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一班陈佳恩120801124英语翻译的感想英语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仅是逐字逐句的转换,更是一种带有个人文学色彩的创作,个人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理解方式乃至阅历,都会对其翻译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很多人把翻译当成了电文解码或是代数演算般的文字替换,从而低估了翻译的价值,好的翻译必定是形神兼备,不仅能清楚地表达出原作者的意思,还能传达其文字内涵背后的情感意味。
这就要求翻译者要精通熟知两种不同的文化及其背景,并且融会贯通,在清楚理解原作者的基础上,找到另一种文化中相同的情景表达,而非逐字逐词地转化,那样必定是词不达意或者生硬枯燥的,简直就像是得到一本武功秘籍却不能参透,只学得皮毛而无法领会其真正内涵和精髓意蕴,丢失了其大部分的价值。
光中先生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直译,甚至硬译、死译,充其量只能成为剥制的标本:一根羽毛不少,可惜是一只死鸟,徒有形貌,没有飞翔。
诗人齐阿地认为,从一种文字到另一种文字的翻译,很像从一种乐器到另一种乐器的变调:四弦的提琴虽然拉不出88键大钢琴的声音,但那种旋律的精神多少可以传递过来。
真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
如何翻译好一部作品呢,我认为各种翻译技巧是其次,重点是要心中有存货,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并且这些知识不仅仅只是死记硬背的,还应该是在实际生活中理解领悟的,懂得其延生和背后的内涵,只有真正理解透彻以后,再通过各种技巧,在两种文化中融会贯通,熟练转换。
很多人以为只要学好翻译目标的语言就能翻译好,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如果你自己不能理解好母语,又怎么能在理解其他语言的基础上准确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另外就是要多阅读,通过阅读吸收大量的语言词汇和相应的表达,而且阅读的过程中就给你提供了这个词句表达的恰当场景语境,很多词都有其延伸的含义,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释义,如果只是理解了其中某个意思然后生搬硬套,很容易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
有时候一个场景又能有多个词语来表达,如何准确区分其中的细微差别和作者的意图,这些都是需要通过长期大量的阅读理解后方能学会的,正所谓厚积薄发,翻译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简单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容易,翻译出作者的意图则难,要翻译出类似原作风格或者优美的准确达意的文章就更难了。
翻译中的加减增删,完全是取决于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和意图,有些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完全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或者是累赘的,就需要通过一定的修饰,使其变成能让人理解的意会的相应东西。
而有些细节是反应作者的意图或者文章的暗线或者是一语双关用来讽刺,暗喻等等的就需要巧妙地转化,这其中的技巧还需要我更进一步的学习。
有的句子单独摘出来就有许多种意思,如果翻译还需要参考前后文章,这就是所谓的语境,只是有时这也是很难推断的,也许作者想要表达的也有多个意思,该怎么翻译才是准确的也很难推断,也许通过更过的阅读能更好的理解,总之翻译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本哈姆雷特,每个人理解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翻译出来的也会有差异,还需要我们多加的学习,通过学习掌握更精确简练的表达,更地道的说法,翻译永无止境。
篇二:英语翻译心得英语翻译心得经过三个学期的翻译理论学习,我对翻译有了很深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翻译就是用正确的语法把特定的词语组织起来,表达流利就足够了,在前几篇练习中都是采用直译的手法,翻译出来的文章不但读不通而且逻辑不通,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翻译是有灵魂的,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翻译也是文化的交流。
像纽马克说的,翻译是一门科学,艺术,技术也是一种品位。
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和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文化的深人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往往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
人类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原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能按作者所期望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内涵,而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他所面对的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更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文化人”。
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谙熟它们的差异,才能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地缩小原作和译者之间的距离,准确地捕捉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翻译的定义是“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at author intended the text.”这里要强调一下“in the way that author intended the text”。
就是要注重作者的写作手法,风格,意图。
近代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高度的表达了翻译的理念。
“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要能翻译出好的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经过大量艰苦的理论至于翻译方法,纽马克介绍了很多种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忠实翻译,地道翻译,但主要的是“直译”和“意译”,而“直译”要有限度,“意译”要有分寸,做到直而不死,意而不曲。
直译科技商业工业经济文本新闻报导会议记录.等表达信息的文章中,意译一般用在文学作品,演讲词,广告语中,当然在翻译中要两者结合。
虽然,现在我们的翻译还不能达到这个境界,然而使整个翻译篇章流畅,句子结构多变,用词恰当,是我们当前急需补上的功课。
在翻译中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文化因素,东西方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好的翻译应该符合一个语言环境,毕竟翻译目的是让看者能轻松地读懂文意并忠实原文作者的意图。
在翻译步骤上,首先要读懂文章,知道文章的内容,然后从一个翻译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从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修改的实践应该占很大的比例,像老师说的,要把翻译后的文章反复的读,要读起来流利的像自己写的。
当然翻译时还要考虑翻译的意图,也就是读者群,一般来说读者群有三种,即专家,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根据翻译意图和他们的理解程度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加强自身基本素养。
所谓基本素养,是指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亦即对翻译者的基本要求。
除了应该具有高尚的“译德译风”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之外,译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即一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汉语修养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这三方面的素养越高,越能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关于英语水平,应注意打牢基础,扩大词汇量,广泛阅读,最好能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训练同时并进,较之单攻翻译能更快提高英语水平。
在汉语修养方面,应加强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知识的研修,多阅读、多写作、多练习修改文章。
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要努力精通本职业务,多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经常阅览国内、外护理专业期刊,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今后的翻译学习中要注重实践。
不通过大量的实践而要提高翻译能力,无异于想学游泳却又不下水一样。
当然,实践也要讲究科学性。
初学者若无行家里手的指点,最好是先找一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
自己的译文写成后同人家的译文相对照。
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准确,其次看看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从中找到不足。
随着水平的提高,可找些比较简单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文章进行翻译,以后逐步过渡到英文护理文献的翻译。
坚持循序渐进多翻译多投稿,定会果实累累。
在高度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翻译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作为英语专业的我们,学好翻译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学好英语,学好翻译,把中国的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传播向世界。
篇三:翻译感想翻译感想一,翻译可分为哪几个步骤翻译的过程翻译决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直接转换为另一种文字的活动,它需要经过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
我国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曾对翻译工作发表看法说:“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翻译过程的具体划分,一般都是理解、表达和较对三个阶段。
奈达把翻译过程分为分析(analysis)、转换 (transfer)和重新组织(restructuring)三个步骤。
我国许多翻译工作者则把这种活动描述成“钻进”去然后再“跳出来”的过程。
关于具体的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首先反复研读原文内容,弄清原文题材、文体、作者写作态度和作品主旨,并借助词典,弄清楚那些不太熟悉的诸如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名称、科技术语的翻译方式等。
不可一拿到原文便着手顺序地下笔翻译,因为准确的翻译必须基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
不研读原文便下笔翻译必定会产生以偏盖全、译文不自然、欠通顺、前后不统一等错误。
2、根据原文作者思想,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为理解和翻译单位,揣摩译文中将要采用的句型,选定译文与原文句子类型相近的句子框架。
3、选定译文句子基本框架之后,将句子中除去主语、谓语和宾语之外的其它语言信息,依据其功能,分别转译为说明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目的语,使译文句子初步完善。
4、运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增删词汇、转换成分等技巧和手段,完善译文句子。
5、润色和校改译文,使译文的各种用词风格前后贯通一致起来,并使其与原文的韵味基本相符。
校改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译文在人名、地名、时间、地点以及数字上有无差错或前后不一致情况;(2)译文中段落、句子以及关键词汇有无错漏之处;(3)译文中段落分行以及标点符号有无差错或不恰当之处。
二,翻译的标准中国的翻译标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彦琮的“十条八备”,玄奘的“五不翻”,赞宁的译经“六例”,马建忠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形似、神似”说钱种书的“化境”说,许渊冲先生则从诗学的视角提出“意美、形美、音美”的翻译标准。
国外的以奈达的翻译理论最具代表性,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也提出了三条翻译原则:一是要将原作的意思全部转移到译上来;二是译文应当具备原作的风格和文体,而且要保全原作的真实;三是译文和原作要同样的流利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