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流传热总是概括地着眼于壁面和流体主体之间的热传递,也就是将边界层的(热传导)和边界层外的(对流传热)合并考虑,并命名为给热。
2、在工程计算中,对两侧温度分别为 t1,t2 的固体,通常采用平均导热系数进行热传导计算。
平均导热系数的两种表示方法是或。
答案;λ =3、图 3-2 表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块管板。
由图可知,此换热器为或。
体的走向为管程,管程流1 1 4 22 33 5图 3-2 3-18 附图答案:4;2 → 4 → 1 → 5 → 3;3 → 5 → 1 → 4 → 2 4、4.黑体的表面温度从 300℃升至 600℃,其辐射能力增大到原来的(5.39)倍. 答案: 5.39 分析: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表明黑体的辐射能力与绝对温度的 4 次方成正比,? 600 + 273 ? 摄氏温度,即 ? ? =5.39。
? 300 + 273 ?5、 3-24 用 0.1Mpa 的饱和水蒸气在套管换热器中加热空气。
空气走管内, 20℃升至 60℃,由则管内壁的温度约为(100℃)6、热油和水在一套管换热器中换热,水由 20℃升至 75℃。
若冷流体为最小值流体,传热效率 0.65,则油的入口温度为 (104℃)。
7、因次分析法基础是 (因次的一致性),又称因次的和谐性。
8、粘度的物理意义是促使流体产生单位速度梯度的(剪应力)9、如果管内流体流量增大 1 倍以后,仍处于滞流状态,则流动阻力增大到原来的(2 倍)10、在滞流区,若总流量不变,规格相同的两根管子串联时的压降为并联时4 倍。
11、流体沿壁面流动时,在边界层内垂直于流动方向上存在着显著的(速度梯度),即使(粘度)很小,(内摩擦应力)仍然很大,不容忽视。
12、雷诺数的物理意义实际上就是与阻力有关的两个作用力的比值,即流体流动时的(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
13、滞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滞流无径向运动,湍流有径向运动)二、问答题:问答题: 1、工业上常使用饱和蒸汽做为加热介质而不用过热蒸汽,为什么?答:使用饱和蒸汽做为加热介质的方法在工业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是因为饱和蒸汽与低于其温度的壁面接触后,冷凝为液体,释放出大量的潜在热量。
虽然蒸汽凝结后生成的凝液覆盖着壁面,使后续蒸汽放出的潜热只能通过先前形成的液膜传到壁面,但因气相不存在热阻,冷凝传热的全部热阻只集中在液膜,由于冷凝给热系数很大,加上其温度恒定的特点,所以在工业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如要加热介质是过热蒸汽,特别是壁温高于蒸汽相应的饱和温度时,壁面上就不会发生冷凝现象,蒸汽和壁面之间发生的只是通常的对流传热。
此时,热阻将集中在靠近壁面的滞流内层中,而蒸气的导热系数又很小,故过热蒸汽的对流传热系数远小于蒸汽的冷凝给热系数,这就大大限制了过热蒸汽的工业应用。
2、下图所示的两个 U 形管压差计中,同一水平面上的两点 A、或 C、的压强是否相等?B D P1 A P2 p 水 BC 空气 C 水银图 1-1D 水 P1 1-1 附图 P2 A B D p h1 。
答:在图 1—1 所示的倒 U 形管压差计顶部划出一微小空气柱。
空气柱静止不动,说明两侧的压强相等,设为 P。
由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p A = p + ρ空气 gh1 + ρ水 gh1p B = p + ρ空气 gh1 + ρ空气 gh 1Qρ水 > ρ空气p C = p + ρ空气 gh1∴ p A> pB即 A、B 两点压强不等。
而p D = p + ρ空气 gh1也就是说, pC 、 p D 都等于顶部的压强 p 加上 h1 高空气柱所引起的压强,所以 C、 D 两点压强相等。
同理,左侧 U 形管压差计中, p A ≠ p B 而 p C = p D 。
3、容器中的水静止不动。
为了测量 A、B 两水平面的压差,安装一 U 形管压差计。
图示这种测量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答:如图 1—2,取 1—1 / 为等压面。
由 p 1 = p ' 1 可知: B 水 1 汞图 1-2 1-2 附图 A h H R 1’p B + ρ H 2O g ( R + H )= p A + ρ H 2O g ( h + H ) + ρ Hg gRp B = p A + ρ H 2O gh将其代入上式,整理得 ( ρ Hg ? ρ H 2O ) gR = 0 ∵ρ Hg ? ρ H 2O ≠ 0 ∴R = 0 R 等于零,即压差计无读数,所以图示这种测量方法不可行。
4、图 1-6 为典型的简单管路。
设各段管径相同,液体做稳态流动。
现将阀门由全开转为半开,试分析下述参数如何变化?(1) u; (2)p A ; (3)p B 1 1Z 2 A 图 1-6 1-9 附图 B 2答:(1)阀门关小,其阻力系数增大, h f , A? B 增大,又 Z1 不变,即截面 1 流体的总机械能一定,故 u 减小。
(2)考察 1、A 两个截面间的能量转换关系:由 u 减小知 h f ,1? A 必减小,又 Z1 不变,故 P A 增大。
(3)在管段 B、2 之间做能量衡算:u 减小, h f , B ? 2 减小,又 P2 不变,故 P B 将减小。
(每小题 12 分)三、计算题:计算题: 1、某固体壁厚 b=500mm,其导热系数λ = 1.0W /( m ? ℃)。
已知壁的一侧流体温度T=230C , 其对流传热系数 a1某固体壁厚b=500mm,其导热系数λ=1.0W/(m·℃)。
已知壁的一侧流体温度T=230℃其对流传热系数a1=50W/(m2·℃ ); 另一侧流体温度 t=30 ℃ , 对流传热系数α2 = 100W /( m2℃).若忽略污垢热阻,试求:(1)热通量 q; (2)距热壁面25mm 处的壁温 t x 。
Ta1tx = ?a2bT 解:方法一先求热通量,然后以(T-t x )为传热推动力,(图 3-11 b + )为对应热阻,求出 t x 。
即将热流体与壁面对流传热与 bx 厚壁面的导热综合考虑。
a1 λ(1)热通量 qQ1 1 b 1 = + + K a1 λ a 21 0 .5 1 + + = 0.53(m2 ? ℃)/W 50 1 100 Q ?t 230 ? 30 q= = = = 378W / m 2 A 1 0.53 K= (2) 壁温 t x q=∴T ? tx ?t = 1 1 bx + K ′ a1 λt x = T ? q(=230-378(1α1+bx ) D1 0.025 + ) =213℃ 50 12、将一铜球投入 T=350 °C 的恒温油槽中。
已知铜球的初始温 t1 =20 °C ,质量 m =1kg,表面积 A = 0.01 m ,比热容 c=0.406 kJ / (kg ? °C ) , 油与球外表面的对流传热系数α2 =60W/( m 2 ? °C ) 。
设可忽略铜球内部的导热热阻,求 6min 后铜球的温度 t 2 。
分析:铜球投入油中后,随即开始吸热升温过程。
由于油温不变,随着球温上升,传热推动力即温差减小,传热速率下降。
而传热速率下降反过来又影响铜球的吸热,使得球温上升速度渐减。
所以铜球与油品之间的传热为一非定态传热过程。
解:设 t 为铜球的瞬时温度, d θ秒时间内,球温升高 dt 摄氏度。
铜球的吸热速率为油对铜球的传热速率为Q = m?c (dt /dθ)(a )油对铜球的传热速率为 Q = αA(T ? t ) (b)由题意(a)=(b)得mc(dt /dθ)= αA(T ? t ) dθ即分离变量dθ =mc dt /αA( T ? t) (c )对 (c ) 式进行积分故∫故θ=代入已知数360 =∴t 2 = 156°C 6min 后铜球升至 156℃。
4、用泵将 5℃的水从水池吸上,经换热器预热后打入某容器。
已知泵的流量度 1000kg/h,加热器的传热速率为 11.6W,管路的散热率为 2.09kw,泵的有效功率为 1.2kw。
设池面与容器的高度不变,求水进入容器时的温度。
2 2’ 10m 0’0 1 1’图 3-3分析:本系统对水提供能量的来源有二:泵和加热器。
泵所提供的能量除使水的机械能增加外,其余部分则因克服流动阻力而转化为热能。
这部分热能和加热器加入的热能,一部分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被水吸收转化为内能使水温升高。
如果设法求出水的内能增加值,该问题就迎刃而解。
解:方法一 (1)水的内能增加值如图 3-3,以 0-0'面为基准面,列 1-1’.2-2’截面间的柏努利方程式,以表压计。
2 2’ 10m 0’0 4m 1 1’图 3-3Z1 g +式中p1ρ+u1 p u + We + Q + U 1 = gZ 2 + 2 + 2 + U 2 2 ρ 222U 1 ,U 2 ——截面1,2水的内能,J/Kg ;Q——加热器加入的热量,J/Kg。
已知 u1 = u 2 ≈ op1 = p 2 = 0Z 1 = ?4mZ 2 = 10m将其代入上式,整理得U 2 ? U 1 = g ( Z 1 ? Z 2 ) + We + Q传热速率: Q = 11.6 ? 2.09 = 9.51kW 可写成 Q =9.51 × 10 3 × 3600 = 3.42 × 10 4 J / kg 1000 1.2 × 10 3 × 3600 = 4.32 × 10 4 J / kg 1000泵对水加入的能量: We = 水的内能增加值:?U = 9.81 × (?4 ? 10) + 4.32 × 10 3 + 3.42 × 10 4 = 3.84 × 10 4 J / kg = 38.4kJ / kg(2)水温取水的比热容为 4.19kJ /( kg ? °C ) ,则水进入容器时的温度为t =方法二可先求水在单位时间吸收的热量,然后求水温。
这个热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加热传递的热量,再就是因克服流动阻力由机械能转化成的热量。
(1)水的吸热速率以 0-0`面为基准面,列 1-1`、2-2`截面间的柏努利方程,以表压计。
Z1 g +已知化简p1ρ+u1 p u + We = Z 2 g + 2 + 2 + ∑ h f 2 ρ 222p1 = p 2 = 0u1 = u 2 ≈ 0fZ 1 = ?4mZ 2 = 10m∑h= ( Z 1 ? Z 2 ) g + WeQ∴1.2 × 10 3 × 3600 We = = 4.32 × 10 3 J / kg 1000∑hf= (?4 ? 10) × 9.81 + 4.32 × 10 3 = 4.18 × 10 3 J / kg因流动阻力而产生的热量为:∑ hf =4.18 × 10 3 × 1000 = 1.16 × 10 3 W 36003 3水的吸热速率: Q = (11.6 ? 2.09) × 10 + 1.16 × 10 = 10.7 kW(2) t =4、某敞口贮油槽中装有深度 h 为 3 m 的机油,从直径 d 为 3m 的油槽底部小孔中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