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楷二阶层理论剖析
危害行为 概述 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实 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 活动。 注意刑法中的诬告陷害罪, 要 求的是行为人捏造事实并告 发。 本罪的实行行为是告发行 为, 捏造行为是预备行为。 所 以, 当行为人利用他人捏造的 材料而进行告发时, 也构成本 罪的既遂。 注意区别言论与发表言论: 言 论属于思想、 观念的范畴, 但 发表言论属于行为的范畴。 不包括反射动作、 睡梦中的举 动等等 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犯性 (对法益的实际侵犯和侵犯 危险) 。
张明楷二阶 层理论 (备注:是 递进的,满 足前者才考 虑后者)
违法(客观)构成要件
构成要件符合性(行为、行为对象、结果、构成身份) 违法性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其他违法阻却 事由)
责任(主观)条件
责任条件(故意、过失、目的与动机) 责任阻却事由(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 能性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 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解释 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 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 时, 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 可确定的构成要件要素。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解释 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 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 时, 需要法官的规范的、 评价 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的构成 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 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 的、 正面的表明犯罪成立的要 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 的、 反面的否定犯罪成立的要 素。 (符合性判断中自然的、 直观的判断)
(符合性判断中要借助价值 观念的判断)
因为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 犯罪, 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 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 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 例 如刑法 389 条第三款的规定: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 员以财物, 没有获得不正当利 益的,不是行贿。 ”
客观(违法)的构成要件要 素和主观(责任)的构成要 件要素
客观 (违法) 的构成要件要素: 例如行为、对象、结果、构成 表明行为外在的、 客观面的要 身份等。 素 主观 (责任) 的构成要件要素: 例如故意过失、 目的、 动机等。 表明行为人内心的、 主观面的 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 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刑法条 文明文规定的要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刑法 条文表面上没有规定, 但实质 上是必须具备的要素
绝大多数的构成要件都是成 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例如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就 是盗窃罪的不成文的构成要 件要素。 例如行为
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 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任何犯 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要
1
件要素 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部分 犯罪成立要求的犯罪构成要 件要素 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表面 的构成要件要素 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 指为违 法性提供根据的要素 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又叫虚 假的构成要件要素、分界要 素,是指不为违法性提供根 据,只是为了区分相关犯罪 (包括同一犯罪的不同处罚 标准)界限所规定的要素。 例如第 114 条中的 “尚未造成 严重后果” ,第 270 条第 2 款 中的“遗忘物” 、 “埋藏物” 。 特别提请注意: (1)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不 是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 (2)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是 不需要证明的要素。 例如目的、动机、构成身份。
教唆行为 帮助行为
实行行为判断标准
2
1
形式上符合客观构成”属于实行行 为的起点。但着手不 是预备行为的终点, 否则“着手”还是属 于预备行为了
实行行为通常是刑法 分则规定的,但刑法 分则规定的行为并不 一定是实行行为,有 可能属于预备行为。 案例: 甲为了杀害乙, 劝乙乘坐飞机出外旅 行, 希望乙死于空难, 结果乙果真死于飞机 事故。
2
影响犯罪未遂与不可罚的不能犯地区分
3
影响因果关系的判断
4
影响共犯人的分类
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正犯: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具有犯罪事实支配性,是正 犯. 包括直接正犯、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 直接正犯(直接实行犯) 。 间接正犯(间接实行犯) 行为人以自身的直接、 积极的 身体活动实行犯罪的 行为人通过支配他人 (利用他 人作为工具实施实行行为的) 进而支配犯罪事实的的 1.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身体 活动 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 体活动受强制的身体活动 张三利用精神病人强奸妇女, 张三是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作等; 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 用其身体活动。
有体性: 身体活动包括举动和 静止,不包括犯意形成与流 露。 有意性: 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 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 有害性有害性(实质要素) : 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 会的行为, 对社会无害的身体 举止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 分类 预备行为 实行行为
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概 念,因为实行行为是刑法分 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急 迫可能性的行为,是刑法主 要禁止的行为
2
属于类型性的法益侵害行为,即从社会 相当性上评价属于社会生活中被禁止的 有法益侵犯可能性的行为
实行行为与其他刑法理论的关联 1 影响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的区分 如果已经着手实行行 为,绝对不可能成立 犯罪预备。 如果没有法益侵犯性 的行为存在,那就没 有犯罪的存在 因果关系是讨论实行 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 的关系,如果没有实 行行为,那么实害结 果就只能是另一实行 行为或者自然事件导 致 共同犯罪人根据分工 不同,可以分为实行 犯、教唆犯与帮助犯 甲抢劫乙,乙逃跑, 钱包掉下。甲拾得钱 包离开。甲成立抢劫 未遂和盗窃罪的想象 竞合,从一重。
3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利 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1) 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 案例 1 :医生将毒针交给护 士, 吩咐其给病人注射, 护士 不知情而照办。 医生是故意杀 人罪的间接正犯, 护士如果没 有过失就无罪。 案例 2: 甲欺骗乙家中的钟点 工丙,声称自己是乙的秘书, 要求丙将乙的公文包交给自 己带给乙, 丙信以为真, 将公 文包交给了甲。 由于丙没有处 分财产的权限, 所以甲只成立 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案例:医生将毒针交给护士, 吩咐其给病人注射, 护士本应 按规定检查针剂, 但因为过于 相信医生的权威而未检查并 照办。 医生是故意杀人罪的间 接正犯, 护士属于过失致人死 亡 (有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 。 (3)利用他人犯其他罪的故 意。 案例: 甲不知道丙坐在高档穿 衣镜后面, 而乙知道, 乙为了 杀死丙,唆使甲向穿衣镜开 枪, 穿衣镜被打碎, 丙也中弹 身亡。 甲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或者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 想象竞合) ,乙成立故意杀人 罪的间接正犯。 甲乙在故意毁 坏财物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 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