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生物复习资料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一、生命的起源1、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
2、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
3、科学家米勒首先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把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他的实验为化学进化论提供了证据。
4、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差别很大,没有氧气。
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中的摇篮。
二、生物的进化1、生物在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一代代发生改变的过程叫生物进化。
地球上各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2、越古老的地层中,化石中的生物种类越少,结构越简单而低等;越近代的地层中,化石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而高等。
3、地球上的生物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4、通过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
5、古生代早期出现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寒武纪也称为“三叶虫时代”;中生代最繁盛的植物是裸子植物(苏铁类),最繁盛的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和翼龙)。
6、新生代时期,地球上占优势的的陆地脊椎动物是哺乳动物和鸟类陆地植物是被子植物。
7、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8、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9、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11、在人为条件下对生物进行的选择称为人工选择,是培育动物和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之一。
三、人类起源与进化1、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3、人类的进化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如云南元谋人、北京猿人)、智人(如山顶洞人、资阳人、柳江人)等阶段。
4、现代人可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一、生物的分类1、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可将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门别类。
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把各个分类等级按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2、分类单位越小(如种),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7个分类等级中,共同特征最少的是界;共同特征最多的是种。
3.编制生物检索表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一性状特征分为对立的两类,具有相似性状的生物归为一类,与该性状特征相异特征的生物归为另一类,特征相反的两类性状相对排列,再在每个类别中继续寻找其他特征,继续归类,相对排列,直到确定出每种生物的分类地位为止。
4、1753年,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5、现在很多生物学家认可将生物分为五大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6、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常见原核生物有等;7、真菌界主要包括单细胞的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等,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
二、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1、原生生物主要类群有:原生动物和藻类。
2、原生动物的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举2个原生动物的例子:草履虫、变形虫。
3、藻类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种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举2个藻类的例子:海带、紫菜。
藻类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已成为水域是否被污染的指示生物。
三、植物的主要类群1、植物的主要类群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其中,苔藓植物是植物界最低等的类群,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2、地钱、葫芦藓、小墙藓是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无输导组织,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3、贯众、卷柏、肾蕨、芒萁、满江红、桫椤是蕨类植物,一般具有根、茎、叶等器官,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适应陆地生活。
古代蕨类植物形成煤炭。
4、所有的种子植物都有两个基本特征:⑴体内有维管组织(木质部和韧皮部);⑵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5、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者的区别是种子外层是否有果皮包被。
6、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
7、被子植物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花生属于双子叶植物,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
8、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
如:松树、苏铁、银杏是常见的裸子植物。
四、动物的主要类群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一类是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分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
3、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4、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
5、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
6、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7、两栖动物绝大多数种类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如:青蛙、蟾蜍、大鲵是常见两栖动物。
8、爬行动物是陆生的变温动物,现存的爬行动物只有蜥蜴、蛇、龟、鳄。
9、恒温动物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10、鸟类身体被有羽毛、前肢变为翼,适应飞行生活。
11、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类群,它的典型特征是胎生、哺乳。
12、以下生物属于哪一动物类群:章鱼、鱿鱼、墨鱼—软体动物;海马—鱼类;娃娃鱼—两栖动物;鳄鱼—爬行动物;丹顶鹤—鸟类;珊瑚虫—腔肠动物;蜜蜂—节肢动物;蚯蚓—环节动物;乌龟—爬行动物;金丝猴—哺乳动物;蝙蝠、鲸鱼、海豚—哺乳动物。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3、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没有水就没有生物;太阳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
4、生物因素包括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它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种内关系或种间关系。
5、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
6、判断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蚂蚁群体分工合作—种内互助;雄鸟为争夺配偶攻击对方—种内斗争;水稻与野慈姑—竞争;兔子和草—捕食;小丑鱼与海葵—共生;菟丝子与黄瓜—寄生;新型冠状病毒与人—寄生;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二、生态系统概述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
3、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体来说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等成分,它们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4、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和土壤等因素,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5、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6、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以及其中的能量。
7、分解者主要是腐生型细菌和真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变为无机物。
蚯蚓、粪金龟子等腐食性动物也是分解者。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
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3、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顺着食物链逐级传递时,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其中的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只能把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所以,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愈少,贮存的能量也愈少,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6、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如下图所示):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食物链,进入食物链的“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之间进行传递,最终主要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3、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其中,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
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4、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分析:(1)写出图中未表示出的那种生物成分:分解者,例如自然界中的各种腐生性细菌和真菌。
除了生物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该食物网中有 5 条食物链。
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3)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分析,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数量最少的生物最可能是鹰。
(4)该食物网中兔与草的关系是捕食,蛇与鹰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5)该森林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但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下降,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第25章生物技术1、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叫生物技术。
2、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3、发酵技术:(1)酸奶、四川泡菜、青贮食料主要是利用乳酸菌,在温度适宜、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发酵制作的。
(2)酒药中含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在利用酒药酿制米酒的发酵过程中,曲霉和毛霉把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酵母菌经过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