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1.5分,共60分)1.读右图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2.右图可以用来说明(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4.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5.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①小农经济②土地私有③精耕细作④男耕女织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③④6. 王安石与朋友的书信中说:“昨日以早事奏报.言今早者皆贫民,有司不得己,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这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 B.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C.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D.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7. 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这说明汉代(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8.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春为岁首”,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唐代出现曲辕犁C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D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这一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9.右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0.《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11.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
宋徽宗崇宁三年建文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
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
这表明当时( )A.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B.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D.官营手工业规摸大,分工细12.右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13.《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1408贯612文、盐税802贯527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
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 )14.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 )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15. 《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据此可知( )A.徽商的形成多为生存所迫B.徽商以技艺换粮具有灵活性C.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D.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16.诚信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诚信伦理渗透于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诚实不欺、遵守承诺的商业道德。
下列所述鲜明反映商人讲求诚信的是A.“百金之家,夏无布帽” B.“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C.“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D.“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17. 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
”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
这说明(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18. 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
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19.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20.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 )A.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B.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C.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D.近代城市兴起21. 明朝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贩卖“洞庭红”蜜桔到南洋,获利千倍。
返途,捡到一个腹中藏有巨大珍珠的“海龟”,船到福建,被波斯商人玛宝哈高价买下,遂逐步成为大户人家。
这说明当时( )①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③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④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2.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基于此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农本商末D.闭关锁国23.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
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
此举( )A.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 B.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C.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 D.沉重地打击了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24.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25.明清时期,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由此可知()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当完善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2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27. 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家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
随着时局变幻,该公司不断经历波折。
下图摘自《汉冶萍公司史》目录,请判断第四章第三节的标题可能是( )A.汉冶萍确立官办的体制B.汉冶萍举借日债及后果C.汉冶萍在重庆再建新厂D.国民政府接收汉冶萍产业28. 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
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A.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B.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C.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D.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29.下图是1912年、1936年中国进口产品分类统计。
其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工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B.重化工业发展日渐萎缩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D.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30. 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
以下对此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31.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32.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
下表是截止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钢铁厂纺织厂机械厂食品厂电器厂化学厂文教用品厂其他1家92家168家22家28家54家31家14家A.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B.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D.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3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