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残余应力-精品
22
四 表面强化工艺 (二)滚压加工
淬硬和精细研磨滚轮、滚珠----常温挤压---凸起部 分向下压---凹下部分往上挤----前工序留下的波 峰压平---修正工件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金属 组织细化---形成压缩残余应力
23
24
例题: 为什么机器上许多静止连接的接触表面(车床床 头箱与床身结合面,过盈配合的轴与孔表面等), 往往都要求较小的表面粗糙度,而有相对运动的 表面又不能对粗糙度要求过小?
自激振动模型
振入:一个振动周期里,背吃刀量由小到大的 过程。 A->B 振出:一个振动周期里,背吃刀量由大到小的 过程。 B->C 切削力:切削过程中工件对刀具的作用力。F y Fy Fa Fv是工F 件a 表面层金属的弹、塑性 变形
产生的抗力。 背吃刀量a越大,F a 越大。 F 是v 刀具与切屑间的摩擦力。
正前角车刀,45钢在所有切削速度下,表层产生拉伸残余应力 。但是其他材料并不如此。
低速车削---切削热主导---表层拉伸残余应力 切削速度提高---表层温度达到淬火温度---局部淬火---比容
增大---金相组织变化---拉伸残余应力减少。 高速切削---表层淬火充分---比容增大---金相组织变化主导-
5
6
7
金属产生金相组织变化---表层金属比容变化---受到相连基 体金属的阻碍---产生残余应力。
金相组织变化---比容增大---表层压应力---里层拉应力; 金相组织变化---比容减小---表层拉应力---里层压应力;
8 影响车削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
9 影响车削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
W振入:Fy向右,位移向左,W振入为负。 W振出:Fy向右,位移向右,W振出为正。 W摩阻:阻尼作用, W摩阻为负。
每个周期振动系统获得的能量: W W 振 出 (W 振 入 W 摩 阻 )
自激振动条件
每个周期振动系统获得的能量: W W 振 出 (W 振 入 W 摩 阻 )
4
三 表层金属的残余应力 (一)原因
刀具切金属---表层金属的纤维被拉长---刀具后刀面与 已加工表面的摩擦加大这种拉伸作用。
刀具切离后---拉伸弹性变形恢复---拉伸塑性变形不能 恢复---表层金属的拉伸塑性变形---受到相连里层未发生塑 性变形金属的阻碍---表层产生压缩残余应力---里层拉伸残 余应力。
热因素主导---表面拉伸残余应力 塑性变形主导---表面压缩残余应力 工件表面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又充分冷却---淬火烧伤---金相组织变
化主导---表面压缩残余应力。 精细磨削---塑性变形主导---表面压缩残余应力。
13
1 磨削用量的影响
14
1 磨削用量的影响 磨削深度很小---塑性变形主导---表层压缩残余应力 磨削深度加大---塑性变形加剧---磨削热增大---热因素
改变刀尖残留面积的轮 廓形状,并加大表面不 平度
的平均高度
R
。
z
29
30
例题: 试解释磨削淬火钢时,磨削表面层的应力状态与磨削深 度的试验曲线。
31
参考: 当ap<0.01时,表面强化的冷态塑性变形引起表层比容 增大占主导地位,故表层有较小的压应力(负)。
当0.01<ap<0.05时,磨削表面温升增高,此时表层热作用, 高温塑性变形及表层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屈氏体)都使表层 的比容缩小,故表层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正)。
切削过程中的冲击等(切入、切出产生冲击,加工断续表面发 生周期性冲击)
39
(二) 强迫振动的特性 频率: 与干扰力的频率相同,或者是干扰力频率的整数倍。 幅值:与干扰力幅值、工艺系统动态特性有关。
干扰力频率一定,其幅值大,则强迫振动幅值也大。 干扰力频率远离工艺系统各阶段固有频率,则强迫振动响应将处
28
参考:
(1)只考虑刀具几何形状在 加工表面上的复映,
可按刀尖残留面积的计 算公式求 f ,
Rz
ctgK
r
f ctgK
',
r
f R z ( ctgK r ctgK r ' ) 0 .012 mm / r
(2) 实际切削加工时,由于 物理因素(如塑性变形 ,
切削热,刀瘤及鳞刺等 )的参与及系统的振动 会
O1 为振入运动的平衡点,即:(F yo 1F ao 1F vo 1)F 弹 o1 B点为振入运动的终止点:y B 0
因为 aB ao1 所以 F aBF ao1 、 F 弹 BF 弹 o1 又 vm v0 y 则 vmB vmo1 所以 FvB Fvo1 所以 F y B F a B F v B F 弹 o 1 F 弹 B
主导---表层拉伸残余应力 磨削深度大于0.025mm---不出现淬火(含碳量很低)-
---塑性变形主导---拉伸残余应力减少 磨削深度很大---压缩残余应力状态
15
1 磨削用量的影响 砂轮速度高---磨削区温度高---磨粒删除厚度减小---热因
素大,塑性变形影响小 因此,提高砂轮速度---表层拉伸残余应力的倾向增大(图
--表层压缩残余应力。
10 影响车削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
2 进给量的影响 进给量加大---表层金属塑性变形增加---切削区热 量增加---残余应力数值和扩展深度均增大 3 前角的影响
前角对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影响极大。 见图4-22
11
12 影响磨削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
磨削加工:塑性变形严重、热量大、工件表面温度高,热因素和塑 性变形对磨削表面残余应力影响都很大。
同理可得,在C点有:(F yCF aCF vC)F 弹 C
实际的振动
自激振动条件
能量消耗 振幅减小 振动停止
EWinWout
W inW out E0 等幅振动
W inW out E0 振幅 W o u t Win Wout 等幅振动
W inW out E0 振幅 W o u t Win Wout 等幅振动
)总是存在,其产生的切削力变化,使系统产生振动运动。
42
无自激振动条件--偶然干扰--系统阻尼--衰减。 有自激振动条件--持续振动运动。 电动机--通过动态切削--传能量到振动系统。 自激振动特点:
1)没有外力(相对切削过程)干扰下产生的。 2)频率接近于系统固有频率(强迫振动不同)。 3)不因阻尼存在而衰减(自由振动会)。
弹力:切削过程中振动系统对刀具的作用力。F 弹 F 弹 方向始终向左;背吃刀量a越大,F 越弹 小。
相对滑动速度:切屑相对于刀具的相对速度。 v振m入v取0 + y;振出取-
v切0 屑高开工件的速度; 刀y 具振动速度。
持续自激振动的原因
Fy Fa Fv 假设 F v 具有负摩擦特性,即 v m 越大,F v 越小。
机械振动的危害
使刀具与工件间产生相对位置误差; 粗糙度增大,工件表面质量严重恶化; 加速刀具和机床的磨损,缩短刀具和机床的寿命; 造成机床或者夹具间的连接部分松动,刚度和精度下降; 发出噪声,影响工人健康。
38
一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 机内振源:
机床旋转件的不平衡(电动机转子、离合器、卡盘、砂轮等) 机床传动机构的缺陷(齿轮、带、链传动的不均匀) 往复运动部件的惯性力(油泵排除的压力油---脉动---空穴)
25
参考:
由于静止连接的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影响接触刚度及配合性 质,因此接触表面要求较小的表面粗糙度。
对有相对运动的表面,当表面很光滑时,由于润滑油被挤 出,表面间分子亲和力大,产生“咬焊”作用。表面间产生 相对运动会加剧磨损,所以磨损不但有机械作用,而且有分 子作用。因此有相对运动的表面对粗糙度不能要求过小。因 而零件表面粗糙度存在一个最佳范围,它取决于使用要求, 工作条件及零件材料等。
26
例题: 车削一铸铁零件 表的 面外 ,圆 若走 f 刀 0.5量 m m/r,
车 刀 刀 尖 的 圆r弧 4m半m,径 问 能 达 到 的 加 工 粗糙度?
参考:
由 于 铸 铁 件 加 工 表 面的层塑 性 变 形 很 小 , 故工加
表 面 粗 糙 度 主 要 取 决几于何 因 素 引 起 的 刀 尖留残
19
20
21
四 表面强化工艺 定义:通过冷加工方法使表面层金属发生冷态塑性变形,以降低 表面粗糙度值,提高表面硬度,并在表面产生压缩残余应力。
(一)喷丸强化 大量快速运动珠丸----打击工件表面----表面产生冷硬层、压 缩残余应力----提高疲劳强度、使用寿命。 主要用于形状复杂工件:板弹簧、螺旋弹簧、连杆、齿轮、焊 缝等。
面积。
Rz (残 留 面 积 高)度可 按 下 式 计 算 :
Rz
f2 8r
0.52 84
0.0078mm
27
例题: 高速精镗内孔时,采用 锋利的尖刀,刀具的主 偏角 K r 45 o , 副偏角 K r, 20 o , 要求加工表面粗糙 度 R z 3 .2( um ), 试求: (1)当不考虑工件材料塑性 变形对表面粗糙度影响 时,计算应采用的走刀 量为多少? (2)分析实际加工表面粗 糙度与计算求的粗糙度 是否相同,为什么?
于机床动态响应的衰减区,振动幅值很小。
40
(二) 强迫振动的特性 干扰力频率接近工艺系统某一固有频率,幅值明显增大。 干扰力频率与工艺系统某一固有频率相同,系统共振。 改变运动参数或工艺系统的结构----干扰力频率发生变化或工
艺系统某阶段固有频率发生变化----干扰力频率远离固有频率 ----强迫振动幅值明显减少。
当ap>0.05~0.06时,由于磨削表层温升很高,且冷却速度较 快时,表层产生二次淬火的马氏体组织,由于金相组织的改变 使表层的比容增大,故产生压应力(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