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十三)语文附加题(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10分)2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
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
然文章论当理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梦得、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子美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亦极绮丽,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
(选自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23. 文中的梦得、飞卿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
(3分)24. 概括本段材料中涉及到的词与理的关系。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名著阅读题。
(15分)25.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三国演义》中,鲁肃先后向孙权和刘备推荐庞统,二人都因为庞统面貌丑陋而有些不高兴,庞统见刘备没有重用之心,便没有拿出鲁肃的推荐信。
B. 《茶馆》中,茶馆要开张,常四爷提着两只鸡和几斤老腌萝卜给王利发送过来,并且不要钱,可见常四爷为人仗义,慷慨大方。
C. 《明天》中,单四嫂子带宝儿抓药回来的路上,蓝皮阿五帮忙抱孩子;宝儿去世后,王九妈帮忙张罗丧事,可见大家对单四嫂子和宝儿很关心。
D. 《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都中剑毒而死,哈姆雷特临死之前嘱咐霍拉旭,让他把丹麦的王位交给小福丁布拉斯。
E. 《家》中,写了几个人的恋爱悲剧,如觉新和钱梅芬,觉慧和鸣风,他们的悲剧都是由封建家长制度造成的。
26. 简答题(10分)(1) 《红楼梦》第八十五回中,北静王送给宝玉一块玉,晚上放出红光。
凤姐道:“这是喜信发动了”。
其中“喜信”指的是什么?并简述宝玉得到喜信的情节过程。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列举《呐喊》中塑造的看客形象,并分别概括其特征。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7~29题。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但是它对万物去无所求。
老子这里用构成世界最直观、最主要的元素——“水”来作比喻,阐发一个普遍的为政乃至处世原则。
老子是以考察自然本源而探索人事规律的卓越思想家,很自然也要以水的属性为切入点,进而认知“道”的本质。
在老子看来,水所包含的所有优秀品德,也是高居庙堂之上的为政者应该具有的“上德”,也就是上善若水的政治内涵。
这里,老子之所以提出为政者要“上善若水”,是他对社会出现种种弊端、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在老子眼里,为政者“善”这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和偏差,主要是没有把握和理解好善的本质和特性,那么实行起来当然要出问题。
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病态。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于是老子的呼吁振聋发聩:“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老子对待“善”的要求和期许没有像儒家和墨家那么高大宏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老子只希望“上善若水”,修养人格,完善品格,达到为政者的最高境界,然后转化为老百姓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善”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不仅利万物,而且摧枯拉朽,涤荡邪恶。
老子劝诫统治者乡关心百姓,“以百姓心为心”,这样才能实现“久视长生之道。
”27. 请结合第一段,概括说明为政者应该具备的品德。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 老子提出为政者要“上善若水”的原因有哪些?(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老子对待“善”的要求和期许与儒家和墨家有何区别。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然文章论当理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
23. 唐代刘禹锡温庭筠24. 词合于理;词有余理不足。
【参考译文】世俗之人喜欢绮丽的文辞,了解文章的人轻视绮丽的文辞。
年轻人喜欢风花,年龄大了就厌烦了。
然而文章要考虑是否合于理,如果合于理,那么绮丽风花,同理一起都很精妙,如果不合于理,那么一切都是废话。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梦得、飞卿这些人,往往因为绮丽风花连累文章的正气,他们的过失在于理不足而词有余。
子美诗写到:“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也是极其绮丽的,他模写景物,情感亲切,所以妙绝古今。
25. BC(B项,常四爷要钱。
C项,大家并不关心单四嫂子和宝儿。
)26. (1) ①“喜信”指的是宝玉和宝钗的婚事。
②第二天贾芸给宝玉送来帖子。
③宝玉看完后把帖子撕作几段并烧了。
④宝玉闷闷地歪在床上掉下眼泪。
⑤麝月同情宝玉而伤心。
⑥袭人劝说后宝玉扑哧笑了。
(6分)(每点1分)(2) ①《孔乙己》中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
②《药》中把被杀害的革命者当做谈资的茶客。
③《阿Q正传》中居住在未庄的闲人们。
④《狂人日记》中同成年人一样在背后议论狂人的小孩。
(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3点给4分)27. 第一,利人而不争,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
第二,甘处下位,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第三,至善至仁,达到不争无尤的至高境界。
(1点2分)28. 为政者在善这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和偏差;社会出现了“不善”的病态。
(1点2分)29. (1) 没有像儒家和墨家那么高大宏远(2) 儒家和墨家要求人们坚持原则,为民牺牲。
(3) 老子要求为政者修养道德,解决百姓实际问题。
(第一点1分,第二三点各2分)八.附加题11.(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有删改)(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2)文中提到的文学盛衰牵涉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运动,这是、(人名)发起的(运动名)。
(3)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九、名著阅读题(15分)12.(5分)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董卓宣布“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不敢出声,只有荆州刺史丁原反对,董卓怒叱:“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于是用剑斩杀了丁原。
B.《茶馆》中,通过大傻杨唱的数来宝,介绍了每一幕的主要剧情,同时通过大傻杨的插科打诨,与剧中人物互动,使话剧的情节生动有趣,激发观众观赏。
C.《边城》中,翠翠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爷爷感到翠翠长大了,心事重重的。
D.《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认为雷欧提斯是他交往的人中间最正直的一个人,因为雷欧提斯能够坦然地面对命运,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很适当。
E.《欧也妮葛朗台》中,夏尔是个非常时髦的人,父母一向太宠他,社交界太捧他,以致他根本没有什么感情。
但是,他还不知道他已经种下了自私自利的种子。
13.(10分)简答题(1)《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鯨卿得趣馒头庵”,脂砚斋批道:“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
”这里“造业者”指的是谁?脂砚斋为何写出这样的批语?(2)《家》中写觉慧常常发出这样的咒骂:“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觉慧为何要发出这样的咒骂?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14.(15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典型人物,作为文艺场域的核心叙事载体,往往是作品是否能切中人心,成为经典的重要“法门”。
典型人物未必一定要积极正派,很多性格复杂甚至形象负面的典型人物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迹。
鲁迅笔下的阿Q,《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这些典型人物常常是我们自身性格缺陷或精神缺失的浓缩展示,震撼与可笑之余,也为我们的人生敲响了鞭策的警钟。
但典型的意义,不只在惩恶,更在扬善。
为世道人心注入温暖的正能量,指出积极的方向,这更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价值和使命。
典型人物也不一定要“高大上”,很多平凡的小人物往往有着更为典型的价值光辉。
来自身边的感动,常会引发更深的敬意。
每年中国的“感动人物”评选都不乏平凡人的身影,我们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感受到爱的温情和奉献的可贵。
典型人物的塑造,切忌千篇一律,许多作家苦恼于没有生动的事例和创新的写法。
事实上,要写好典型人物的故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简单。
最重要的,还是要真正深入生活,要有认真观察生活的慧眼和发自心底的感动。
只有动过真情,才可能融情于笔端,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触动;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找到生动鲜活的人物素材,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