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_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第五章_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程序教学
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运用于教 学的典范; 将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 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 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 后让学生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并及 时给予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的 知识。 知识项目序列/及时强化 有助于学生的自学,为计算机辅助教 学(CAI)奠定了基础。
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惩罚
惩罚Vs负强化 惩罚的运用必须谨慎,应与强化结合使用
斯金纳与斯金纳箱
四、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行为矫正技术
(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 的体系建构,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知识。布鲁纳 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 自己的东西。
(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1.
结构课程论
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编写教材的最佳方式:螺旋式上升的学科基本结构
学习类型
接受学习:指学生接受教师现成的知识结论。与讲授 法(直接教学法,direct teaching)相对应。 发现学习:指学生独立或合作通过解决问题去获得知 识与技能。与发现式教学相对应。 机械学习:没有理解知识含义的学习。
这一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关于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从早期的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条件 反射学说和以苛勒为代表的顿悟说,到后来的行为主 义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直到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构成了一套系统的学习理论。不同的 学习理论有不同的特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 进行比较。
三、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
《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1913
习惯说(“刺激-反应说”)
感觉、情绪、思维 ——肢体反应 非习得性反应——(条件化制约)——习得性反应 学习的本质
在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即经典条件反 射建立的过程 频因律/近因律
婴儿恐惧形成实验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J. S. Bruner)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教 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 教授。他于1960年创建 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 心,任中心主任; 1962—1964年间任白宫 教育委员会委员。主要 著作有《教育过程》、 《思维的研究》、《认 知心理学》、《发现的 行为》。
评价:环境决定论者 价值
对心理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客观的研究方法,对心理学走向科学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批判遗传决定论,重视环境教育在发 展中的作用
批评:
机械唯物论 否认人的意识
四、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第五,给予及时反馈强化以增强行为动机。
三种强化模式都可以增强行为动机。
对班杜拉理论的简评
关注社会行为的习得,而非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 建立在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上,以人为研究对象; 强调观察学习的方式,从而丰富了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 关于环境、个体与行为三者交互作用的理论,强调认知 因素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更加全面地阐释了 影响行为的因素; 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模式,完善了强化学习原理;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过程和示范教学过程,揭示了示范教 学的一般规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课堂管理
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对不良的行为予以惩罚 (?)。 慎用惩罚 结合强化使用,用正确的行为代替不正确的行为
行为塑造与矫正
通过小步强化最终达成目标,即将目标行为分解 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就给予强化, 直到最终达到目标,这种原理也叫连续接近法。
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矫正儿童不良行为
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 结构。 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知识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的知识结构— —编码系统
(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 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Learning by discovery & Learning to discovery 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 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
社会学习: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 经典实验 :观察学习
/programs/view/Msls6_pr6sc/
观察学习四阶段
榜 样 行 为
1 注 意 阶 段
2 保 持 阶 段
3 复 制 阶 段
4 动 机 阶 段
习 得 行 为
强化
直接强化:是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 评价 替代性强化: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 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满意而进 行的自我奖励。
价值:
揭示了奖励、练习和准备情况对学习和行为习得的影响, 对学习理论和教学有重要意义,对后来的行为主义理论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批评:
混淆了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把动物学习的规律推广 到人类学习上; 对学习的心理机制的解释过于简单,忽视了人类学习复杂 的心理过程和意识水平; 将学习过程看作是盲目的,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 的目的性。
价值:
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及其行为治疗与行为矫正之中, 生命力延续至今。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他揭示的操作性 条件反射现象,丰富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同时也打破了传 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批评:
斯金纳仍然是一个行为主义者,犯有和早期行为主义者同 样的错误
社会学习理论Vs行为主义理论
一、观察学习
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学习,也 叫直接经验的学习; 替代学习(即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 果所进行的学习,也叫间接经验的学习。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来进 行学习。
学习的结果:习得社会行为及行为方式; 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进行的。
布鲁纳特别强调知识学习中认知需要和内部动机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 反射),而学生的好奇心是其内在动机的原型,是学生内在 动机的初级形式; 反对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张教 师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 其教学应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社 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 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 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 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 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 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 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 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 献奖。
行为
应答行为(经典行为反射) Vs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后果是行为的直接强化
两个因素:操作及强化 正强化/负强化 连续强化/断续强化 间隔强化/比例强化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关注内部信息加工过程
一、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
学习:
对知觉情境的重新组织——新的完形
重视刺激-反应之间的组织——对组织结构的豁然改 组和顿悟 学习的过程:渐进的尝试错误——顿悟
评价强调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的学习和顿悟,有助于揭 示人类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和复杂学习过程。但过分强 调顿悟而全盘否定尝试-错误。
二、影响观察学习 的因素
三元交互作用论
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与物理条件) 个体(信念/期望/态度/知识)/观察者因素 行为(个体行动/选择/言语)
观察者预期 结果预期
效能预期
自我效能感
三、观察学习与示范教学
首先,在教学情境中确认适当的榜样。 其次,确立示范行为的机能价值。对这种机能价值的预 期可以增强学生对观察对象的注意。 第三,引导学习者对观察到的对象进行表征。引导学生 对观察对象进行言语表征、图形表征或动作表征。 第四,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
(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什么是学习:
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对信息的“贮存”,而是对 信息的“提取”(retrieva1)。提取的关键在于组织, 在于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布鲁 纳说:“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 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因此,学生的记忆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 一个发现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Ausubel)是当 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 的教育心理学教授。主要 关注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 同时在理论医学、临床医 学等领域也有研究。 1976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 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奖。主要著作有《意义言 语学习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 点》、《学校学习:教育 心理学导论》须谨慎,应与强化结合使用
强化Vs惩罚
鼓励行为 (强化) 抑制行为 (惩罚)
正强化(在某一行 正惩罚(在行为 呈现刺激 为后通过呈现满意 之后通过烦恼或 的刺激来加强行为) 痛苦的刺激来抑 制或减少该行为) 负强化(通过移去 移去刺激 令人厌恶的刺激来 加强行为) 负惩罚(通过移 去令人愉快的刺 激来减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