主张“动以养生” 。“晓养 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五禽戏”(虎戏、鹿戏、熊戏、猿戏、 鸟戏)
第二节 近代体育 一、中国近代体育
(一)西方近代体育的引进与传播
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 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 19世纪60 代。
欧美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欧美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①19世纪6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 世纪6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 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 ②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并在中国办教会学校和发 展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展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中国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③中国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归国时带回近代体育运 动; ④外国的先进科学理论和体育专业书刊在中国翻译 出版发行,宣传和介绍近代体育内容; 出版发行,宣传和介绍近代体育内容;外国人自身 在中国的直接影响等等。 在中国的直接影响等等。
5.萌芽于医疗保健活动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 之始,阴多滞伏而湛(zhan)积,水道塞, 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 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第二节
古代体育
一、中国古代体育
(一)古代导引养生思想的发展与体育
(一)古代导引养生思想的发展与体育
1.养生思想流派 (1)以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
2、隋唐武举制与体育 (1)推行俯兵制。 (2)创建武举制。 (3)发展射箭。
(四)民间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 1.蹴鞠 战国时期,蹴鞠又称蹋鞠、踢鞠, 用以练武、娱乐、健身。 唐代的“鞠” 是“以胞为里,嘘 气闭而蹴之。”
(五)中国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三、西方古代体育 (一)古代希腊体育
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
操馆进一步从事运动锻炼,和成年一起参加各种社会和文娱活动, 操馆进一步从事运动锻炼,和成年一起参加各种社会和文娱活动,以谋取高官 厚禄。18~20岁 受两年军事训练,第一年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 厚禄。18~20岁,受两年军事训练,第一年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第二年到边 远地区军中见习。 远地区军中见习。
(四)行为复演说与客观反映论 行为复演说是美国人斯太雷海尔所创。 认为体育是人们行为的复演,是生活劳动 的重演或再现。
客观反映论认为,体育起源于人们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看到鸟飞、兽奔、 蛇行、兔跳等活动形象并模仿其形而运 动即成体育。
二、体育起源
(一)人类最原始时期的生活简况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 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 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 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 备。” ——《吕氏春秋·卷二十.恃君览》
古 代 体 育
近 代 体 育 苏 联 十 月 革 命
体 育
中国历史长河九曲十八湾
代 社 会
现
夏
宋 、 元
( 19 49 )
商 、 周
三 国
隋 、 唐
1840
明 、 清
中国体育长河九曲十八湾
西 方 起源Biblioteka 育 体现 代 体 育 1949
中 国 古 代 体 育
中 体育 体育 1840
第一节 体育的起源
9000户斯巴达人———25万希洛人
2、雅典的体育教育
完美人的教育——雅典人 7 岁前在家接受教育 , 7 ~ 14 雅典人7 岁前在家接受教育, 完美人的教育 雅典人 岁的男孩进入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 岁的男孩进入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 , 音乐学校教授字和音 体操学校教授体操和游戏;12岁后接受比较正规的体 乐 , 体操学校教授体操和游戏 ; 12 岁后接受比较正规的体 育训练,内容有赛跑、跳远、投标枪、掷铁饼和摔跤5 育训练,内容有赛跑、跳远、投标枪、掷铁饼和摔跤5项运 此外,还有游泳和舞蹈等。14~18岁 动, 此外,还有游泳和舞蹈等。14~18岁,富家子弟可以到国家体
弓箭 弓箭是生产劳动技能向军事技能和 体育项目演化的又一个极好例证。
2.体育萌芽于教育活动
原始教育没有文字和书本,也投有专门人员和 场所,手段就是劳动现场的口耳相传和行动模仿, 开始时主要内容就是—些简单的生产技能和自卫本 领。 教育愈原始,其中身体教育因素所占的比重可 能愈大。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 绳而网罟(gu),以佃以渔。(《周易“卷三“系辞下传》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 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冀方》各 30卷,以及《摄养枕中方》等书,对后 世影响很大。《千金要方》强调养性要保 持身体和平,预防疾病。在书中保存了两 套完整的功法,即“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 (18势)和“老子按摩法”(49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