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在高考中,一分之差也是一段很大的差距。
人物史选修模块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占有10分的分值,该怎么拿下这10分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一1.(广东高考32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3分)(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2分)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第一问注意对孔子贡献的设问仅限于教育领域,而且要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教育原则,如有教无类的思想;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主张。
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历史事件是一样,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方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
2.(;福建文综.T41 C)(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材料二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壵《西方文明史》材料三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有。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9分)【命题立意】本题以印度圣雄甘地的经济思想为试题背景题材,主要考查甘地的经济思想及其历史评价。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从三个历史视角描述和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材料出处多样且文字简洁,设问设计也直接明了,难度适中。
【规范解答】通过通读三则文字材料正文及其出处,先明确关于甘地经济思想内容及其评价的主题。
第(1)题,根据材料一有效信息概括出甘地以守护传统乡村经济来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主张。
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信息和结合所学甘地的相关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甘地的经济思想进行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1)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明;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2)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3.(;海南单科.T32)(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
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
”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
”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
1874年,正当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
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
(4分)【命题立意】本题以《左宗棠全集》所提供的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史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第(1)问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不要答非所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第(2)问在回答时既要高度概括,也要注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概括,主要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洋务、维护国家统一、镇压农民起义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加强国防;海防、塞防并重;主张收复新疆。
(4分)(2)推进洋务运动;捍卫领土主权;镇压太平天国。
(4分)4.(;江苏单科.T25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4分)(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6分)【命题立意】本题以三段史料切入,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规范解答】第(1)题考查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材料一中“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材料二中“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根据这两句材料,可以发现收复台湾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上有利于保护沿海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第(2)题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可以看出康熙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对台湾进行了治理,作用也要根据这三个方面进行推断。
【参考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5.(;新课标全国卷.T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分)【命题立意】此题以不同时期对曹操评价切入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知识点,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能力。
这是选修内容出题的基本模式。
【规范解答】第(1)题首先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人对曹操的评价,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
第(2)题根据材料概括郭沫若提出评价人物的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参考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二1.(;新课标全国文综;T48)(15分)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