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验心理学 第二版
• 2、因变量
•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 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 如在刚才叙述的记忆实验中,三组被试学习完毕即进行再 现和再认测验,能够再现和再认的单字在全部学过的单字 中的百分比就是反应变量。
16:59
(1)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 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 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16:59
自变量的混淆
•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 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 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 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 因此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16:59
• (二)变量的控制
• 自变量的控制 • 因变量的控制 • 额外变量的控制
16:59
(2)自变量可以分为4种
①刺激特点自变量
• 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 例如,灯光与声音引起的反应时不同,强度不同的声音引起 的反应时也不同,我们把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 刺激出现的频率(高频词、低频词) • 记忆实验中,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 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那么单词在书刊报纸 中出现的频率就是它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 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熟悉性)
16:59
• 3、额外变量的控制
• • • • • • 排除法 恒定法 匹配法 随机化法 抵消平衡法 统计控制法
16:59
★(三)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 学习走迷津实验 • 实验目的:研究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走迷津
所用的时间和错误次数的变化。
• (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所用的时间变小,错误的次数也
减少)
• ★应重点掌握对三种变量的操作与控制, 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16:59
第一节 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控制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二、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控制
(一)变量的类型 (二)变量的控制 (三)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16:59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 实验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 心理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 制或操纵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景,以 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规律的研究方法。
Sad
Surprise
Neutral
16:59
16:59
16:59
16:59
• 心理学实验的特点
• 1、要操作和控制变量 • 2、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回 答“why”的问题。 • 3、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材料 和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以保证实 验结果的科学性。
16:59
• (2)被试者手执小棒静候,主试者在每次开始前 2秒钟,先发出“预备”口令,再说“开始”时, 被试者采用小棒走动,并且主试者在发出“开始” 口令的同时,主试者开动秒表。 • (3)被试者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一次 就算出错一次,主试者记下错误次数。
16:59
• (4)当被试者的小棒进入迷津终点,主试者立刻 说“到了”,同时停秒表,记录走一遍迷津所用 的时间(s),再做下一次的准备工作。 • (5)学习遍数因被试者而异,均以三次不出错为 学会的标准。 • (6)若被试者在学习途中感到疲劳,可在某次走 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 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结果)得分很高, 有时得分很低,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因变量 (或测量 被试反应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
16:59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 当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 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16:59
(3)因变量的敏感性
16:59
• ③被试特点自变量
• 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 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 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 如:研究智力对年龄的变化趋势、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中 年龄选择十分重要。
• 对于被试特点自变量,只作选择而不能改变,这 和可以任意调节声音刺激的强度是不同的。
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控制 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效应 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16:59
基本要求
• 应掌握实验的基本特征,实验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 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因变量,额外变 量,额外变量的控制,理解各种效应(天 花板、地板、霍桑、实验者效应)
• 例如,要求被试学习30个单字,有些人读一遍,有些人读 两遍,有些人读三遍。测验表明,3种情况下被试都能再认 90%以上的单字。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学习遍数(即自变 量的不同水平)并未造成再认百分比(因变量)的变化。在这 种情况下再认这一指标(因变量)是effect)地板效应
16:59
• ②环境特点自变量
• 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 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 为自变量。
• 如:在记忆实验中,两组被试都在同一实验室学习,但在 测验时,第一组被试在原来实验室进行,而第二组被试换 一间实验室进行,研究者想要知道,不同的测验环境是否 对记忆有影响。
• 2、因变量的控制
• 把实验中的被试者的反应控制在主试者所设想的 方向上,这就是因变量的控制。也称反应的控制。
• 以人做被试,往往用指导语来控制被试者的反应 • 指导语:实验中主试者给被试者交待任务时所说的话。 (激发动机和兴趣)
16:59
• 我们经常采用的因变量主要有三种类型: • ①生理测试:如fMRI、PET、脑电图、瞳孔
•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 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 时,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 如在刚才的例子中,如果要求被试学习200个单字而不是 30个,测验又由再认改为再现,结果表明,3种情况下被 试的再现百分比都不超过20%。
16:59
• 3、额外变量
• 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 • 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 • 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于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自变量, 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变量。 • 由于一个实验的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额外变量 也称为控制变量 • 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研究者是否 能够成功的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16:59
• 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1)
• 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 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时,一组被试 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便产生了。
• 例如,研究者对3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是否对记忆有不同影 响感兴趣。 • 第一组被试对每次呈现的3个单字机械复述即死记硬背; • 第二组用每次呈现的3个单字造一句子; • 第三组对3个单字所代表的实物形象进行想像。
16:59
• 例如,如果3个单字是狗、水、月,那么被试就可 以想像一只狗对月亮汪汪的时候掉进水坑了。
• 三组的学习的时间是相等的。
• 这样,三组被试由于使用的学习方法不同而产生 了差别。这种差别可以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应 该指出的是,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都是由主试给 予不同的指示语而造成的。
16:59
反射、血压、血液的化学成分等; • ②行为测试:如错误率、反应时间、正确回 忆率等; • ③言语报告:被试对其解决问题中思维模式 的描述等。
16:59
常用的因变量指标
• 反应的正确性(正确率)。 如计算的正误次数,
走迷宫进入盲路的次数,射击中靶的次数等。
• 反应的速度(反应时)。 如反应时间,完成一次
16:59
二、心理学实验的各种变量
• 什么是变量? •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 属性 • 变量包括作业变量(刺激变量)、环境变 量、机体变量 •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包括自变量、因 变量和额外变量
16:59
• (一)变量的类型
•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简称I.V. ) •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简称D.V.) • 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
车司机踩刹车踏板之间的时间 控制变量(恒定变量):刹车灯颜色、刹车 板的形状、刹车所需力气、额外照明度
16:59
• (2)训练鸽子绿灯亮时啄键、红灯亮时停 止。对作出正确反应的鸽子给予玉米的奖 励。对变量命名。
答案
自变量:灯的颜色(红或绿) 因变量:啄键次数 控制变量(恒定变量):食物剥夺时间、键的大小、 红灯绿灯的强度
• 实验材料:触棒迷津、小棒、遮眼罩、秒表、
记录纸
16:59
16:59
• 试验程序
• (1)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 (实验前被试不要看迷津,也不要用手触摸迷津) • 指导语: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可能快的用小棒走 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 争取早些学会。 • 主试者把小棒放在迷津的入口处,然后让被试者用优 势手拿起小棒,手臂悬空。
16:59
• 实验目的:情绪对说谎行为的影响 • 积极情绪唤醒:7 8 9 10 喜剧 • 消极情绪唤醒:11 12 13 14 恐怖
16:59
16:59
16:59
16:59
Emotion
Facial Expressions
Neutral
Anger
Disgust
Fear
16:59
Happy
16:59
• 1、自变量
• (1)什么是自变量 • 在实验中主试者所操纵和控制的、对被试者的反 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 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被试的 行为。 • 当自变量的水平(数量)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的变 化,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或 者说,自变量是有效的。