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一.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P69)1. 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2. 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3. 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4. 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5. 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6. 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处境十分困难:①经济困难②政治困难③受到外国殖民势力特别是各地租界当局的限禁二.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 报刊数量多2. 办报地区广3. 报刊种类多三.报章文体(P80-81 做时务文体、新民文体)1.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2. 报章文体的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3. 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创了先河四.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P81-83)1.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 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 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4.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 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五.《新民丛报》和《民报》的大论战(P94-95)起因:《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于1905年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经过:1. 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新民丛报:否认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认为满汉之间无矛盾,主张拥戴光绪帝,推动清廷自上而下的改革民报:清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奉行卖国政策,想要救国需要用武力推翻清政府2. 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新民丛报:中国革命必须经过专制,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民报: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秩序和人民权利均无保证,中国人民完全具备民权立宪的能力,应该实行民主共和国3.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没有必要平均地权民报: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革命是暴烈的行动,必然会引起社会动乱民报:革命只是推翻清政府,并不排外,不会引起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结果: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六.大公报百余年来的变化(P160重点掌握1.3)1. 第一阶段:自1902年创刊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2. 第二阶段:自1914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3.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在天津由新记公司接办,吴鼎昌任总经理、胡政之任社长、张季鸾任总编辑,坚持四不主义方针: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在中国新闻史上鲜有报纸如此鲜明地亮出旗帜,已经接近西方新闻自由的精髓4. 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七.香港近代商业报刊的意义与影响(P45)意义:①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②进一步促进了新闻采编水平的提高③摆脱了以往的书本样式,使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④更加凸显了新闻特性影响:香港中文报业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八.申报在美査时期(1872-1889)的十大变革(P49-50)1. 在外国人所半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笔,申报是第一家2. 定位新闻纸,建立自己的新闻采集网3. 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重视新闻真实性4. 发表政论文章5. 聘定特约记者,报道当地新闻6. 是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号外的报纸7. 是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的报纸8. 重视报纸言论工作9. 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10. 经营副业:创办文艺杂志,出版白话新闻报,编印画报,出书九.史量才时期(1912-1934)申报60周年的革新活动1. 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馆,增加各地通讯2. 改革副刊《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朝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3. 改进副刊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4. 出版书刊5. 兴办社会文化事业十.癸丑报灾(P117-P119):名词解释: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全国多家报纸查禁和整顿,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外界称之为癸丑报灾袁世凯对报刊舆论进行控制,主要手段如下:1. 创办御用报纸2. 收买报纸或报人3. 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历史背景: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罪名查封,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
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多家锐减了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
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十一.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P100)起因: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在他的主持下,《苏报》明确提出了“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
随后又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经过:清政府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七人实行拘捕,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了结果:1904年5月1日会审公廨作出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1906年章太炎出狱后,被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影响:在苏报案中,清政府在我国领土上同自己的臣民打官司,却要由租界当局来审判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而章、邹二人在审讯过程中慷慨陈词,把法庭变成了宣传革命的讲坛,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同情十二.竖三民(P102)名词解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由于右任创办,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相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历史背景:《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刊。
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民呼日报》,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起《民吁日报》,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又创办起《民立报》。
十三.黄远生、邵飘萍(P128-P129 P148)黄远生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这既是黄远生对记者的要求,也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邵飘萍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记者,以善于采访著称,常能访问到独家新闻,1915 年返回上海担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的主笔,抨击袁世凯称帝。
1918年10月4日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邵飘萍是专任导师。
邵飘萍在研究班上主讲新闻采访,他的名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也是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
十四.戈公振(P186)戈公振的著作《中国报学史》一书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影响深远,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
《中国报学史》全书共六章①第一章的绪论中他指出“报学史者,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的经过,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的学问”,这一定义明确认定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在学术上的重要意义。
②第二张至第六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的评介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③该书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和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作“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十五.范长江1936年8月,范长江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该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随后他又写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多篇通讯。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十六.开元杂报名词解释: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①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②"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③开元杂报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官方统一审定发布的,和邸报还有很大差别。
十七.敦煌进奏院状名词解释:《敦煌进奏院状》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
①这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②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十八.唐代报纸诞生的条件1. 国家空前繁荣强大2. 驿运制度完备3. 造纸印刷工艺有较大进展4. 邸务与藩镇制度发展十九.定本制度名词解释:所谓“定本”就是由进奏院将所要传播的内容编好,5天一次上报枢密院,由枢密院审查,称“定本”,进奏院以审察通过的样本作为标准本,传之各地。
①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②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③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二十.京报名词解释:《京报》最初是清朝在北京出版的半官方性质的中文期刊,也称"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