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1]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1]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本课程考试题型为填空、单选、多选、简答和论述题.学员应认真掌握总复习的知识点和重要点,并注意题型的相互转化。

绪论
一、文化界说1.“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

“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始于西汉。

2.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国。

3.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4.简答: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的划分:(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主要有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

(4)心态文化层: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3.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这里的“文化’’也属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2.中国文化的基本涵盖:(1)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的土地上所创造的文化。

(2)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的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3.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现实性:(1)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2)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意义:(1)意义。

①有助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②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⑨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2)方法。

①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②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③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
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五、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

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

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

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九、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十、简述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