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6.水处理在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意义重大,处理方法很多,其中离子交换法最为简单快捷,如图是净化过程原理。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水中阳离子的总数未发生变化
B.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时,H+则被交换到水中
C.通过净应H++OH-=H2O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固体混合物X可能含有NaNO2、Na2SiO3、FeCl3、KAlO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某同学对该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溶液甲中一定含有NaNO2、Na2SiO3,可能含有FeCl3、KAlO2
A.T1>T2
B.海水温度一定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海水中溶解的CO2随之增大,CO32-浓度降低
C.当大气中CO2浓度确定时,海水温度越高,CO32-浓度越低
D.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时,海水中的珊瑚礁将逐渐溶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中给出的图,涉及模拟空气中CO2浓度以及温度两个变量,类似于恒温线或恒压线的图像,因此,在分析此图时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温度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将模拟空气中CO2浓度固定在某个值,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升高温度可以使 分解,即让反应 逆向移动。
C.步骤③步用HNO3酸化,是为了防止SO42-和过量的稀Ba(OH)2溶液中的OH-的干扰,没有CO32-,选项C错误;
D.溶液中,一定有Fe2+、SO42-,可能有NH4+,溶质可能是(NH4)2Fe(SO4)2,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易错点为C.步骤③步用HNO3酸化,是为了防止SO42-和过量的稀Ba(OH)2溶液中的OH-的干扰。
答案选C。
4.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多除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外,还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测得不同温度下(T1,T2)海水中CO32-浓度与模拟空气中CO2浓度的关系曲线。已知:海水中存在以下平衡:CO2(aq)+CO32-(aq)+H2O(aq) 2HCO3-(aq),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原固体混合物X中一定有KAlO2
C.固体乙、固体丁一定是纯净物
D.将溶液乙和溶液丁混合一定有无色气体生成,可能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溶液甲能和盐酸反应生成固体乙,说明溶液甲中含有硅酸钠,固体乙为硅酸,溶液甲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说明含有亚硝酸钠,则溶液乙含有氯化钠和盐酸,固体甲可能是氯化铁和硅酸钠双水解生成的硅酸和氢氧化铁,或还存在氯化铁和偏铝酸钾双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溶液甲可能有剩余的偏铝酸钾。硅酸或氢氧化铝都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丙为硅酸钠或还有偏铝酸钠,固体丙为氢氧化铁。溶液丙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生成硅酸沉淀或氢氧化铝沉淀,溶液丁含有碳酸氢钠。
C.结合A的分析可知,大气中CO2浓度一定时,温度越高,海水中的 浓度也越大,C项错误;
D.结合B项分析可知,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会导致海水中的 浓度下降;珊瑚礁的主要成分是CaCO3,CaCO3的溶解平衡方程式为: ,若海水中的 浓度下降会导致珊瑚礁中的CaCO3溶解平衡正向移动,珊瑚礁会逐渐溶解,D项正确;
【详解】
A.升高温度可以使 分解,反应 逆向移动,海水中的 浓度增加;当模拟空气中CO2浓度固定时,T1温度下的海水中 浓度更高,所以T1温度更高,A项正确;
B.假设海水温度为T1,观察图像可知,随着模拟空气中CO2浓度增加,海水中的 浓度下降,这是因为更多的CO2溶解在海水中导致反应 正向移动,从而使 浓度下降,B项正确;
【详解】
A.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依据电荷守恒,水中阳离子的总数增多,A不正确;
B.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时,水中的Ca2+、Na+、Mg2+与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H+发生交换,H+则被交换到水中,B正确;
C.通过净化处理后,水的导电性减弱,C不正确;
D.阴离子树脂填充段存在反应H++OH-=H2O,D不正确;
B
石油分馏时接收馏出物
为收集到不同沸点范围的馏出物,需要不断更换锥形瓶
C
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
实验中需测定的物理量是反应时间和生成氢气的体积
D
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充分震荡后静置,待溶液分层后,先把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再让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
3.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与W同族,W的核电荷数是Y的两倍,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Z>W>Y>X
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W>Y
C.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
D.W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发现Y形成了双键,因此推测Y是氧或者硫,考虑到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与W同族,W的核电荷数是Y的两倍,因此Y只能是氧,W是硫,X为氢,Z则只能是钠,故该物质为亚硫酸氢钠,据此来分析本题即可。
故答案为A。
1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一定浓度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出现黑色沉淀
H2S酸性比H2SO4强
B
将木炭和浓硫酸共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一定是CO2
C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Y、Z、W分别是H、O、Na、S。
A.根据分析,四种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为 ,A项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W<Y,B项错误;
C.氢和Na可以形成氢化钠,这是一种金属氢化物,C项正确;
D.硫只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硫酸)才是强酸,二氧化硫对应的水化物(亚硫酸)是一种弱酸,D项错误;
⑤AlCl3溶液与氨水反应只能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和弱碱不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故⑤不选;
⑥硫粉是弱氧化剂,只能将铜氧化为硫化亚铜,产物与反应条件无关,故⑥不选;
⑦Na2CO3和HCl反应,盐酸少量时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盐酸过量时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条件不同,产物不同,故⑦选;
符合条件的有①②③⑦,故选D。
答案选C。
5.某透明溶液可能含有NH4+、Fe2+、Fe3+、SO42-、Cl-、CO32-离子中的若干种。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已知Ag2SO4微溶于水,可溶于酸):
①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Ba(OH)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没有气体产生,过滤;
②向①所得的沉淀加热灼烧,最后得有色固体;
③向①所得的滤液,先用HNO3酸化,再滴加AgNO3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
A.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瓶,使溶液向一个方向做圆运动,勿使瓶口接触到滴定管,溶液也不得溅出,操作合理,故A正确;
B.锥形瓶不能密封,难以接收馏分,故B错误;
C.气体可从长颈漏斗逸出,应选分液漏斗,故C错误;
D.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则分层后,先把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再让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D错误;
【详解】
A、氨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NO,NO和氧气与水反应得到硝酸,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故A正确;
B、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水和氯气,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次氯酸钙和氯化钙,即生成漂白粉,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故B正确;
C、Al2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氯化铝溶液受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得不到无水氯化铝,故C错误;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
向1 mL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0.1 mol·L−1NaOH溶液,先产生蓝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FeO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溶液,硝酸铁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铁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铁,不能生成FeO,所以不符合转化关系,故A不选;
B.SiO2与稀硝酸不反应,故B不选;
C.Al2O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铝溶液,硝酸铝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过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氢氧化铝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铝,偏铝酸钠加热得不到氧化铝,所以不一定符合,故C不选;
②Na+O2常温下得到Na2O,点燃或加热时得到Na2O2,条件不同,产物不同,故②选;
③Cu和HNO3的反应,浓硝酸:4HNO3+Cu=Cu(NO3)2+2NO2↑+2H2O;稀硝酸:3Cu+8HNO3=3Cu(NO3)2+2NO↑+4H2O,条件不同,产物不同,故③选;
④铁和氯气的反应只能将铁氧化为正三价,反应条件、用量、浓度等不同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相同,故④不选;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阳离子交换柱段,自来水中的Ca2+、Na+、Mg2+与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H+发生交换,Ca2+、Na+、Mg2+进入阳离子交换树脂中,树脂中的H+进入水中;在阴离子交换柱段,NO3-、Cl-、SO42-进入阴离子交换树脂中,树脂中的OH-进入水中,与水中的H+反应生成H2O。
D、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乙醇与氧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想反应生成乙醛,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故D正确。
答案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