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形象篇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形象篇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教学设计福州四中吴丽娟教学思路:古诗词比较鉴赏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特点,越来越为高考试卷所采用。

分析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鉴赏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的基本形式,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诗词比较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及鉴赏诗词中的形象特征。

教学流程:鉴赏高考样题、寻找方法、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语进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

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

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而比较鉴赏题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成为诗歌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试题所选择的诗歌,或者是题材相同思想、情感相近的,或者是题材不同思想、情感相异的,可以是题材相同而思想情感不同的,也可以题材不同而思想情感相近的。

考测的内容主要是:全诗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抒情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或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异同等等。

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诗歌的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包括人物形象、事物景象和景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身遭遇、社会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

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解答比较鉴赏题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鉴赏高考样题:古诗词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

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形象,调动积累,揣摩形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高考常见命题形式:对形象的比较鉴赏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②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高考样题:例一:2形象(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窗前木芙蓉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

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三、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例四、鹧鸪词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词李涉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

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

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

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浩阔漫流的湘江呵,你是那么的深邃莫测。

黄沙筑成的堤岸,被一片片美丽的枫林隔开。

有几只鹧鸪鸟不知从那里振翅飞出。

太阳已经偏西了,江边成片的斑竹映出长长的阴影。

这一切不尽使我想起瞬帝二妃(娥皇、女英) 为候帝驾在此悲泣,而泪滴竹身,长出斑斑泪迹的故事。

看着深深的江水,我又想起三闾大夫屈原怨恨楚王“听之不聪”,愤而在此沉江的故事。

四处一片寂静,只有鹧鸪鸟凄苦的啼叫声在江面上环绕,这一切那能不深深触动我这远来游客的愁怀呢?例五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脱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形象(二)例六2005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16.同意。

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方法总结: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①、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③、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④、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⑶、了解传统的审美形象: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时间一长,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意象。

(师生共同回忆、思考、总结:)望月——怀远喜春——悲秋流水——思年折柳——送别见雁——思归闻蝉——生凉傲雪开放的梅——意志坚强傲岸高洁虚心劲节的竹——不随流俗孤高刚劲凌冻不凋的松——坚毅刚强不畏艰难卓而不群的菊——超凡脱俗孤傲清纯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

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

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古诗鉴赏题是赏析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其中第(1)题是:“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作答时只要抓住“落红”、“小雨”、“杜鹃”等几个意象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描绘残春景象来表现伤春的无奈之情的。

三、课堂训练:拓展练习: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脱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拓展练习: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两诗都写到了“雪”,但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

试予简要分析。

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

罗诗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海棠》,【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崇光,美艳的光彩。

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

”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