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观题
答案:
(1)英国等受法西斯侵略的资本主义国家。表明美国要向这些国家提供武器等援助。
(2)让美国维护英国利益,向日本施加压力,并冒与日本作战的风险。罗斯福不愿为英国利益而战。
(3)尽量避免过早与法西斯国家交战,利用战争的机会发展经济,增加黄金储备,坐视各交战国互相削弱实力。维护美国的利益。
4
答案:
(1)把苏军在远东的军事行动纳入美国制定的进攻日本的总战略的轨道,限制苏联在东方的扩张和取得苏联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
1942年4月xx致xx的信
材料三:
我们正在为
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无法在这方面作出许诺。
──摘自1942年5日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
材料四:
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第二战场的最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xx总统xx提出:
“xx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材料二xxxx日记中记载了
1941年9月xx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
“话题转到了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乘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俄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三在
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太平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其内容应当有: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
“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xx等《第二次世界大战xx》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3)变化:
由“中立”到参与并领导反法西斯战争,与苏联两分天下,推行霸权政策。结果,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4分)
(4)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外交政策,各大国都是根据自身的实力提出利益要求,并把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4分)
2
答案: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根源在于其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和反共政策。法国追随英国,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以及慕尼黑会议上与英国共同推行该政策;美国表面上实行了“中立”政策,实际上有利于法西斯侵略,因此,它同样执行了纵容侵略的政策。它们的幻想表现在二战初期的“奇怪战争”、“静坐战争”等方面。实行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玩火自焚,只有世界各国联合起来,用正义武装来捍卫和平,3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大国的崛起实际意味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试述一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表现。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为改变旧的国际格局,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3)举例说明美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哪些相同结果?
(4)各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什么共性规律?(4分)
——摘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7)
材料三苏联本身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摘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9)
回答:
(1)据材料一,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6.(09年xx卷)
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1.
(1)表现:
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日本取得东亚霸权,美国国际地位提高,最终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
欧洲列强实力削弱,美国和日本实力增强。(8分)
(2)xx:
扩充军队,进入莱茵军事区,撕毁《凡尔赛和约》;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侵占苏台德地区;吞并奥地利;突袭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8分)
(3)当时德国主力集中于苏德战场,在西线力量比较薄弱。(2分)
(4)罗斯福、斯大林的主张符合材料一的精神,丘吉尔的主张则不符合。因为前者符合《华盛顿共同宣言》中所规定的共同反对纳粹暴政,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原则,后者拒绝尽快开辟第二战场,违反了这个原则。(4分)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947年6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只是,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9分)
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
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
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
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
我无须对诸位说:
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征服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
1942年8月斯大林致英国政府《备忘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的主张和战略意图,会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对于1942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丘吉尔是什么态度?目的何在?(3分)
(3)材料四斯大林所说的“最有利条件”是什么?(2分)
(4)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人谁的说法符合材料一的精神,谁的说法不符合?为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二表明了什么问题?
5、材料一:
本宣言签字国对于„„称为大西洋宪章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
──
1942年1月《xxxx》
材料二:
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即使还没有得到全盘成功,但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
──摘自
(2)说明了强国为谋求妥协,不惜牺牲弱国利益,体现了大国霸权主义。
(3)表明罗斯福争得了苏联在政治上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有利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5,
(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东西夹击德国,减轻苏联压力,沉重打击德军,加速德国法西斯灭亡。(2分)
(2)拖延甚至拒绝,目的在于让苏德双方在战场上互相削弱但有利于英国。(3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1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
明图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
——摘自《xx第82届国会关于
xx军事形势听证会》
材料二
1945年2月10日,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11日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
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
“存在的最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众要求’为口实,建立满洲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限制苏联在东方的扩张和取得苏联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支持。
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