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学思想卢梭 (2)..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学思想卢梭 (2)..
我们的回答是:
“返回自然”的口号,目的在于用古 朴与现实的虚伪和不平等比较,用 理想的自然社会来否定腐朽黑暗的 现实社会,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 为一个启蒙思想家追求理想王国、 张扬个性自由解放的社会理想。
当然,卢梭所说的“自然状态”,并 不是原始社会,而是由订立契约组成的、 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平等、自由的国家,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自然思想 是他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一种 社会理想。
卢 梭 故 居 ---日 内 瓦
(二)成长经历 1、父亲走后,他到舅舅家寄住两年, 这期间,舅舅也曾把他送到一个牧师处 学习古典语文、绘图和数学。 2、在他12岁时,就去当学徒,先跟一 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 了苛待。 3、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 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 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文艺思想之一: 对科学艺术的否定与批判
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强调,艺术与科 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 知识的积累加强了政府的统治而压制了个 人的自由。他总觉得,物质文明的发展事 实上破坏了真挚的友谊,取而代之的是嫉 妒、畏惧和怀疑。
论《论科学与艺术》手稿
印象深刻的句子
1、“我们的灵魂是随着我们的科学 和我们的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 越发腐败” 2、“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 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
读书的爱好:
• 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 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 饭后互相朗读。有时通宵达旦地读,有次父亲听 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 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 书阅读,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 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 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
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 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 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 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 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 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
自己解决的问题: 如何评价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 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 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 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这样 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 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 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 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 比这个人更好!”
中国出版的版本
• 作者: [法]卢梭著, 陈伟功、吴金牛译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 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 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 奠基者。假如有人拔掉木桩或者填平沟壕, 并向他的同类大声疾呼:“不要听信这个骗 子的话,如果你们忘记土地的果实是大家所 有的,土地是不属于任何人的,那你们就要 遭殃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
(三)成名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
1、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 狄德罗认识,并从 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最重要的 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但 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 2、1750年卢梭对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赢得 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因此成为巴黎名人。 3、随后他又写出了许多其它著作,包括《爱弥 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 《忏悔录》,1761年《新爱洛琦丝》。 4、卢梭对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 《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学思想
第五组:张丹丹 殷昭君 张友萍
卢梭
个人简介 文艺思想 政治思想
《忏悔录》
一、卢梭的个人简介
卢梭:全名让-雅克· 卢梭,1712年6月 28日 --- 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的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政治理 论家和作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的思想先驱,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 代表人物之一。
文艺思想之二: “返回自然”的口号
卢梭认为在社会国家出现前的自然状态下, 一切人都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但自从出 现了私有财产,人类便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富欺贫、强凌弱。卢梭断定,所有这一切灾 祸,都是私有财产造成的。有了私有财产, 便产生了文明社会,便出现了人压迫人的现 象,发展到专制政治阶段,即封建君主专制 时期,不平等达到了顶点。因此,他强调人 类应当“回归自然”,归复到“自然状态” 下面去。
《忏悔录》
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 悔录》是最早最有影响的 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 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 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 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 露风格的影响。
• 全书的主题是通过卢梭坎坷的一生控诉封 建社会对人的迫害和腐败。在这部被称为 “文学史上的奇书”的自传里,卢梭是把 自己作为标本来剖析的。他认为自己与那 些迫害他的人相比,是纯洁的。这是一个 平民出身的人对封建专制社会的大胆挑战, 也是为维护人权尊严的宣言书
印象深刻的句子
3、“自从学者从我们中间出现以后, 好人就不见了。从前罗马人是安 心实践德行的,但他们开始研究 德行后,一切就不见了。从前罗 马人是安心实践德行的,但他们 开始研究德行后,一切都完了”
讨论解决的问题: 如何评价卢梭对科学与艺术的批 判与否定?
自己解决的问题: 如何评价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 讨论解决的问题: 如何评价卢梭批判与否定艺术的观点? 留给老师的问题: 卢梭把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归结于私有制的产生, 那么私有制的出现真的是一种罪恶吗?我们应该 如何评价私有制?
教育思想
• 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据此, 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是卢梭 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 • 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 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爱弥儿》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 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爱弥儿》卷首语
• 观点:腐朽的社会文明,即封建社会和封 建文化教育是损害人的自然本性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 对策:“返回自然”的口号,用自然社会 对抗封建社会。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认为 应当重新教育封建主,贵族和懒汉,正确 的教育他们的儿童,只有这样才能根治社 会的弊病。
留给老师的问题: 卢梭把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归结于私有制 的产生,那么私有制的出现真的是一种 罪恶吗?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私有制?
中国出版的版本
• 作者: [法]卢梭著, 何兆武译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印刷时间:1963年
《社会契约论》用社会契约学说解决国家的 起源和本质问题。他强调人是生而自由平 等的,天赋人权不容剥夺。主张国家应以 人间的社会契约为支柱,实行民主共和国 形式的直接的人民政权。为了自由,人们 有权进行革命,以便恢复天赋人权。
(四)和朋友出现分歧
从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 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的纠纷。虽然起初法 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 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 尼· 狄德罗和 让· 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 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与伏尔泰反目
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 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 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 的仇敌。此外卢梭属于情感主义,与伏 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他的一些同事开始疏 远他,大约在这个时期,他患了明显的 偏执狂症。虽然有些人对他表示友好, 但他却采取怀疑和敌视的态度,同他们 每个人都争吵过。
(六)逝世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 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 维拉去世(恰与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 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 狗扑伤践踏。 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 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 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棺椁
卢梭的塑像
文艺思想之三: 对个性与真情的呼唤
卢梭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人只 有回到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得到净化, 情感才能获得自由。他将艺术抒发情感与 追求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人的本 性和情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顺 应自然而避免恶习和偏见的影响,文艺作 品充分表现这种个性和情感,才能有利于 发挥艺术的教育作用。
(五)感情生活
•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 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 多重角色。 •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 居。对于戴莱斯,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 感情。戴莱斯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 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 形式上的婚礼。戴莱斯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 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 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 签的第一个孩子。
(一)家庭背景
出生于现今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父亲 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 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 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 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 走,一去不返没有音讯。卢梭10岁时,他 的父亲因和别人(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 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发生了争执,最 终离开日内瓦,留下了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