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0)2分/题×5填空题(20)1分/题×20单选题(10)1分/题×10多选题(20)2分/题×10计算题(10)2分/题×5问答题(30)5分/题×6第一章名词解释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
心理测量: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心理特质的行为表现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测验:是测量的工具,是对行为样本进行测量的系统程序。
极限行为测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做出最好的回答,有正确答案。
旨在了解个体在某种心理特质或行为表现上的最佳表现水平。
典型行为测验:要求被试按通常的习惯方式做出反应,无正确答案。
旨在了解被试在某种心理特质或行为上最一般、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
常模参照测验:将被试测验结果的分数与常模分数相比较来解释被试的成绩。
标准参照测验:将被试测验结果的分数与一个既定的标准比较来解释被试的成绩。
个别测验:一个主试每次只能测试一个被试的测验。
团体测验:一个主试可以同时测试若干个被试的测验。
测量的三个元素是什么?1.事物及其属性——测量的对象①外显的vs内隐的②确定的vs模糊的③物理的、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2.法则——指导测量的规则和程序3.数字——测量结果的表示方式量表有哪四种水平?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按照参照点和单位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理解心理测量的性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性质1.间接性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是通过对外显行为的测量来推论心理特质。
2.相对性对心理或行为水平的判断,没有绝对的标准。
只有将一个人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才能做出判断。
3.时空性心理测量的结果容易受时空因素的影响,往往反映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环境条件下的心理水平和特点。
4.客观性客观性即测量的标准化问题,是测量的基本要求。
测量的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解释等程序的规范性。
●问题1.对于任何特质的测量都不存在普遍认同的一种方法。
2.心理测量通常都基于有限的行为样组。
3.测量的结果总会受到误差的影响。
4.测量量表缺乏定义清晰的单位。
5.心理特质不能仅以操作性定义来界定,还必须说明它与其他特质或可观察现象之间的关系。
心理测验的三个要素是什么?1.行为样组:出于经济性、可能性等的考虑,每个测验是所欲测量行为的一个样本。
样本的代表性决定了测验的质量。
每个心理测验都要求被试做某些事情,因此不要求被试做出任何外显行为的测量不是心理测验。
2.标准化:指测验的一致性。
主要包括: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规则、分数解释的标准化。
3.客观性:指测验不受主观支配,测量的方法是可重复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样本的代表性和测验的标准化都是为了保证客观性。
衡量测验客观性的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鉴别力。
了解高尔顿、卡特尔、比纳等心理学家对心理测量发展的主要贡献。
●高尔顿:①提出了有关心理测量的重要观点。
认为:人们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首先是数量上的差异,是可测量的;人的能力分配是呈正态分布。
②建立了人体测量实验室,尝试通过测量人的感觉能力,进而推断人的智力。
③是应用等级评定量表、问卷法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
④对测验的结果尝试用科学方法进行处理。
●卡特尔:①于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②将实验心理学与测验运动相结合,把心理测验对心理学的作用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
③把心理测验带到了实验室以外。
●比纳:①与西蒙共同编制出第一个可供实际使用的心理量表——比纳—西蒙量表。
②在理论上确定了智力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为正确设计智力测验确定了方向。
③把测验从实验室的实验变成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工具,解决教育问题。
④为智力测验的内容、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模式:用年龄做准则;测量一般的智力科学的心理测验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905年,比纳与其助手西蒙合作编制了世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同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介绍此量表。
第八章名词解释智力测验: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测验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高低的过程。
也指这种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本身。
智商:是用来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反映一个人聪明程度的概念,是用来解释智力测验结果的指标。
年龄量表:测验是将题目按照所适应的年龄段进行分组的,在一个组的题目中,可能包括有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测验题目。
项目量表:将测验的题目以测试的内容为依据组织成不同的分测验,分别对不同的智力内容进行测试。
适应性测验:对每个被试只进行与其水平最相适合的一些题目的测试,而不是要求每个被试都完成一样的全部题目。
智力测验中表示智力水平的三个指标各有什么优缺点?●智龄:优点:当时使智力测验的结果变得简单、明白、有意义。
缺点:只能表示一名儿童的绝对水平,不能用于比较实龄不同的儿童智力的高低。
●比率智商:优点:能表示智力的相对高低。
可对不同实龄的儿童的智力进行比较。
缺点:不能用于解释全年龄段的智力发展(其基本假设是智力发展和年龄成正比,然而年龄增大就不是如此了)●离差智商:优点:适于解释全年龄段的智力发展适应性测验的优点是什么?①这样的测验不会一开始就让被试觉得很难而产生挫败感,也不会让被试觉得很容易而不认真对待测验。
②它能让测验者用最少量的时间收集到最大量的信息。
③它能尽量减少测验者因为操作过多的项目而可能出现的测验疲劳等现象。
掌握SB-IV的理论基础。
SB-IV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智力分层模型。
该理论把智力界定为三种不同层次的能力:①第一层是一般能力(g)②第二层是三种主要能力:晶体能力、流体分析能力和短时记忆③第三层是三种特殊能力:言语推理、数量推理和抽象视觉推理。
SB-IV的特点是什么?①测量的内容更加全面,包括了言语、数量、空间及短时记忆等方面,言语内容的比例有所降低,改变了早期版本较偏重言语内容的倾向。
②测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了根本的改变,采用了项目量表的组织形式。
③在施测程序上,仍然保存了原先适应性测验的特点,即每个人只接受那些难度水平适合于他自身实际表现水平的题目的测试。
④测验能提供更全面而详细的信息。
除了提供代表一般推理能力的总分(即总智商)之外,还可获得四个领域的分数,以及15个分测验的个别分数。
掌握韦氏智力量表的特点。
①组成方面的特点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是由一系列的测验所组成的测验家族,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适用不同年龄阶段的三套量表组成。
WPPSI(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适用于4~6.5岁;WISC(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W AI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
②测验结构的特点采用项目量表的结构形式。
整个测验分为若干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若干个分测验构成。
③分数解释上的特点韦氏测验最早引入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能提供被试智力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
掌握WISC-IV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WISC-IV采用项目量表的结构形式,由4个分量表构成,共有14个分测验(其中10个正式测验,4个备用测验)。
韦氏智力量表的优缺点是什么?●优点:①可对智力的多方面进行反映。
②采用了成套式的结构。
③率先引入离差智商的概念,用其代替了比率智商。
④整个韦氏测验的3套量表互相衔接,适用的年龄范围广。
●缺点:①在预测被试的学业成绩方面,效度不如斯坦福—比纳量表。
②韦氏量表对测量智力极高和极低的被试不大合用。
③施测程序复杂费时。
团体智力测验的优缺点是什么?●优点:①程序简便、效率高,实用性强。
②测验更容易实现标准化。
●缺点:①主试无法直接观察被试的反应,对于疾病、疲劳、焦虑等可能暂时影响成绩的因素不易觉察。
②题目类型受到限制。
③对每个被试都施测全部题目,缺乏灵活性。
如何看待传统智力测验的争议和价值?●争议:斯腾博格就智力测验的实际情景性问题、对于先前学习知识的要求、速度问题、测验的焦虑、测验依据的智力理论等方面对传统智商测验进行了批评。
关于智力测验,其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智力测验的正确性(智力测验是否测到了与智力无关的东西、是否测到了智力的全部、能否真实反映智力)与智力测验的公平性。
●价值:①智力测验分数的稳定性是不具有争议的。
②智力测验的结果能有效地预测人的某些成就。
IQ分数能解释个人学业成就1/4的变异量,能预测个人社会地位1/3的变异量、1/5的经济收入变异量。
③智力测验结果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人员的选拔、安置、教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