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条件
客观条件
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能理解 材料应该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
主观条件
必须要有适当的知识基础
学习者主动积极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表征学习
符号(特指某个)
最低层次的一种学习
eg.单词、人名、地名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概念学习
定义(泛指一类)
命题学习
概念间的关系
eg.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意义的同化
有意义学习时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这种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先行组织者策略
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先高联”
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接受学习
也叫“讲解学习”
“伊利想要互动”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环境--接收器--效应器--环境
动机阶段
激起 兴趣
了解阶段
注意 选择
记忆
回忆阶段
提取信息
概括阶段
知识迁移
操作阶段
进行作业
反馈阶段
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 形成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 构建,是以一是为中介,即S-O-R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的经典实验
大猩猩叠箱实验
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即整体)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白shu迷宫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
基本观点
学习时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
在外部刺激S与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潜伏学习
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学习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论”/ “认知-结构说”)
教学观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 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获得反馈
内在动机和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以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来呈现
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
“冻结城墙”
强化原则
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
“纳来发现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实质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生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获得
新知识的获得
学习的三个过程
转化
超越给定的信息,以适合新任务
评价
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
提倡发现学习
动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