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杨甲三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菁
杨甲三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菁
五乱 》 云“徐入 , 徐出, 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 谓之同精 ” 短小结合、 [8 ]
快慢兼施的行针手法导其邪气尽散, 又扶助正气。 这样既可减少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又可尽快激发经 气。此外, 杨教授在基于缪刺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后 遗期采用补健侧、 泻患侧的双侧针刺手法。 4 结合中药治疗 风邪侵袭面部经络而致面瘫, 或夹寒, 或夹湿, [2 ] 或夹热 , 杨教授认为风寒致病易袭阳位而从阳化 热, 故临床上面瘫急性期多见风热之证 , 根据其早期 症状辨病在少阳, 治疗当以清解少阳风热为主, 用小 柴胡汤加减, 配以防风、 僵蚕、 丝瓜络、 牡丹皮等加强 疏风通络凉血之功。寒证明显者, 可加桂枝、 白附子 温经通络。 暑湿之际发病, 可加用清化暑湿之品。 面瘫发病时令不同, 其主要致病邪气也有所不同, 如 多以风寒邪气为主, 春夏发病者, 多以 秋冬发病者, 风热邪气为主, 杨教授非常注重季节气候与面瘫的 “天人相应 ” 发病关系, 也是对 理论很好的诠释。 面 瘫恢复期, 少阳风热已减, 阳明经络不通为主要病 机, 导致气滞血瘀、 内生湿热或燥热伤津之证。中药 治疗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加减, 配葛根、 川芎、 赤 芍、 地龙等以行气活血、 凉血生津, 配白芷、 当归、 鸡 。 血藤以引经养血通络 若见阳明腑实证者加大黄, 热盛伤津甚者加生石膏。 面瘫久病不愈进入后遗 期, 气血瘀滞, 湿热之邪未解伤及气血, 内生风邪, 夹 此期病位不仅在阳明脾胃, 更多见肝肾不足 风扰筋, 的症候, 治疗当以补益气血、 养血搜风为主, 药用八 珍汤加减, 配木瓜、 全蝎、 蜈蚣等以舒筋活血、 搜风止 痉。肝肾不足或有津亏者配一贯煎加减, 痰热互结 明显者配二陈汤、 四妙丸加减, 气虚血瘀明显者配补 [4 ] 阳还五汤加减 。 5 结语 面瘫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除了把握以上 4 点之 外, 杨教授强调任何与其疾病有关的因素都应加以 考虑与分辨, 如性别、 年龄、 体质、 个人习惯、 环境、 地 域等。同时, 患者自行锻炼和调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 不同的患者及不同的患病阶段都需要有相应的面肌
( 下转第 24 页)
24
现代中医临床
第 22 卷
本法多用于头面部皮肉非常浅薄部位, 如四神 聪、 上星、 百会、 头维、 率谷、 丝竹空等穴位的进针, 也 皮内刺的各种病证。 适用于需沿皮刺、 2 讨论 杨甲三教授的进针法简便, 进针时患者痛感少。 [3 ] 李颖等 认 为 要 实 现 无 痛 进 针 需 要 针 刺 前 的 循、 扪、 按、 压。因为其产生的触压觉主要是由较粗纤维 传导, 且上传速度远大于由较细的神经纤维所产生 的刺痛, 比如针刺痛, 所以针刺前进行局部的触摸, 可实现进针的无痛或微痛。 针刺速度越快, 其穿透 力越强, 透皮时间越短, 其刺激还未通过反射弧传导 至中枢, 针刺已经完成。 杨甲三教授的持针法中用 小指、 无名指按压皮肤, 且前 3 种进针法刺入皮下速 可达到少痛的目的。 连续压式的操作方法较 度快, 前 3 种进针法进针缓慢, 应用连续均匀的压力, 将针 刺入预定部位, 故给皮肤的末梢神经一种持续的良 促使患者皮肤产生感觉, 又不发生疼痛, 可 性刺激, [4 ] 起到良好的镇静、 镇痛作用 。 杨甲三教授的单手进针法在临床上确实非常好 用, 他带过的学生, 在跟他学习以后, 几乎都采用了 他的这种进针方法。 且十几年后, 这些医生在全世 界各个领域继续发扬与传承着杨氏单手进针法 , 教
会了更多的学生应用此进针法。目前很多医生在原 来的杨氏单手进针法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情况, 进一 如由无名指与小指夹持针身, 改 步改进了持针方法, 这样方便于小指较短的 为中指与无名指夹持针身, 一些操作者。 总之, 杨甲三教授的单式进针法为针刺操作方 法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给临床医生及医学生带 来了简便、 易学的操作方法, 同时给患者们带来了减 少进针痛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在同仁们的不断临床 此 操 作 方 法 继 续 得 以 发 扬、 改 进、 应用 及 学 习 中, 完善。
[7 ] [4 ]
端配穴如合谷、 足三里等可深刺达肌肉层, 手法采用 , 《医 门 法 强刺激 补 法, 以 疏 通 经 气, 使气达病所 。 杨教授主 面部之气不顺也 ” 律》 云 “口眼㖞斜, 快慢兼施, 即提插幅度要短, 张行针时应短小结合、 捻转角度要小, 提插捻转速度要快, 同时向深部缓慢 进针。快速捻转提插具有催气的作用, 缓慢向深层
现代中医临床
第 22 卷第 1 期 2015 年 1 月
20 Modern Chinese Clinical Medicine Vol. 22 No. 1 Jan. 2015
杨甲三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菁
[4 ] 阳化热, 热则筋弛不收 , 其治疗上疏散风热之法 多于驱散风寒之法。 面瘫中期邪热侵犯经脉气血,
于口, 其筋偏虚, 而风因乘之, 使其经筋偏急不调, 故 ” 令口㖞僻也。 杨教授认为面瘫早期, 风邪侵袭面部 经络, 或寒凝脉道, 或痹阻化热, 疾病初起出现耳后
经脉气血痹阻, 内生痰湿, 治疗当以通经活络、 清热
Professor YANG Jiasan’ s experience on facial paralysis with acupuncture
ZHENG Ruwen,HU Hui # ( Dongfang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78 ) Abstract : Facial paralysis is a common disease and acupuncture has a good effect on it. Professor YANG Jiasan’ s experiences on facial paralysis are as follows: treatment based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reat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nnels and stages,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needling ways and degree,and lastly,treatment with herbs. Professor YANG has particular theories which takes every factor during morbidity and develop process into consideration,thus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Keywords: acupuncture; facial paralysis;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杨甲三教授是当代著名针灸学家 , 从医几十载, 对于治疗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 , 本 文就其治疗面瘫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 。面瘫是针灸 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临床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多见 。以口眼向一侧歪 斜为主要表现。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 任何年龄均 多突然发病 。 其病因多为脉络空虚, 外 可发病, 、 , , 邪乘虚侵袭阳明 少阳脉络 以致经气阻滞 筋脉失 [2 ] 调, 筋肌纵缓不收 。 1 辨病辨证相结合
郑入文 胡慧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 100078 )
#
*
摘要: 面瘫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 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从辨病辨证论治、 分经分期论治、 针刺手法 的轻重选择以及结合中药治疗 4 个方面, 总结了杨甲三教授治疗面瘫的经验。 杨教授善于综合考 发展进程中的各个因素, 逐渐形成了一套其特有的面瘫诊治理论 , 提高了治疗效果。 虑面瘫发病、 : ; ; 关键词 针灸 面瘫 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6. 6 doi: 10. 3969 / j. issn. 20956606. 2015. 01. 007
[3 ]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㖞候 》 : “偏风口㖞, 云 , , 是体虚受风 风入于夹口之筋也 足阳明之筋, 上夹 [1 ]
听觉异常、 表情呆板, 口眼㖞斜症状可进行性 疼痛、 [4 ] 加重。面瘫初起病机与中风病中络型非常相近 , 二者临床上也可见相同的证候和治疗原则 。但中风 [5 ] 病中络型属中风病轻症 , 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 病位可达经脉、 脏腑, 表现为半身不遂、 言语謇涩, 或 有口眼㖞斜, 重者可见神志昏迷。面瘫病性属实, 病 不伴有偏身感觉、 运动的异常, 更不伴有神 位在面, 。 志异常 疾病早期面瘫与中风病极易混淆, 当先分 。《灵枢· 经筋 》 : “足阳明之筋 …… 其病 …… 辨 云 …… 有热则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目不开, ” 筋弛纵缓不胜收, 故僻。 杨教授认为面瘫早期虽有 风寒风热之邪的不同, 但病邪侵犯面部阳经容易从
郑入文, 男, 在读博士生, 主治医师 # 通信作者: 胡慧, 女, 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 “薪火传承 3 + 3 工程”
第1 期
郑入文等
杨甲三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菁
21
, “口眼㖞斜, 凉血、 健脾化湿为法。面瘫后期 因血液 [6 ] 衰涸, 不能荣润筋脉 ” , 病及肝脾, 血虚生风, 外风 治 疗 以 补 肝 健 脾、 养 血 柔 筋、 祛风通络 引动 内 风, 为主。 2 分期分经论治相结合 杨教授根据面瘫的发病特点, 将其分为急性期、 [4 ] 恢复期、 后遗期 。 急性期一般在发病的 5 ~ 7 d 内, 表现为耳后或头部偏侧疼痛, 根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 的理论, 少阳经连及侧头面、 耳、 目及项 临床表现伴有耳部症状, 或眼部不适, 或额肌运 部, , 动障碍 或面颊运动障碍者均与少阳经气不顺有关 , 此期的辨证重点在少阳经, 也可见少阳、 阳明两经同 时受邪。恢复期是在发病 1 周后, 以口角㖞斜为主 有面部肌肉无力、 僵紧不适感, 此期的辨证 要表现, 重点在阳明经, 阳明经走行于面瘫病变处, 与气血的 盛衰及肌肉的濡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经受邪后 表现出口角㖞斜、 面颊板滞、 不能耸鼻、 鼓 经气阻滞, 腮漏气。后遗期是在发病 1 ~ 2 个月后, 且病情无明 表现为面肌抽动, 或口眼联动, 或口角倒错。 显改善, 病程日久, 气血不足, 正气亏虚, 因虚生风。 此期证 属本虚标实, 当补益肾经、 扶助正气、 濡养脾经、 补益 气血, 肝经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 环绕唇内, 疏调肝 经又可祛风通络。此期辨证重点在太阴、 少阴、 厥阴 杨教授基于其分经论治理论提出了“三 经。此外, ” ( : 线 中线 神庭—印堂—水沟—承浆; 旁线: 阳白— 鱼腰—四 白—巨 髎—地 仓; 侧 线: 太 阳—下 关—颊 车) 治疗各有侧重, 以应对各期不同的面瘫症状。 3 针刺手法的轻重选择 杨教授认为面瘫病程的不同采用的针刺手法也 不同。根据面瘫各期的辨治重点, 提出了“三刺 ” 原 , 《灵 则 。“一刺” 在面瘫急性期, 以疏风散邪为法 “疾浅针深, , 枢·官针》 云 内伤良肉 ” 故当以浅刺轻 “挂 ” 刺为要, 进针浅到针 在皮肤上, 或仅穿透皮肤, 也可叩刺放血以祛邪, 如临床常用完骨、 翳风穴叩刺 。“二刺 ” 放血 在面瘫恢复 期, 以疏通阳明经络为 法, 取穴以患侧面部为主, 针刺较“一刺 ” 更深, 主张 多用透针法, 如《针灸逢源 》 云 “颊车针向地仓, , 地仓针向颊车 ” 也可用阳白透鱼腰、 颧髎透下关 等。杨教授认为透针是一针透二穴, 其针身达皮下 肌肉浅层, 与病变相应, 恢复期末可以适当增加刺激 上方牵拉患侧肌肉也可以 强度。同时行针时向外、 。“三刺 ” 起到面部纠偏的作用 在后遗期, 此期以补 益气血、 通经祛邪为法, 面部穴位以皮内刺为主, 刺 激手法稍强, 以激发经气, 又避免加重肌肉抽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